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产品包装卷(上)

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产品包装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包装
  • 标准
  • 产品包装
  • 中国
  • 汇编
  • 工业标准
  • 质量检测
  • 技术规范
  • 包装材料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5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包装标准汇编》是我国包装行业标准化方面的一套大型丛书,按行业分类分别立卷。本汇编为丛书的《产品包装》卷之上册,收集了截至2010年8月底批准发布的产品包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5项。上册内容包括综合,农业、林业,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和食品。可供包装的生产、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各级包装监督、检验机构的人员、各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一、综合
GB 190-2009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4879-1999 防锈包装
GB/T 5048-1999 防潮包装
GB/T 7350-1999 防水包装
GB/Z、9174-2008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2123-2008 包装设计通用要求
GB/T 13201-1997 圆柱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
GB/T 13757-1992 袋类运输包装尺寸系列
GB/T 15000.6-1996 标准样品工作导则(6) 标准样品包装通则
GB/T 15719-1995 现场发泡包装
GB/T 16716.1-2008 包装与包装废弃物 第1部分:处理和利用通则
GB/T 16830-2008 商品条码 储运包装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
GB/T 17306-2008 包装 消费者的需求
GB/T 19142-2008 出口商品包装通则
GB/T 19731-2005 盒式光盘(ODC)装运包装以及光盘标签上的信息
GB/T 19784-2005 收缩包装
GB/T 19785-2005 拉伸缠绕包装
GB/T 19946-2005 包装 用于发货、运输和收货标签的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
GB 23350-2009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
GB/T 23862-2009 文物运输包装规范
wB/T 1029-2006 装载单元和运输包装的条码符号

二、农业、林业
GB/T 7414-1987 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T 8082-2008 天然生胶标准橡胶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GB/T 9846.6-2004 胶合板 第6部分:普通胶合板标志、标签和包装
GB/T 12626.5-1990 硬质纤维板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GB/T 12626.5-1990 《硬质纤维板 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第1号修改单
GB 20464-2006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GB/T 23897-2009 主要切花产品包装、运输、贮藏
NY/T 611-2002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

三、医药、卫生、劳动保护
GB 12463-2009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5098-2008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类别划分方法
GB 16473-1996 黄磷包装
GB 19268-2003 固体氰化物包装
GB 19269-2009 公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270-2009 水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358-2003 黄磷包装安全规范使用鉴定
GB 19359-2009 铁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432-2009 危险货物大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433-2009 空运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453-2009 危险货物电石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457-2009 危险货物涂料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T 19633-200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YY/T 0171-2008 外科器械包装、标志和使用说明书
YY/T 0313-1998 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四、食品
GB 5606.2-2005 卷烟第2部分:包装标识
GB 5606.3-2005 卷烟第3部分:包装、卷制技术要求及贮运
GB/T 5991.2-2000 香料烟包装、标志与贮运
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0344-2005 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
GB/T 10346-2006 白酒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GB 13432-2004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
GB/T 13607-1992 苹果、柑桔包装
GB/T 17109-2008 粮食销售包装
GB/T 17374-2008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
GB/T 22838.1-2009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Ⅰ部分:卷烟包装和标识
GB/T 23887-2009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生产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
GB/T 24617-2009 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GH/T 1001-1998 预包装食用蜂蜜
NY/T 658-2002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SB/T 229-2007 食品机械通用技术条件产品包装技术要求
SB/T 10448-2007 热带水果和蔬菜包装与运输操作规程
Yc/T 10.13-2006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3部分:包装
YC/T 137.1-2004 复烤片烟包装 瓦楞纸箱包装
YC/T 137.2-1998 复烤片烟包装木夹板包装
YC/T 169.12-2009 烟用丝束理化性能的测定第12部分:包装与外观

前言/序言


现代工业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全球视野下的创新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核心议题,以全球化视野审视设计理念的演变、技术创新的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更是一本深度剖析行业前沿动态、技术变革对设计范式重塑的综合性指南。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设计哲学基础到尖端制造工艺的多个维度,旨在为专业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产品经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设计哲学的重塑与用户中心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现代工业设计的底层思维逻辑。我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实现,而是转向对用户体验、情感联结和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 1. 批判性设计与伦理考量: 讨论了设计师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社会公平)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内容包括对“过度设计”的反思,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干预促进更负责任的消费模式。重点分析了设计决策的伦理边界,探讨了技术进步(如AI辅助设计)如何影响设计决策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2. 人本主义与认知负荷: 详细解析了认知心理学在产品界面和物理形态设计中的应用。我们考察了感知负荷、记忆限制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复杂系统(如智能家居生态、工业控制面板)的“减负设计”原则。案例研究部分展示了如何通过简化信息结构和优化交互路径,显著提升用户操作的准确性和满意度。 3. 文化适切性与全球本地化: 随着市场日益多元化,设计必须超越单一的西方中心论视角。本章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色彩、符号、材料触感的偏好差异。内容涵盖了“文化渗透性设计”(Cultural Probes)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在保持品牌全球一致性的同时,实现地域化、小众化群体的深度认同。 第二部分:材料科学与前沿制造技术的融合 本部分是连接设计愿景与物质实现的桥梁,重点关注新兴材料的潜能和增材制造等颠覆性技术的集成。 1. 智能材料的突破: 涵盖了形状记忆聚合物、自修复材料、相变储能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案例。重点分析了这些“活性”材料如何使产品具备环境响应性,从而延长产品寿命并增强用户互动。对于高导电性与电磁屏蔽材料在电子产品中的布局优化,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2. 增材制造(3D打印)的范式转移: 不仅仅是快速原型制作,增材制造已成为规模化生产的有力补充。本章分析了选择性激光烧结(SLS)、金属激光熔融(LMF)等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拓扑优化和几何复杂度的限制。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实现供应链的本地化和“按需制造”,从而大幅降低库存风险和运输能耗。 3. 表面工程与功能集成: 探讨了如何通过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等离子沉积、纳米涂层)赋予产品新的功能,例如抗菌性、超疏水性或特定光学效果。内容细致到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并评估了不同涂层在极端环境(高腐蚀、高摩擦)下的耐久性测试数据。 第三部分:循环经济与系统级可持续设计 本部分将可持续性提升至系统层面,探讨如何将“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的理念嵌入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 1. 产品寿命延长策略(PLE): 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接口和易于拆卸的连接件,来实现产品部件的快速升级和维修。提供了针对电子消费品和耐用家电的“可维护性评分系统”的构建方法论,强调了维修手册和数字孪生在支持售后服务中的关键作用。 2. 逆向物流与材料闭环: 讨论了高效的回收体系设计,包括如何从源头追踪材料的成分(材料护照),以及如何设计易于自动分拣的部件。案例分析了不同行业(如汽车、纺织)中实现高价值材料闭环的成功模型,重点剖析了分离和提纯复杂复合材料的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3. 生物基材料的工程挑战: 评估了当前生物塑料和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在机械强度、耐热性和加工性能上与传统石化材料的差距。本章详细对比了PLA、PHA等材料的工业化成熟度,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混配技术和结构增强,使其能满足严苛的工业标准,同时确保其最终的可生物降解性。 第四部分:数字化赋能与工业4.0中的设计工作流 本部分关注信息技术如何重塑设计流程、协作模式和产品后期的管理。 1. 参数化与生成式设计: 详述了如何利用算法驱动的设计工具,探索传统方法无法触及的巨大设计空间。通过对优化目标(如重量、刚度、成本)的输入,软件自动生成数千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本书着重分析了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从“创造者”转变为“策展人”的角色定位。 2. 数字化供应链集成(Digital Thread): 探讨了从概念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用户反馈的完整数据链的构建。内容包括如何确保CAD模型、仿真结果和生产参数在不同软件平台间的无损传递,以及数字孪生模型在预测产品早期故障和优化维护计划中的实战价值。 3. 沉浸式技术在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分析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变革传统的静态模型评审。通过沉浸式的环境体验,设计师和利益相关者能够更早地发现人体工程学问题、空间布局冲突以及光照影响,从而显著减少后期原型制作的成本和时间。 本书汇集了来自跨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旨在为推动工业设计向更智能、更负责任、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它代表了对“如何设计未来产品”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产品包装卷(上)》时,我的期待值是拉满的。我是一名小型电商的运营总监,我们正面临一个棘手的出口问题:如何确保我们的日化产品包装能顺利通过欧盟和北美的严格检验,同时又不至于过度包装导致成本失控。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比如针对不同国际市场的包装标签要求、环保材料的使用比例限制,以及关键的测试标准对比。我以为这是一本集大成的工具书,能够一书在手,天下我有的那种。结果,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非常详尽、但缺乏上下文解释的官方文件集合。它罗列了大量的国家标准编号、技术要求和引用文件,这些信息对于理解“现在的合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指导“如何改进设计以达到合规”的作用却相对有限。我需要的是那种能帮我权衡“成本效益”和“合规风险”的实战建议,比如在符合A标准和B标准之间,如果材料B成本高出20%但能规避一个潜在的法律风险,我该如何决策。这本书提供了A和B的具体内容,但决策的天平怎么放,还得我自己去摸索。它更偏向于“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评分

我购买《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产品包装卷(上)》的初衷,是希望建立一个内部培训体系,帮助新入职的设计师快速理解“红线”在哪里,避免在设计阶段就触犯法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禁区”列表和常见的“违规案例分析”。例如,哪些添加剂在食品接触材料中是绝对禁止的?哪些包装结构在运输测试中是高频出问题的?如果能有一部分内容是把这些标准“翻译”成业务语言,用生动的负面案例来佐证规范的重要性,那将是极佳的学习材料。但这本书的风格明显偏向于学术和官方的严谨性,通篇都是规范化的陈述,缺乏那种“警示性”的案例剖析。设计师们更擅长从视觉和体验出发,如果标准是以一种枯燥的法律文本形式出现,他们很难产生共鸣或建立深刻的记忆点。因此,这本书在作为“标准教科书”方面是合格的,但在作为“培训工具”方面,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我们自己再投入大量精力去“二次加工”和“本土化解读”。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包装行业的老兵,我主要是在核对和更新我已有的知识库。我对国内标准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确认所有最新的修订和补充条款是否都已收录。我关注的是那些细微的调整,比如某一特定包装类型的抗湿热性能要求是否提高了0.5个百分点,或者某一类标签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是否增加了新的子项。这本书在收录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上确实展现了它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最新的信息源。然而,这种“汇编”的体例决定了它无法提供关于标准制定背景或未来趋势的洞察。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些专家对未来包装趋势的预判,比如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现有标准哪些部分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被迭代更新,或者哪些新兴材料的标准化进程正在加速。这本书是关于“现在是什么”,但对于预测“未来会怎样”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探讨,则完全没有涉及。它是一份扎实可靠的现状快照,但缺乏前瞻性的战略分析,这对于需要提前布局的企业来说,略显不足。

评分

对于一位长期从事包装材料研发的工程师而言,阅读这套标准汇编的感受是复杂的。从技术层面看,这无疑是一部极具权威性的工具书,它系统地收录了国内与产品包装相关的各项核心标准,涵盖了从原材料的物理性能到成品包装的力学强度等多个维度。我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对材料性能有明确量化指标的部分,比如纸板的耐破度、塑料薄膜的拉伸强度、油墨的迁移标准等。我本以为书中会对这些关键指标的测试方法和判定标准给出详尽的图示解析,或者提供一些标准值与实际应用场景的映射关系。然而,书中对这些测试方法大多是直接引用标准原文,文字描述居多,缺乏工程上直观易懂的流程图或故障排除指南。这意味着,即便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在面对新的、非主流的包装材料时,也需要对照其他专业书籍或现场测试设备说明书,才能完全消化这些标准的要求。它更多是充当了一个“索引库”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实时操作手册”。想要真正用好它,必须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否则很容易在浩瀚的条文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包装标准的汇编,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和厚重,尤其是“产品包装卷(上)”,让我这位刚接触包装行业的新手感到既兴奋又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快速上手、图文并茂的实操指南,最好是能手把手教我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法规又兼顾美观的包装。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迎面扑来的是密密麻麻的条款、术语和技术指标,感觉就像是直接跳进了国家标准的海洋深处。我期望看到的是对不同行业产品(比如食品、化妆品或电子产品)的包装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印刷工艺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和最佳实践分享,比如什么样的材料阻隔性最好,什么样的结构能最大程度抗震动。可惜,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法律条文的汇编,它告诉你“必须如此”,却很少深入解释“为什么必须如此”,更没有提供太多现成的解决方案模板。对于我这种需要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它更像是给资深工程师或合规部门人员准备的参考手册,而不是给包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我花了好大力气才从这些规范里筛选出对我当前工作有用的那几条,但整体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教科书,缺乏那种能让人茅塞顿开的“顿悟”时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