1.全美畅销书!写给天下父母的沟通成长课!
2.坦诚沟通的三个基本要素:爱、信任和尊重。
3.如何找到松动的“砖”,拆掉隔阂的“墙”,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4.“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不是要帮助孩子们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内容推荐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沟通,他们就像身上长满刺的小刺猬。你想拥抱那只小刺猬,是吗?但你也不想受伤害,没问题。本书通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与12条对话原则,教家长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相处,来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并战胜困难,支持和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与自信。
作者简介布拉德·威尔考克斯是杨百翰大学的一位教授,多年来致力家庭教育研究,著有多本畅销书,他的儿童绘本Hip,Hip,Hooray for Annie McRea!还曾获得了*受儿童喜爱的图书奖。
杰里克·罗宾斯,家里兄弟姐妹共七人,从小到大,他们兄弟姐妹相处得都很融洽。杰里克很愿意把自己丰富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目录 第*部分 增进沟通与交流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布拉德带着他的孙女们去动物园玩儿,三岁的大孙女佩斯利把所有的动物划分为两组:她想要拥抱的和她不想拥抱的。比如说,树袋熊是她想要拥抱的,而短吻鳄是她不想拥抱的。所以,当她看见短吻鳄的时候,马上就用小手一指,说:“我可不想抱它!”
布拉德觉得很有趣,就和孩子们一边游玩,一边做这个游戏。每当看见新的动物的时候,他就会问佩斯利:“你想要抱抱它吗?”
佩斯利的答案有时候会让他觉得很意外,比如说,她把长颈鹿和火烈鸟归类为她想要拥抱的动物;而有些答案又是在他意料之中的,比如说蛇,无疑会被归类到不想拥抱的群组里。除此之外,佩斯利还认为狮子是可以拥抱的(这要归功于动画片,把狮子的形象塑造得太可爱了),可是也明确指出了豪猪和刺猬是绝对不可以抱的。
别的暂且不说,可对于豪猪和刺猬的归类,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持相同的意见吧。而事实上,这也正是所有的动物园都会设置障碍或笼子的原因:禁止游客与这类危险的动物亲密接触,以免动物伤人事件的发生。
然而在动物园之外,就另当别论了。我们都知道,孩子们为了不让别人接近,就会把自己保护起来,像是刺猬一样,为自己设立起重重障碍,变得多刺、易怒、难以接近。
在动物园里,我们确实应该远离那些“不想要拥抱的”动物;可在生活中,不管是为了自己或是孩子,我们实际上是想要也需要和这些“多刺”的孩子们增进交流和沟通的。
在动物园里,我们不应该绕过笼子,忽视“禁止靠近”的警示牌,去接近那些危险的动物;可是在家里,哪怕是面对*执拗的孩子,我们都必须要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去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野生动物保持野性的原生态无可厚非;而孩子们却不然,尽管表面看起来浑身是“刺”,可实际上,他们却是从心底渴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他们需要并渴望被爱,希望与父母以及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成年人和谐友好地相处。
刺猬白天隐匿在巢内,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而在黄昏时分开始活跃起来,夜间活动。这听起来像不像是你们所熟悉的一些孩子的习惯呢?
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其他的一些相似点,比如:刺猬主要以昆虫为食,所以饮食不均衡。它们不喜欢被束缚在笼子里,反而更喜欢在外面四处觅食;孩子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特点呢?
刺猬(和一些孩子)是很顽固的生物,事事都抗拒改变。但和许多孩子不同的是,它们很干净,身上没有什么气味。当然,刺猬*突出的特征就是全身长满短而密的刺,并且当中空的体毛全部竖起的时候是很危险的。而这种强烈的防御攻击力,也正是孩子们所具备的。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只要采取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再凶猛的野兽在经过驯化之后都可以变得很温顺;常跟孩子们打交道的人也都了解,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也一定可以让孩子们发生很大的转变。
想要拥抱一只刺猬,虽然起初会被它刺痛,但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就总会找到适当的方法,既能够把刺猬抱起来而又不刺到双手。信不信由你,刺猬也可以成为*讨人喜爱的宠物。
拥抱刺猬的法则:
1.不要戴手套,让刺猬闻到你的气味。
2.不要着急,慢慢来,让刺猬放松警惕。如果它卷成刺球,竖立起全身棘刺,请保持冷静,耐心等待。
3.因为刺猬的腹部没有硬刺而是柔暖的皮毛,所以应该用双手,从腹部将它抱起。让刺猬一点点地适应,直到让它觉得在你的手里待着很舒服。
虽然说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刺猬,但是这些通用法则却适用于大多数的刺猬。同样的,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但却有一些通用的原则是对家长与他们之间的相处有帮助的。
在本书中,记录了很多此类的有效法则供家长们参考。这些内容的中心点主要是围绕着怎样与孩子建立与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学会并掌握如何克服逆境以及建立良好的自信和自尊而展开。
在每个章节的*后,都会有一些相关的小贴士,如果您觉得可行,那么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参照这些原则来应用。
本书中的实用性方法,不仅涉及你在生活中可能使用过的有效法则,而且还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真心地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布拉德和孙女们在动物园游玩时,大孙女佩斯利发明的游戏虽然很好玩儿,可是玩过之后也就忘了。然而,我们与孩子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却必须是有意识并持之以恒的;因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所以,即便是面对*难缠的孩子,我们也要克服重重障碍,找到适合的方法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拥抱一只刺猬,对我们来说或许是项特殊的挑战,但却谈不上是件很重要的事情。然而,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会一直充实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给父母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作者独辟蹊径,把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化繁为简,语言通俗易懂,阅读后,一定会令读者们受益匪浅!”
——肖恩·柯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书。它将会帮助我们丰富与孩子之间的相处知识,改变我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并一直对我们的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里奇·诺顿(美国知名企业家、演说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爱
一个孩子曾跟我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心情不好或是有事发生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给我一个拥抱,让我知道他在关心我。记得小时候,他经常会把我抱在怀里,那种感觉很好、很温暖。可是现在我长大了,他就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对我了。我并不是觉得爸爸不爱我了,只是有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让我感受到,他还是时刻关心和在乎我的。”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之所以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或许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出了差错。通常在家里,家长们似乎都会更善于扮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制定规矩,要求他们承担责任,并且只有在他们言听计从,可以出色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会向他们表示出认可和关爱,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与爱护应该是始终如一的、无条件的,无论他们表现得好与坏、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是遭受了彻底的失败,我们对他们的爱是不该有所改变的。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的爱都应该是没有任何偏见的。这也是孩子们对我们树立起信任和责任感的唯一安全保障。
……
对于孩子来说,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是*重要的。(在这里顺便说一件有趣的事儿——布拉德在参加另一个青年聚会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他上述的经历,于是在聚会之后,有意思的事儿发生了,又有人来找他说:“威尔考克斯先生,我们想邀请你参加我们的牛排和龙虾派对!”)
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爱,可是却很少会表达出来。但实际上,爱是应该用行动和语言展现出来的。
一个女孩儿在来信中,讲述了她和妈妈的一次从吵架到和好的故事:“和妈妈吵完架之后,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不再生我的气,”她写道,“可是还没等我想出办法,我们就和好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星期天的早上,妈妈给了我一个拥抱,还对我说了句‘妈妈爱你’。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和一句话,似乎突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吵架给彼此带来的伤害,一瞬间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抚摸是表达爱的*重要的方式之一。跟许多成年人不同,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甚至是渴望被抚摸。专家指出,对于小孩子来说,抚摸就像是他们对食物或是水的需求一样,是*基本的生活需要。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却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随意地表达感情不符合我的一贯作风。”可是专家也指出,即使是对于成年人,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抚摸仍是交流与沟通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不应该因为长大了就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感情——也就是爱。
这本书真是一剂良药,帮我找到了和孩子相处的新视角。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懂事,就应该听大人的话。结果呢,越是这样要求,亲子间的墙壁就越厚。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们大人往往是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在看孩子,总想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期待的样子,却忽略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需求。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她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描述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挣扎,让我这个当家长的,感到非常“在行”和被理解。特别是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部分,我以前总以为自己是在听,实际上我是在组织语言准备反驳。现在我学着放下评判,只是单纯地接收孩子的信息,即使他们的想法在我看来幼稚可笑,我也努力去理解背后的逻辑。这种转变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孩子更愿意跟我分享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那种久违的亲近感,比任何物质奖励都让我满足。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次自我疗愈的过程,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这个角色,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地与另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建立连接。
评分我原本以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就自动进入了“不可理喻”阶段,任何沟通都是无效的对牛弹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指出,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切割与父母的心理依赖,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的必然过程。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特点,让我们理解,他们不是故意要气人,而是他们大脑中负责理性判断的部分还在发育中,情绪中枢却异常活跃。因此,硬碰硬只会适得其反。书中提出了“选择权转移”的概念,即在不涉及原则性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将生活中的决策权逐渐交给孩子,哪怕是选择早餐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这种小小的自主权,能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控制欲,从而减少在大问题上的对抗。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对待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说教,而是更高明的“放手”的艺术。它让我充满了信心,相信我和我的孩子,可以顺利度过这个敏感的过渡期,并且建立起更成熟、更平等的成人关系。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高压型”家长量身定做的救赎之书!我一直坚信“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对孩子的要求近乎苛刻,成绩、礼仪、兴趣班,恨不得把所有“精英教育”的清单都打勾。结果家里气氛总是剑拔弩张,孩子要么是冷漠应对,要么就是爆发式的顶撞。这本书里描述的那种“过度控制”带来的反噬,让我看得心惊肉跳,因为那不就是我日常的写照吗?作者没有一味指责家长,而是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替代方案,教我们如何设置有效的界限,同时又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主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的容器”的比喻,家长不是要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把所有“不好的情绪”倒进来,而我们只需要在那里稳稳地接着,不翻滚,不溢出。实践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孩子的哭闹激怒,而是能更冷静地引导。这绝对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式的空话,它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心理建设路径,非常实用,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亲子关系僵硬”的父母们。
评分作为一个心思比较细腻的母亲,我常常因为孩子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一句话而过度解读,然后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内疚中,这本书给予了我极大的精神支持。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只关注“如何教孩子”,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探讨“父母的内心戏”。作者深入剖析了原生家庭对我们为人父母的影响,比如我们对“完美育儿”的执念,往往源于我们童年时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当我意识到我的焦虑很多时候只是我童年焦虑的投射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简直难以言喻。书中提倡的“自我关怀”不是自私,而是确保自己状态良好,才能真正地去关照他人。我开始给自己留出“不扮演任何人”的时间,去阅读、去冥想,哪怕只是安静地喝一杯茶。这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奇迹般地蔓延到了我的孩子身上,我们家的互动频率没有增加,但质量明显提升了。这本书教会了我,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完全没有传统育儿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带着一丝幽默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对待“冲突”的态度。在我的观念里,孩子和我吵架是件丢脸的事情,是教育失败的标志。而这本书却把冲突描绘成沟通的黄金机会,是孩子试图表达他们独立想法的努力。它提供了一套“冲突升级后的降温策略”,具体到措辞和肢体语言的调整,非常具体。比如,当孩子大声吼叫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后退半步,降低自己的音量,让孩子反而需要提高注意力才能听到我们的回应——这招屡试不爽!它让我从“控制”的思维模式,转向了“协商与合作”的模式。现在我们家虽然还是会有摩擦,但解决问题的速度快多了,而且孩子学会了在愤怒中依然能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比单纯的顺从有价值得多。
评分还没看!扫了下目录估计不错!
评分2.客服爱理不理。
评分3.最最重要的是,不开发票,我已经留言了是要报销的需要开发票。最后联系卖家,卖家说给补开,可是从9月9号补到今天,都没见到,问客服,客服给了我一个发票的物流订单号,从昨天查到现在,依然没有任何物流信息更新。再问客服,又是理都不理的。网购以来,从来都是五星好评。这是第二个差评,第一个是五年前。我的评价已经很客观了。一颗星我都嫌多了。发票我不要了,以后也不会再来买第二次了。
评分喜欢?
评分还没看!扫了下目录估计不错!
评分阅读了几页,感觉还不错!
评分加油,小朋友
评分还好,,,,,
评分母亲要求买来看看,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