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此兵傢之勝,不可先傳也。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為我國最早的古代兵法要籍,《四庫全書總目》稱之為“百代談兵之祖”。此書問世於兩韆五百年前的春鞦時期,既是中國軍事學的奠基之作,也是全世界公認的軍事名著。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字長卿,為中國軍事學的奠基人,古人稱他為“兵聖”,孫子或孫武子都是他的尊稱。孫武的生卒年月在曆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我們隻知道他生於春鞦晚期的齊國,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五世紀初,大約和孔子同時期。後來,孫武從齊國到瞭南方的吳國,經吳國名將伍子胥推薦,和伍子胥一同輔助吳王治國修兵。當時吳王闔閭非常欣賞孫武和他著成的兵法十三篇,想看看他練兵的實際能力,於是就集閤瞭吳宮一百八十名宮女要孫武訓練。任隊長的吳王寵姬被嬌寵慣瞭,三令五申之後仍嬉戲無度,不聽號令。孫武隨即嚴命斬首,吳王齣來說情也無效,結果一百八十名宮女被訓練得紀律嚴明。之後,孫武擔任瞭吳國的軍國重任,他率領吳軍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對吳國的崛起起瞭重要作用。
目錄
編者的話
始計第一
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精彩書摘
故形人而我無形①,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②。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主旨講解:
在兵力運用上,要通過“形人而我無形”達到“我專而敵分”,進而以眾擊寡,以多勝少。在孫子看來,兵力的眾與寡,以及戰爭的攻與守都是辯證的,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不管戰爭如何變幻詭譎,難以預料,但其要旨不外乎爭取主動,陷敵被動,達成避實擊虛、以多勝少的效果。
字詞解釋:
①形人而我無形:使敵人現形而我方隱蔽真形。形人,使敵人現形。我無形,即我無形跡。
⑦約:少而弱的意思。
白話翻譯:
所以,要設法使敵人暴露而使自己沒有任何的特徵可以加以揣摩,那麼我的力量就可以集中起來;而敵人就必須把力量分散,處處防備。我將力量集中於一點,敵人的力量卻要分散於十處,我是以十倍的力量去打擊它,這就造成瞭我眾而敵寡的局麵;能做到以眾擊寡,那麼與我直接交戰的敵人也就少瞭。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敵人不能知道,不知道,敵人所需要防備的地方就會很多;防備的地方多瞭,那麼我們想要進攻的地方的敵人就會相對減少。所以,防備瞭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瞭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瞭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處處薄弱,是由於處處防備的緣故;我們的兵力所以眾多,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備我們的結果。
著名戰例:
鬆錦大戰
明朝末年,明清雙方在錦州展開遼西的爭奪。1641年,皇太極派齣精銳部隊圍睏瞭錦州。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奉旨率吳三桂等八個總兵,十三萬人馬火速救援。洪承疇把糧草留在寜遠、杏山及塔山外的筆架崗一帶,隻率瞭六萬兵馬貿然前行,抵達錦州城外。皇太極聽說洪承疇增援錦州後,也馬上親率援軍從盛京(今遼寜瀋陽)趕來,陳兵於鬆山、杏山之間。
根據明軍部署的態勢及戰法,皇太極認為先打明朝援軍較為有利:一則被圍睏於錦州城內的明守軍難以增援,不會造成兩麵受敵之勢,二則明援軍的部署有許多弱點可以利用,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因此,皇太極采取“圍錦打援”的作戰方針,除瞭留下少數部隊牽製錦州城裏的明軍外,把其餘部隊都集中起來,打擊洪承疇帶來的明援軍。
明朝援軍雖人數眾多,但部署分散。洪承疇把步兵部署在杏山和鬆山城外的乳峰山,騎兵則環鬆山三麵圍駐。筆架崗則為糧草大本營,但守備部隊不多。皇太極首先派精兵攻打筆架崗,奪取糧草物資,切斷明軍糧道,同時在溝通明軍各部的通道預先設瞭伏兵,斷絕明軍歸路。筆架崗的陷落,使明援軍軍心動搖。清軍在明軍南麵形成對鬆山、錦州的大包圍,切斷瞭明軍的後路。
鬆錦大戰,由於明援軍兵力分散,清軍則集中瞭優勢兵力,得以殲滅明軍五萬三韆餘人,獲馬七韆四百餘匹,甲胄九韆三百餘件及大批糧草。洪承疇隻剩下一萬多殘兵敗將,被圍睏在鬆山城內,他曾組織五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次年二月,明駐守鬆山將領降清,鬆山城糧盡援絕,被清軍用裏應外閤之計攻破,洪承疇當瞭清軍俘虜。錦州將士軍心瓦解,外援無望,城內絕糧,隻好在守將祖大壽的帶領下齣降,錦州不戰而剋。至此,明朝在關外,除瞭寜遠一個孤城外,全部都落到滿清政權的手中。
前言/序言
《孫子兵法》全解(插圖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