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季羡林教授已届期颐之年。这位世纪老人近20多年对人类文化和人类命运反复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蒙季羡林先生准许,编者从作者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的演讲和文稿中,摘录反映文化发展规律,即关于“义理”的若干段落,辑成《人民·联盟文库:季羡林谈义理》。作者不是哲学家,而是一位语言学家。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有些人看来,这种思考是外行的,或者是另类的。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季羡林的许多观点已经或者正在为人们的实践和历史发展所证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编辑王裕江先生建议我写一篇导读。季羡林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写导读为我力所不逮,不过作为《人民·联盟文库:季羡林谈义理》编者和季羡林教授的弟子,我有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为引玉之砖,奉献给广大读者。
目录
一 文明与文化、中国文化
二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 两种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
四 “天人合一”新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 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六 论和谐: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与行
八 中国知识分子与爱国主义
九 佛教的中国化,部派的形成与传承
十 关于读书与治学
十一 勤奋、才能与机遇
十二 人生絮语:爱祖国、爱人类、爱生命、爱自然
十三 老年谈老: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把生命白白浪费掉
精彩书摘
一个是穆斯林,不管是现在的印度人,还是印度的宗教,都可以分作这两部分。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就形成了印度文化的两个特征:深刻而糊涂,清晰而浅显。前一个特征更重要。
记者:这两个特征是否适合于所有印度人?是否在印度人的一切行为中都体现出这两个特征?
季羡林:从总体上说当然是这样。但我们也要实事求是,我不能说印度人连吃饭、睡觉也是没头绪,没有规律的。
我主要是指他们的思想方法。印度人有很深刻的思想,他们研究现实的世界、人生,研究来世。但他们头绪不清,很少逻辑。所谓深刻而糊涂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在文学艺术上也如此?
季羡林:是的。到印度去看建筑最清楚,原来都是印度教的,后来伊斯兰教进入后,便将印度教的建筑部分破坏了,盖起了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建筑,风格完全两样。印度教的建筑在总体上,从远处看是一塌糊涂,很乱,可观察细部则非常细致。伊斯兰教文化正好相反,非常明晰,清真寺与印度教的庙比起来,鲜明得很。清晰是否就等于浅薄呢?很难说是浅薄,但反正不像印度人那样深刻。
在印度艺术中,歌、舞非常发达。记得当年周总理对印度的音乐舞蹈非常欣赏,认为是第一流的。他们的舞蹈有深厚的基础,很普遍,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舞蹈理论到现在也还是世界第一。有一部书叫《舞论》,对手眼身法步都有明确的意义规定,每一个手形都是有含义的。在另外三个文化系统中也可以有像《舞论》一类的著作,不过在系统性上,印度的《舞论》是第一位的,我们比不上了。
印度文艺普遍地不重视情节。比如大史诗《罗摩衍那》有八大卷,近300万字,可是情节,我只需用几千字就可以写完,很简单,而且有些情节自相矛盾。
季羡林谈义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