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孟和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4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61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由陶孟和所著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是基于1926年对北平手艺工人和小学教员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清晰地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工人及小学教员的生活情形,展现了陶孟和关注基层社会、重视社会问题研究的社会学思想。

目录

上篇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调查之范围与步骤
第三章 名词之解释
第四章 工人家庭之普通情形
第五章 收入与支出
第六章 食品消费
第七章 住宅家具与衣服
第八章 人力车夫
第九章 小学教员
附录
附表一 48家六个月内各种食品之消费量与所含之滋养料
附表二 12家小学教员家庭一个月内各种食
附表三 48家中两个家庭衣服用具调查表
下篇 社会研究与评论补编
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
中国目下的失业问题
中国劳工生活程度
贫穷与人口问题
新贫民
社会调查
社会的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的名词与单位问题
陶孟和先生学术年表
在平民生活里探索社会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实在是超值,永远支持京东。

评分

根据副院长领导各所的分工,陶孟和负责社会、历史、考古和语言4个研究所。他本人还兼任社会研究所的所长。在他的建议下,社会所于1952年由南京迁北京,随后他辞去了所长职务。从1953年起,该所更名为经济研究所。

评分

演绎经历

评分

评分

Ferguson于1994年高中毕业,随后便进入位于纽约的美国音乐影艺学院(AMDA)深造。他主要在外百老汇和内百老汇进行表演。他曾经参演过托尼奖获奖剧目《第25届普特南郡拼字大赛》(The 25th Annual Putnam County Spelling Bee),在其中扮演Leaf Coneybear。

评分

1949年4月23日,陶孟和以极为兴奋的心情迎接南京解放。第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将军身着灰布军服,带一位警卫员,来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办公楼看望陶孟和。由于陶孟和事先不知道,着长袍至会客室相见,互道姓名以后,乃知是陈老总。陈毅早年在北平中法大学读书时,曾读过陶孟和发表的某些文章,受到启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了解陶孟和在解放前夕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义举。这也是两个月后,陈毅向党中央力荐陶孟和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原因。

评分

魏晋南北朝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五彩缤纷,其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而陈寅恪先生的讲稿正是我们理清这些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寅恪先生治学的严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异、考证,例如西晋“八王之乱”前的关键政策即“罢州郡武备”提出的背景以及是否有人反对?当时的重臣山涛曾经坚持州郡武备,但是否在灭吴后继续坚持?等一些问题,先生通过《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以及《晋书》等权威史料进行了考证,终于得出了令人心服的结论,从中我清楚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根源。如此考证亦在对包括著名的孙恩、卢循之乱背景“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在当时什么家族、什么人物的身上都有痕迹,以此推断他们为什么能够集结兵力、为什么能够影响深远等等。   可以认为这样细致的考证在本书中贯穿始终,当然这是细节的技术手段,而在对整个大时代的特征把握上,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核心,什么曹魏被西晋替代?什么导致了南北朝长期的割据?什么导致了南朝更替中前三代与陈的主体力量不同?什么导致了北朝胡族的汉化?什么导致了华夏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些基本都是问题核心即寅恪先生所提到的社会阶级在起作用,总体上来看就是“士庶阶层”“汉士族、胡士族”两对矛盾的激化与缓和,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这里的阶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阶级分析方法,要知道无论是代表庶族的曹魏集团或是代表士族的司马氏集团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本质上二者并无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寅恪先生发现问题本质、核心的事实,他利用的是社会学社会分层的理论、学说。   在此,我通过寅恪先生对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分析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有必要提及一下。寅恪先生通过史料考证认为南朝文化、学术显然比北朝先进的多,北朝沿袭了并无很大发展的旧汉文化和他们本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大家族的认同上显然比南朝要强烈,简单讲十分重视宗室群落而南朝则不同。因此我妄猜南朝政权更替或朝局混乱往往造成兄弟相残的灭门惨剧,宗室经过厮杀最终所剩往往寥寥无几,也与其文化中对大家族、宗师看的非常淡化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决定性的联系了。   终了,大家做史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学术的严谨、什么是深邃的探究,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问题的朋友选择这本书决然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整理稿件的万先生在前言中提到寅恪先生从资产阶级史学观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转变并不确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寅恪先生着实掌握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论。

评分

看不是学术著作 但翻开阅读 就知道了另一种学术的境界 点滴都是学问 这是一本很有教益且对北京史极有参考价值的书

评分

魏晋南北朝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五彩缤纷,其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而陈寅恪先生的讲稿正是我们理清这些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寅恪先生治学的严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异、考证,例如西晋“八王之乱”前的关键政策即“罢州郡武备”提出的背景以及是否有人反对?当时的重臣山涛曾经坚持州郡武备,但是否在灭吴后继续坚持?等一些问题,先生通过《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以及《晋书》等权威史料进行了考证,终于得出了令人心服的结论,从中我清楚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根源。如此考证亦在对包括著名的孙恩、卢循之乱背景“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在当时什么家族、什么人物的身上都有痕迹,以此推断他们为什么能够集结兵力、为什么能够影响深远等等。   可以认为这样细致的考证在本书中贯穿始终,当然这是细节的技术手段,而在对整个大时代的特征把握上,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核心,什么曹魏被西晋替代?什么导致了南北朝长期的割据?什么导致了南朝更替中前三代与陈的主体力量不同?什么导致了北朝胡族的汉化?什么导致了华夏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些基本都是问题核心即寅恪先生所提到的社会阶级在起作用,总体上来看就是“士庶阶层”“汉士族、胡士族”两对矛盾的激化与缓和,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这里的阶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阶级分析方法,要知道无论是代表庶族的曹魏集团或是代表士族的司马氏集团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本质上二者并无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寅恪先生发现问题本质、核心的事实,他利用的是社会学社会分层的理论、学说。   在此,我通过寅恪先生对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分析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有必要提及一下。寅恪先生通过史料考证认为南朝文化、学术显然比北朝先进的多,北朝沿袭了并无很大发展的旧汉文化和他们本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大家族的认同上显然比南朝要强烈,简单讲十分重视宗室群落而南朝则不同。因此我妄猜南朝政权更替或朝局混乱往往造成兄弟相残的灭门惨剧,宗室经过厮杀最终所剩往往寥寥无几,也与其文化中对大家族、宗师看的非常淡化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决定性的联系了。   终了,大家做史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学术的严谨、什么是深邃的探究,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问题的朋友选择这本书决然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整理稿件的万先生在前言中提到寅恪先生从资产阶级史学观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转变并不确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寅恪先生着实掌握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