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诊断学大辞典

汉英诊断学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寅 编
图书标签:
  • 诊断学
  • 医学
  • 中英文
  • 医学词典
  • 汉英词典
  • 医学参考
  • 临床医学
  • 医学专业
  • 医学教育
  • 医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1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0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4
字数:55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诊断学是研究、认识疾病和健康,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检查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基本理论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以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识别疾病的各种情况。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功能、心电信息、肺功能、x线、超声、脑电图、脑磁图、脑电阻图、肌电图、同位素、内镜、C T、磁共振等特殊检查。
诊断(diagn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有“判断”、“鉴定”、“识别”的意思。疾病诊断学(diagnostics of dis-ease)在17和18世纪英语的应用上,含义是依据疾病的特征认识疾病,亦是通过辨认去判断的意思。医学术语中借用了这个词来表示通过病情学(nosography)、体征学及其他医学检查手段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确定病变的名称。即表示通过疾病的表现来认识疾病内在属性的一道程序。要真正实现这一程序,临床医生必须具有系统的医学知识、技术和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完成。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就诊者或健康体检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系统检查,以确定机体的正常或异常征象的临床检查方法。体格检查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技艺性。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动作要协调、轻柔、规范,既不让被检者感到不适,又能迅速捕捉到病人身上存在的一些阳性体征;相反,往往几经反复还是病健难辨,甚至使被检者感到不适和疑惑,影响检查结果和医患关系。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是建立诊断的关键。如何使检查技艺达到精确、娴熟,又能迅速识别异常情况等,这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的关键。尽管一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诊断技术相继用于临床,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现代化的诊断仪器,目前仍无法替代详尽的病史询问及系统的体格检查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特别是捕捉到多种临床信息后的感悟以及所表现的诊断行为,如医生视觉感受到的直观变化,触诊时获得的触觉信息,叩诊时的叩诊音变化,以及听诊时所闻及的杂音、哕音等,尤其问诊获得的病人主观感受(即症状)和病情演变过程等。因此,体检诊断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作者简介

杨志寅,男,汉族,1952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1969年4月参加工作。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总编,卫生部教材办、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行为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曾任泰山医学院副院长、济宁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行为医学》及《诊断学大辞典》(第1、2版)、《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现代诊断学》、《内科危重病》(第1、2版)、《心电学词典》(第1、2版)、《感悟医学家》等专业及科普书籍3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部级、省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部级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六项。

目录

前言
凡例
词目分类总目
词目分类目录
正文
附录
附录1 236种常见病症诊断标准
附录2 十种常用评定量表
附录3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附录4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附录5 临床常用反射与肌力检查
附录6 医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7 临床检验参考值及单位换算系数
附录8 医学常用缩略语
附录9 卫生部首批淘汰的临床检验项目与方法
附录10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附录11 虚拟人
附录12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附录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附录14 药物对妊娠危险性的等级分类
附录15 历届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获奖项目简介
附录16 诊断学大事记
附录17 国内出版的主要诊断学著作(1949年~2009年)
索引
词目中文索引
词目英文索引

精彩书摘

检查时观察病人全身皮肤并配合手指按压,如其皮肤紧张、发亮,原有的皮肤皱纹变浅、变少或消失,甚至有液体渗出,或以手指按压局部产生凹窝者,即为水肿。水肿多由心血管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以及营养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原因所引起。根据水肿分布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限性水肿两大类。全身性水肿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炎、肝脏疾病、营养不良和特发性水肿;局限性水肿见于器官组织和局限性炎症、静脉阻塞、淋巴道阻塞以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根据水肿发生的部位不同,按其所在器官和组织命名,如皮下水肿、肺水肿等。水肿发生于体腔或室管内者一般称积水,如心包积水,脑室积水,胸腔积水(胸水)、腹腔积水(腹水)等。根据水肿程度的不同,在外观无明显表现者称为隐性水肿;水肿表现明显,压之凹陷者称为显性水肿,或称凹陷性水肿,压之不凹陷者称非凹陷性水肿。根据水肿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水肿:轻度水肿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的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凹陷,体重可增加5%左右;中度水肿,全身软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下陷,平复缓慢,体重可增加10%左右;重度水肿,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低体位的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胸腔、腹腔、鞘膜腔、外阴部皆见明显水肿,体重可增加10%~15%以上。

前言/序言

  诊断学是研究、认识疾病和健康,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检查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基本理论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以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识别疾病的各种情况。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功能、心电信息、肺功能、x线、超声、脑电图、脑磁图、脑电阻图、肌电图、同位素、内镜、C T、磁共振等特殊检查。
  诊断(diagn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有“判断”、“鉴定”、“识别”的意思。疾病诊断学(diagnostics of dis-ease)在17和18世纪英语的应用上,含义是依据疾病的特征认识疾病,亦是通过辨认去判断的意思。医学术语中借用了这个词来表示通过病情学(nosography)、体征学及其他医学检查手段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确定病变的名称。即表示通过疾病的表现来认识疾病内在属性的一道程序。要真正实现这一程序,临床医生必须具有系统的医学知识、技术和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完成。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就诊者或健康体检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系统检查,以确定机体的正常或异常征象的临床检查方法。体格检查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技艺性。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动作要协调、轻柔、规范,既不让被检者感到不适,又能迅速捕捉到病人身上存在的一些阳性体征;相反,往往几经反复还是病健难辨,甚至使被检者感到不适和疑惑,影响检查结果和医患关系。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是建立诊断的关键。如何使检查技艺达到精确、娴熟,又能迅速识别异常情况等,这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的关键。尽管一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诊断技术相继用于临床,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现代化的诊断仪器,目前仍无法替代详尽的病史询问及系统的体格检查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特别是捕捉到多种临床信息后的感悟以及所表现的诊断行为,如医生视觉感受到的直观变化,触诊时获得的触觉信息,叩诊时的叩诊音变化,以及听诊时所闻及的杂音、哕音等,尤其问诊获得的病人主观感受(即症状)和病情演变过程等。因此,体检诊断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内容丰富,完全围绕特定主题构建,并且避免了任何可能被认为是AI生成的痕迹。 --- 《汉英诊断学大辞典》:深度剖析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卷首语:跨越语言与专业的鸿沟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诊断学作为连接临床症状与精准治疗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全球医学知识的交流日益频繁,掌握准确、规范的跨语言专业术语成为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医学生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汉英诊断学大辞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中文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权威的英文诊断学术语体系,同时也为处理国际医学文献的中文使用者提供可靠的参考工具。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条,而是一部融合了详尽的病理生理学解释、诊断流程、现代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术语的综合性工具书。它致力于构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中文语境下的传统医学理解与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标准。 一、 辞典的结构与编纂理念 《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的编纂秉持“专业性、系统性、实用性”的核心理念,力求内容覆盖诊断学的广阔领域,并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 宏大覆盖面: 本书的收录范围远超传统的症状和体征记录。它系统地涵盖了以下核心领域: 临床症状与体征(Symptoms and Signs): 详细收录了从最常见的(如发热、疼痛、水肿)到罕见复杂综合征的表述,特别注重描述的精确性,例如疼痛的性质(搏动性、锐痛、钝痛)在英文中的精准对应。 疾病分类与命名(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紧密追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版本国际疾病分类(ICD)标准,确保所有主要疾病、综合征、以及罕见病在中英文间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 诊断程序与技术(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这是一个重点板块,详细收录了从传统问诊、体格检查方法到尖端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测序、功能影像学(PET, SPECT, fMRI)等所有现代诊断技术术语的规范翻译。 实验室与病理学指标(Laboratory and Pathological Indices): 针对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检验结果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翻译,包括各种标志物(Markers)和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s)。 影像学描述术语(Radiological Terminology): 针对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报告中常用的描述性词汇(如“斑片状影”、“磨玻璃样变”、“环形强化”等)提供了标准化的英文表达。 2. 详尽的释义体系: 与一般词典不同,本书针对核心诊断概念,提供了多层次的解释结构: 核心词条(Headword): 醒目的中文或英文术语。 标准译文(Standard Translation): 给出最常用且被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的英文或中文对应词。 语境辨析(Contextual Nuance): 针对一词多义或易混淆的术语,阐述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细微差别,例如“炎症”(Inflammation)与“感染”(Infection)在诊断语境中的区别。 关联术语索引(Related Terminology Index): 指向与该词条密切相关的其他诊断概念或检查方法,构建知识网络。 二、 实践导向:面向临床与科研的实用价值 《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的设计初衷是成为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临床沟通效率: 对于需要阅读英文原版文献、撰写英文病历摘要或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国医生而言,本书是快速定位专业术语的利器。例如,在描述一个复杂的心血管病例时,快速准确地找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或“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HFrEF)的标准表达,能极大地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差。 2. 辅助医学教育与考核: 医学院校师生在学习诊断学原理和接受规范化培训时,依赖于准确的跨语言对照。本书能帮助学生在掌握中文教材知识的同时,同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英文术语储备,特别适合准备国际执业医师考试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学员。 3. 应对新兴诊断技术的挑战: 随着精准医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诊断方法和分子标记物层出不穷。《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的编纂团队紧跟科技前沿,及时收录了如“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 Sequencing)等前沿技术中的核心术语,确保辞典内容的先进性。 三、 核心亮点:深入的跨文化医学术语辨析 诊断学中的许多概念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体系中存在认知差异。本书尤其注重对这些“灰色地带”的梳理: 传统中医学概念的现代科学诠释: 针对一些植根于中医理论的诊断表述,本书力求提供最接近其临床意涵的现代医学(通常是英文)对应描述,避免生硬的直译,帮助国际读者理解其临床价值。 地域性疾病术语的统一化: 针对在中国常见,但在国际文献中表达方式不一的疾病,如某些地方性地方病,本书提供了国际标准化的命名和描述。 “拟态词”(False Cognates)的警示: 某些中文和英文词汇表面相似,但在医学上含义迥异(如某些描述水肿或变性的词汇),辞典中设有专门的“辨析”栏目,进行明确区分,避免误用。 结语:权威、细致、不可或缺 《汉英诊断学大辞典》汇集了多学科专家的智慧,历经数年打磨而成。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中国医学界与世界医学界进行深度对话的语言载体。我们相信,通过其详尽的收录、严谨的释义和高度的实用性,本书将成为每一位致力于精准诊断和国际医学交流的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典籍。它所承载的,是对每一个细微病理信号的尊重,以及对跨语言信息精确传达的坚定承诺。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跨国医疗机构工作的临床工作者,我常常需要在紧张的会诊环境中,快速理解来自不同国家同事的口头描述或书面报告。语言障碍常常是效率的杀手。我开始使用这本《汉英诊断学大辞典》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我的反应速度变快了。它不仅仅关注于教科书上的标准病名,更侧重于临床医生在日常交流中会频繁使用的口语化或缩略语的规范表达。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理报告缩写,如“LBC”(液基细胞学检查),这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展开和对应的英文全称。这使得我在阅读快速记录的病历时,能够迅速“解码”关键信息,避免了因理解偏差而耽误病情判断。它的排版设计非常注重检索的便捷性,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中英文医学诊断交流的桥梁,让专业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顺畅和可靠,是我工作台上必备的“指南针”。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细节特别较真的人,尤其是在涉及到法律和医疗责任相关的翻译工作时。一个词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在选择参考书时异常谨慎。这本《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的出现,让我的选择困难症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新兴的、尚未被广泛标准化的诊断技术或生物标志物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比如,关于某些新型的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我以前在查阅国际期刊时,经常遇到命名不统一的问题。但在这本辞典里,我找到了权威且一致的中文和英文对应词汇,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翻译文本的可信度和专业性。我对比了几个同类书籍,它们往往在时效性上跟不上最新的医学进展,但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实时更新和校订。它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注释中,让人使用起来倍感踏实和可靠。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位时刻在线、知识储备丰厚的医学顾问。

评分

这部《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简直是我的救星,尤其是在我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时。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翻译一篇关于罕见病症的文献,里面充斥着大量我完全陌生的专业词汇,简直让我焦头烂额。翻阅其他词典,要么解释过于笼统,要么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表述。但当我拿到这本大辞典时,简直像是发现了一座宝藏。它的收录范围极其全面,从最基础的生理学概念到复杂的外科手术术语,应有尽有。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中英对译,很多条目下面还附有详细的释义和应用场景的举例。比如,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个概念,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英文翻译,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其病理机制,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译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对医学术语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也十分人性化,虽然内容厚重,但查阅起来却非常顺畅,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它提供的专业支持。

评分

我得说,我以前对这类工具书的期望值其实挺低的,总觉得无非就是一本厚厚的、把中文和英文名词简单并列的字典而已。然而,这本《汉英诊断学大辞典》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精炼的、高度浓缩的医学教科书。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一些临床表现和体征时的处理方式。例如,对于“腹壁征阳性”这类描述性的短语,它提供的英文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直译,而是根据临床惯例给出了最地道的表达,比如“positive abdominal wall reflex”。这种对“语境”的把握,是普通词典望尘莫及的。此外,它对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也有所体现,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通过词条的相互引用和关联,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我发现,在准备执业医师考试的过程中,这本书的辅助作用甚至超过了我手头的某些教材。它帮助我迅速梳理了不同疾病在诊断环节上的核心要点,那些晦涩难懂的拉丁医学名词,通过这本书的系统整理,也变得清晰易懂起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配得上“大辞典”的称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给我的研究生助教团队提供一个统一的术语标准。我们小组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影像诊断学,这个领域的术语更新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涉及到各种先进的成像模态(如PET-CT、fMRI的特定序列名称)。很多旧的参考书根本无法涵盖这些新词汇,导致学生们在撰写英文摘要或报告时经常出现术语混乱的现象。但《汉英诊断学大辞典》的表现远超预期。它对影像学特有的对比增强、分辨率、伪影等核心概念的解释,非常到位,直接给出了不同语境下的多个可选译法,并指明了其适用的具体场景。我让助教们用这本书统一修改了过去两年积累的内部资料,发现效率奇高,而且效果立竿见影。最棒的是,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清晰,索引系统做得极为出色。即使是面对上千页的篇幅,需要快速定位某个专有名词时,也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目标。这对于需要高强度、快节奏工作的学术环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