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为我国最早的古代兵法要籍,《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百代谈兵之祖”。此书问世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既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名著。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为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古人称他为“兵圣”,孙子或孙武子都是他的尊称。孙武的生卒年月在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生于春秋晚期的齐国,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大约和孔子同时期。后来,孙武从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经吴国名将伍子胥推荐,和伍子胥一同辅助吴王治国修兵。当时吴王阖闾非常欣赏孙武和他著成的兵法十三篇,想看看他练兵的实际能力,于是就集合了吴宫一百八十名宫女要孙武训练。任队长的吴王宠姬被娇宠惯了,三令五申之后仍嬉戏无度,不听号令。孙武随即严命斩首,吴王出来说情也无效,结果一百八十名宫女被训练得纪律严明。之后,孙武担任了吴国的军国重任,他率领吴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对吴国的崛起起了重要作用。
目录
编者的话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精彩书摘
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②。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主旨讲解:
在兵力运用上,要通过“形人而我无形”达到“我专而敌分”,进而以众击寡,以多胜少。在孙子看来,兵力的众与寡,以及战争的攻与守都是辩证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管战争如何变幻诡谲,难以预料,但其要旨不外乎争取主动,陷敌被动,达成避实击虚、以多胜少的效果。
字词解释:
①形人而我无形:使敌人现形而我方隐蔽真形。形人,使敌人现形。我无形,即我无形迹。
⑦约:少而弱的意思。
白话翻译:
所以,要设法使敌人暴露而使自己没有任何的特征可以加以揣摩,那么我的力量就可以集中起来;而敌人就必须把力量分散,处处防备。我将力量集中于一点,敌人的力量却要分散于十处,我是以十倍的力量去打击它,这就造成了我众而敌寡的局面;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直接交战的敌人也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能知道,不知道,敌人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会很多;防备的地方多了,那么我们想要进攻的地方的敌人就会相对减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处处薄弱,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缘故;我们的兵力所以众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备我们的结果。
著名战例:
松锦大战
明朝末年,明清双方在锦州展开辽西的争夺。1641年,皇太极派出精锐部队围困了锦州。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奉旨率吴三桂等八个总兵,十三万人马火速救援。洪承畴把粮草留在宁远、杏山及塔山外的笔架岗一带,只率了六万兵马贸然前行,抵达锦州城外。皇太极听说洪承畴增援锦州后,也马上亲率援军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赶来,陈兵于松山、杏山之间。
根据明军部署的态势及战法,皇太极认为先打明朝援军较为有利:一则被围困于锦州城内的明守军难以增援,不会造成两面受敌之势,二则明援军的部署有许多弱点可以利用,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因此,皇太极采取“围锦打援”的作战方针,除了留下少数部队牵制锦州城里的明军外,把其余部队都集中起来,打击洪承畴带来的明援军。
明朝援军虽人数众多,但部署分散。洪承畴把步兵部署在杏山和松山城外的乳峰山,骑兵则环松山三面围驻。笔架岗则为粮草大本营,但守备部队不多。皇太极首先派精兵攻打笔架岗,夺取粮草物资,切断明军粮道,同时在沟通明军各部的通道预先设了伏兵,断绝明军归路。笔架岗的陷落,使明援军军心动摇。清军在明军南面形成对松山、锦州的大包围,切断了明军的后路。
松锦大战,由于明援军兵力分散,清军则集中了优势兵力,得以歼灭明军五万三千余人,获马七千四百余匹,甲胄九千三百余件及大批粮草。洪承畴只剩下一万多残兵败将,被围困在松山城内,他曾组织五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次年二月,明驻守松山将领降清,松山城粮尽援绝,被清军用里应外合之计攻破,洪承畴当了清军俘虏。锦州将士军心瓦解,外援无望,城内绝粮,只好在守将祖大寿的带领下出降,锦州不战而克。至此,明朝在关外,除了宁远一个孤城外,全部都落到满清政权的手中。
前言/序言
《孙子兵法》全解(插图本)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