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论》讲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矛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思路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对于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认识逐层递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正是对“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化。
内容简介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或目标。《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论》作为绿色农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探讨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确立了绿色农业经济运行机理与价值取向等绿色农业的经济理论范畴,揭示了绿色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绿色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的经济效益,构建较为完善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把绿色农业纳入到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中提供理论依据。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绿色农业经济学理念
第二节 绿色农业经济问题的产生
第三节 绿色农业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绿色农业经济关系
第一节 绿色农业经济环境
第二节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关系
第三节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社会关系
第二章 绿色农业经济价值
第一节 绿色农业生态经济价值
第二节 绿色农业市场经济价值
第三节 绿色农业社会经济价值
第三章 绿色农业经济评价
第一节 经济评价概述
第二节 绿色农业经济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绿色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绿色农业经济战略
第一节 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第二节 绿色农业市场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绿色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五章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机制
第一节 绿色农业资源配置机制
第二节 绿色农业产业成长机制
第三节 绿色农业产业经营风险机制
第六章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第一节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概述
第二节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分析
第三节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及措施
第七章 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农业基础设施与绿色农业发展
第二节 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第三节 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
第八章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
第一节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概述
第二节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
第三节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预警与控制
第九章 绿色农业保险
第一节 保险与农业保险
第二节 绿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第三节 绿色农业再保险
第十章 绿色农业科技服务
第一节 绿色农业科技服务概述
第二节 绿色农业科技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绿色农业科技服务的思路及模式
第四节 完善绿色农业科技服务的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绿色农业信息服务
第一节 绿色农业信息服务概述
第二节 绿色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第三节 绿色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优化
第十二章 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口、资源、环境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毫无疑问,绿色农业的概念应该反映这一发展过程,而仅仅从结果的角度来界定绿色农业无疑会给理论界和实践界带来错误的指引,同时也掩盖了绿色农业是以当前农业为基础,循序渐进,分阶段发展的本质,绿色农业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出绿色农业概念的这种特征,将避免部分地区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大兴规划、设计、创新“绿色农业示范区”的政绩工程。
(二)帕累托效率——绿色农业概念推导2
历史上出现的石油农业模式以及克服石油农业负效应的众多替代农业发展模式都没有兼顾产品数量、质量、生态、经济效益四个主要目标,均不能同时满足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三者的要求,都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业的帕累托效率。石油农业单一追求农产品生产的数量最大化,没有考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而且其经济效益从投入一产出比来看也是相当低的,是典型的生产主导型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基本排除或尽量没有化学投入物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以生产在自然条件下的农产品满足特色人群的消费需求,客观上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但其生产量十分低下,是典型的生态主导型农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及人民需要从农业产业中获取经济效益,提出了高效农业等经济主导型农业。
所有以上农业发展模式都没有实现帕累托效率,当农业发展模式达到帕累托最优时,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条件1:交换最优。当农业沿着生产-生态-经济三维价值取向协调发展时,即使三维价值之间再次进行交易,社会和居民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社会和居民而言,在农业发展价值取向维度上,任意两种价值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而且,此时社会和居民的效用同时得到了最大化。
条件2:生产最优。此时农业生产必须处于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该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由生产-生态-经济三维象限空间中凹向原点的一个球面,边界上所有的点在技术上是有效率的。但是从社会效用的角度看,当社会无差异曲面(由社会生产-生态-经济三维效用)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时,农产品达到最优效率的生产组合,即生产最优点。
前言/序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确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生态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矛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思路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对于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认识逐层递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正是对“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化。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