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集 李商隐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76357

李商隐诗集 李商隐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763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商隐
  • 诗集
  • 唐诗
  • 古籍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经典
  • 9787532576357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6357
商品编码:1046822764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李商隐诗集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国学典藏
出版日期:2015-06-01
版 次:1
页 数:369
ISBN :9787532576357
定价: 32 元 本店价: 25.6 元
折扣:【80】 节省:6.4 元
分类:  →  
货号:1557090
图书简介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尤其是《无题》诗在秾艳绮丽的外衣内,包裹着愤懑凄苦的内核,因此*为人所传诵。当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日渐式微时,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李商隐诗集》一书收录的就是他的诗歌作品,由朱鹤龄笺注。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目 录 前言/曹光甫田松青
序/朱鹤龄
卷一上
锦瑟
重过圣女祠
寄罗劭兴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崔处士
自喜
题僧壁
霜月
异俗二首
归墅
商於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
人欲
华山题王母祠
华清宫
楚泽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
潭州
赠刘司户
哭刘司户二首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乐游原
北齐二首
街西池馆
南朝
复京
浑河中
郭杜马上念汉书

巴江柳
成阳
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
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
听鼓
送崔珏往西川
代赠
桂林
夜雨寄北
陈后宫
属疾
石榴
明日
饮席戏赠同舍
西溪
忆梅
赠柳
谑柳
……
卷一下
卷二上
卷二下
卷三上
卷三下
新添集外诗
附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假想的、与《李商隐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76357)无关的图书简介。 《大唐盛世的隐秘角落:长安城下的儒道交锋与社会变迁》 作者: 傅鸿声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ISBN: 9787806782345 字数: 约十五万字 篇幅: 精装,上下两册,共计七百余页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 内容提要 《大唐盛世的隐秘角落:长安城下的儒道交锋与社会变迁》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位诗人的晚唐哀婉之作,而是一部深入唐代中叶,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辉煌背后的社会结构、思想脉络和权力运作的宏大历史叙事。本书旨在揭示,在那被后世浪漫化和标签化的“盛唐气象”之下,隐藏着更为复杂、充满张力的内在矛盾与文化动态。 本书的叙事视角并非集中于宫廷的政治斗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被主流史学忽略的“中间层”——那些活跃在长安城各个角落的士人、商贾、宗教人士以及新兴的官僚群体。作者傅鸿声先生以其深厚的考古学背景和对地方志的精细爬梳,重构了一幅多维度的唐代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城市的心脏——长安的骨骼与血肉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描绘了盛唐长安城的物质与精神面貌。不同于一般史书对坊市制度的平面描述,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献(如唐代城市街道的“署”、“里”地名碑刻的重建性分析)的研究,展现了这座世界级都市的动态生活。 一、坊市的松动与扩张: 探讨了在经济繁荣的推动下,严格的坊市界限是如何在夜间和特定的商业区域开始出现松动和模糊。例如,夜市的出现、胡商聚居地的扩展,如何挑战了中央集权的城市管理模式。这里着重分析了西市(国际贸易中心)与东市(本土商业中心)在文化渗透和经济辐射力上的差异,并首次系统地梳理了唐玄宗时期“禁夜”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和地方反弹。 二、公共空间的权力重塑: 重点考察了寺庙、道观、义仓以及各类“公廨”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政治功能。寺庙不再仅仅是宗教场所,而是成为重要的金融借贷中心和信息交流枢纽。作者通过分析碑刻中关于寺院田产的记录,揭示了宗教势力与地方豪族在土地兼并上的隐秘合作,这与士人阶层对“耕读传家”的理想构成了尖锐的对比。 第二部分:思想的暗流——儒家正统与异质文化的张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在“贞观遗风”与“天宝奢靡”之间摇摆的文化思潮。它聚焦于知识精英群体内部,儒家思想如何面对道家、佛教乃至新兴的祆教、景教等外来宗教的冲击,从而寻求自身的适应性变革。 一、从“经世致用”到“玄学复兴”: 作者认为,盛唐的知识分子并非全然沉浸在诗酒风流之中,他们对“经世”的理解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儒家入仕传统依然强大;另一方面,上层士人开始将“清谈”与老庄哲学作为区分自身与“俗吏”的文化资本。本书详细比对了不同时期科举考试中,对“史学”和“玄学”篇幅的增减变化,论证了这种精英内部的审美转向。 二、道教的制度化与世俗化: 与诗歌中对道家隐逸的赞美不同,本书关注的是唐代朝廷如何将道教进行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管理。通过对《唐六典》中“祠部”职能的细致解读,作者描绘了道教在朝廷礼仪中的核心地位如何巩固了皇室的“老子后裔”叙事。同时,也揭示了地方上,大量“方士”如何利用道教名义,在基层社会从事巫祝、卜筮等活动,形成了一种与儒家教化相抗衡的民间信仰网络。 三、佛教的权力渗透与反制: 佛教在此时期的繁荣并非单纯的信仰自由,而是与经济和教育体系深度绑定。本书着重分析了唐代寺院承担的“客店”、“义学”功能,它们实质上是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者尤其关注了江南地区士族对佛教“庄园经济”的参与程度,以及部分儒家士大夫群体对这种“非我族类”经济体系的反感与制约尝试。 第三部分:权力与阶层的流变——“关陇贵族”的衰落与“庶族”的崛起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分析视角转向社会结构,探讨了唐王朝自建立之初便存在的“关陇集团”这一核心军事贵族群体,在开元年间所经历的内部裂痕及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一、军事与文治的角力: 详细论述了边镇节度使制度的早期雏形,如何使得掌握军权的“胡汉”士族(如安禄山集团的早期构成)在财富和政治资源上对本土的“旧关陇”和“河北士族”构成了挑战。作者借助新发现的墓志铭和兵籍残片,重建了部分边军将领的社会背景,指出他们与中原士族的文化隔阂,是导致后来的藩镇问题的深层原因。 二、新的晋升渠道:对“门第”观念的冲击: 盛唐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数量和影响力日益增加,但其社会地位与世代簪缨的“门第”依然存在巨大鸿沟。本书通过对比三品以上官员的家世背景和科举及第官员的生涯轨迹,量化了“起家”与“累世”之间的实际权力差距。同时,作者也探讨了这一时期,新兴的富商大贾通过捐纳、婚姻等方式,试图向士大夫阶层渗透的种种努力与受到的阻力。 结语:盛世表象下的历史宿命 作者总结道,盛唐的繁荣是建立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对边缘资源的有效汲取之上的。然而,无论是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还是思想领域儒、释、道之间的微妙平衡,都预示着这种集中式发展的脆弱性。当权力核心出现裂痕时,这些在“隐秘角落”中积蓄已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张力,必然会以迅猛的态势爆发,最终导向那个历史的转折点。 本书以其坚实的史料基础、宏大的结构设计和对社会细节的敏锐捕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唐代历史的全新、复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再满足于描摹盛世的锦绣文章,而是深入探究支撑这一切的社会肌理与思想暗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低调的奢华”。它没有采用市面上那些过于花哨或模仿复古的浮夸设计,而是选择了那种沉稳、内敛的风格,与李义山的诗风简直是浑然天成地契合。那种墨色的封面,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就像诗人的情感,看似平淡,实则波涛暗涌。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使得墨色展现出一种特有的醇厚感,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在选篇上的考量,并非只是堆砌名篇,而是有清晰的脉络,似乎在构建一条从早期求索到后期沉郁的创作轨迹。这种精心打磨的实体书,是对诗人最好的致敬,也是对阅读体验本身的极大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拥有这样一本可以被翻阅、被摩挲的实体诗集,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快餐文化的坚守。

评分

我曾对唐代诗人进行过一个横向的对比阅读,发现即便是“双子星”式的贾岛和韩愈,其情感的表达也大多是外放的、或说更注重“雕琢”本身,而李商隐则独树一帜,他似乎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与重构。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失去”的执念,对“不圆满”的迷恋。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每次重读,都会带来与以往不同的解读角度。有时候,我会觉得他像一个孤独的园丁,精心照料着一园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带着露水的、幽暗的花朵。这本书汇集了这些“花朵”,让我的精神世界也仿佛被这片幽微的园林所浸润。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立刻振奋的作品,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与之对饮,才能体会到那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深刻惆怅与温柔。

评分

这本诗集的光影,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个烟雨迷蒙的晚唐。初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就让人心旌摇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诗人那份难以言喻的哀婉与深情。读他的诗,常常需要放慢呼吸,去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读到这句,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燃烧殆尽的执着与凄美,那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一种对情感极致的探求与祭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无题诗,更是像一团笼罩在迷雾中的火焰,你努力想看清它的形状,却又总被那朦胧的美感所吸引,让人在揣摩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质感极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风雅。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扇通往盛唐末世的密室,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中最幽微、最动人的角落。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李商隐的灵魂并未远去,只是化作了纸上的墨痕,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位懂得他寂寞的知音。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本身就带有一种仪式感。它提醒着我,面前的是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李商隐的诗歌仅仅定格在“爱情诗人”的标签下。当然,那些关于爱与别离的篇章无疑是震撼人心的,但更深层次的东西在于他对家国变迁的敏感,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以及那种对理想世界模糊的憧憬。通过这本书的系统梳理,我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他是一个在时代巨变中,将个人情感磨砺成一种普遍人性体验的伟大诗人。每次合上书页,都会有一种被掏空又被充盈的感觉。这种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欣赏,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瞬间。它是一剂良药,也是一剂清醒剂,让人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与深思。

评分

我得承认,刚开始接触这种格调的诗歌时,是有些门槛的。但这本书的编排和注释,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半吊子古文爱好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那些精妙的注解,如同引路人,不露痕迹地将我引入了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典故之中,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比如读到那些描绘离愁别绪的作品,如果不知道唐代士人的社交模式和情感表达的含蓄,很多深意便会悄然溜走。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做了恰到而止的“翻译”。它让你在沉醉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壮阔与苍凉时,也能明白诗人此刻的政治抱负受挫和人生际遇的坎坷。这种对文本的尊重与现代阅读需求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使得原本高冷的古典文学,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咀嚼,去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