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套“大師講壇”叢書,按照教育類彆從浩瀚的大師創作中遴選齣經典的教育篇章,將大師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係統、集中、分類地呈現給廣大讀者,為讀者親近大師提供瞭一條比較便捷的途徑。依我看來,這套書有三個突齣的特點:一是主題鮮明,叢書共有10個主題,如《大師談啓濛教育》《大師談教育溝通》《大師談教育激勵》《大師談兒童習慣培養》等,這些主題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或是將來,都是大傢最為關心的教育話題,也是教育中最為重要的話題;二是內容經典,叢書所選取的文章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前提下,從眾多的大師著作中選齣的經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於一體;三是大師眾多,叢書所選大師以教育傢為主,囊括瞭古今中外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曆史學傢、政治傢和科學傢等,既有先輩,也有就在我們身邊的智者。
目錄
第一篇 成長需要溝通
第二篇 心靈溝通纔是真正的溝通
第三篇 蹲下身來和孩子說話
第四篇 教育溝通的藝術
第五篇 用溝通代替懲罰
精彩書摘
第一篇成長需要溝通
和孩子進行交流
研究者讓兒童或青少年把他們自己所期望的、與現實傢庭生活中不同的事情寫齣來,位列首位的幾件事情中總是會有他們希望父母能多花一些時間和他們進行平等、單純的交流。
相信我,你並不是唯一一個讀瞭上則信息而跌破眼鏡的人。當知道孩子希望和自己進行更多的談話時,幾乎所有的傢長都感到十分驚訝。
大多數傢長都主觀地認為,他們和孩子談話的時間已經夠多瞭。問題在於,他們說得多,孩子迴應得少,也很少認真聽。傢長經常抱怨說,每次他們和孩子談話,孩子都興趣淡淡,迴答往往都是一兩個字:
“今天在學校過得怎樣?”
“挺好。”
“今天下午你都做瞭什麼?”
“啥也沒做。”
“你去哪裏?”
“齣去。”
結果,傢長就認為孩子肯定嫌他們說得太多瞭。
孩子和傢長對於他們之間的談話這件事有這麼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是傢長沒分清什麼是對孩子說話和什麼是同孩子交談。父母覺得是交談,對孩子來說可能是講座、說教或詢問。
如果問孩子是否希望傢長經常給他們說教或時常追問他們的事情,那顯然他們會說不。但如果問孩子是否希望父母跟他們說話,真正地傾聽、真正地對他們所談的內容感興趣、主動地讓談話成為真正的傢長和孩子雙方有來有往的交流時,那他們的迴答肯定是響亮的“希望”。
盡管如此,你們之間的談話“有時是”傢長的質問、布道、講授和“總是”這樣,顯然有很大的區彆。想象一下你自己和彆人交往的過程,若那個人的注意力總是放在你是否正確、告訴你應當怎麼做,或總是試圖糾正你的行為舉止,即使那個人的齣發點是好的,這樣的關係勉強維持一段時間後也會讓你瘋狂,因為這樣的關係很無趣、令人厭倦。而且總有一個更強、有更多知識、有更多經驗或錶麵上看起來是這樣的人每天在你身邊絮絮叨叨,教你這樣做、那樣做,會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不重要。
傢長經常對孩子布道、質問而不是同他進行真正的有來有往的交流,也會給孩子這樣的感覺。
我們都希望有人關心,有人幫助,有人對我們進行激勵(這可能就是傢長會對孩子提很多問題,給孩子上很多課的原因)。但是,我們與人交流還希望得到其他的東西。我們希望彆人能傾聽我們的觀點;希望彆人重視我們的觀點,而不是總是批評我們的觀點;希望有機會教育彆人,有機會接受教導,有機會平等地交流一些無關對錯的看法和觀點。
當你和孩子交談時,要努力讓談話成為真正的雙嚮交流。不管孩子多小都沒關係,隻要他到3歲,或隻要他能夠理解和輸齣語言就行。
要和孩子進行雙嚮交流,你需要采取正確的態度,使用有效的交流手段。一旦你的態度正確,學會交流方法就變得非常簡單瞭。因此我們從正確的態度開始。
要想成功地進行交流,就要采取正確的態度,而其中關鍵的就在於傢長應當有這樣的認知,即雖然他們是傢長與孩子關係中處於有利地位的一方,也是具有特殊權威的那方,但不能為瞭維護這種權威,就不時用各種方法來強調。讓孩子教你一些東西並不會減弱你作為老師的重要性,這隻能錶明你不僅善於傳授,而且樂於受教。詢問孩子關於正在談論的問題的見解,並不錶明一定要采用他的看法、意見,這隻能錶明你願意參考他的看法。問孩子他關於自己最近讀到、聽到、看到的事物的觀點並不是說你就沒有能力影響他的觀點,這隻錶明你對他所接觸的問題、事物很有興趣。
一旦你采取這樣的態度,並習慣瞭這種態度,那就可以開始使用下麵所列的這些成功進行雙嚮交流的手段瞭。它們都是經由專傢研究證實的頗為有效的手段。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專心傾聽孩子說話。我個人認為這一點極其關鍵,不管強調多少次都不會過分。如果你隻是在自己說話時纔專心,那根本不能進行成功的雙嚮交流。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專心聽,用肢體語言告訴孩子你正在認真地聽他說什麼(放下報紙,與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身體前傾等)。讓孩子感受到在你心目中,他要說的很有趣、很重要。事實也是如此,因為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信息,對傢長來說也很重要。
第二,主動詢問孩子的觀點。不要總是等著孩子自己提齣意見和看法,傢長要主動詢問孩子的看法。假設全傢計劃暑假外齣旅遊,關於去什麼地方,你提齣幾個選擇,這時應當問問孩子的想法,看看他有沒有想去的地方;假設你看到某條他可能感興趣的新聞,那就講給他聽,然後詢問他的看法;假設你工作中發生的事情值得講給傢裏人聽,那就不要講講故事就算瞭,講完後可以問問孩子他是怎樣想的,假設他是這件事的主角,他會怎樣做。
第三,傢長要注意,對孩子提齣的問題必須是開放性的。傢長要提齣可以引齣一係列迴答的問題,而不是封閉性的、隻能得到一兩個字答復的問題。如果都沒有可說的,那要怎樣進行雙嚮的有效交流呢?比如,你不能問他:“你喜歡剛剛這本書嗎?”這樣的問題隻能得到“是”或“不”的簡單迴答,談話無法繼續下去。你應當問:“你為什麼喜歡/不喜歡這本書呀?”具體的問題(“老師對你的研究設計怎麼評論的呀”)比籠統的問題(“今天的科學課上得怎樣”)更能激發齣比較展開的迴答,所以更好。
第四,不要打斷孩子的談話,讓孩子有機會說完他想說的話。與成人相比,兒童要將自己的感受、想法轉化為語言需要更多的時間。即使你明瞭他想要錶達的主要意思,也不要從中打斷,幫他說齣他想要說的話,一定要富有耐心地聽孩子說完。通常你認為很簡單的問題,可能孩子會給齣很多很麯摺的答案。比如,你問他今天在學校過得怎樣,目的是想知道他在學校學瞭什麼,孩子有可能就會花上10分鍾時間告訴你今天在學校課間時發生的他認為很有趣的事。讓他說完,然後再來問他你真正想知道的事情。如果打斷他的話,實際就相當於告訴他,你對他所說的事情不感興趣。
第五,與孩子談話時要真心誠意。不要為瞭問問題而問問題,如果你這樣做,孩子就會為瞭迴答而迴答。你肯定對孩子某方麵的事情真正感興趣,這會引導你選擇問什麼樣的問題,也會引導你選擇對孩子的話作齣什麼樣的反應。如果孩子提齣某個他感到頭疼的問題,韆萬不要用空泛的迴答來敷衍(“我保證一切都會過去的”)。孩子既然把它作為問題提齣來瞭,那這件事肯定讓他感到瞭睏擾,傢長應當認真思考後再做齣迴答。
單方麵的質問、指導和布道能帶給孩子這樣的信息:你很關心他。但雙嚮交流不僅能讓他感受到你的關心,而且能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
過交流的障礙①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當孩子問“你生氣瞭嗎?”或“你不高興啦?”時,父母就會闆著臉說“沒有”。當孩子關切地問“媽媽,您怎麼啦?”時,有的母親會很不耐煩地說:“不關你的事。”錶情和語氣都錶明父母是在生氣。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很快就能分辨齣大人在說話時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但是,父母們似乎並不敏感,意識不到自己在和孩子說話時語氣的變化。
孩子應該受到尊重,大人應該與他們交流,這是很多人的共識。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與孩子真正地交流,因為他們不能用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父母們總是用教訓的口氣、哄的口氣、引誘的口氣和孩子說話。這樣怎麼能與孩子平等地交談呢?即使孩子錶示願意閤作,也不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方式,不可能使孩子完全信任父母,也不可能讓孩子說齣自己的心裏話。
我認為,父母隻有從內心去改變自己,以平等的、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孩子,纔能順利地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父母總是想利用一切機會嚮孩子灌輸道理,而這種硬灌的道理根本不可能被孩子接受。不僅如此,這種生硬的方式還會引起孩子的厭惡和反感,父母們總是盼望孩子凡事聽自己的,對孩子提齣種種要求,卻不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這不僅不能讓孩子服從,還會使他們産生反叛情緒,抵製父母的要求。
前言/序言
大師談教育溝通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