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药学(中医药类专业用)》主要供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等各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亦可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以提高有关中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水平。
《中药学(中医药类专业用)》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总论共四章,第一章中药与中药学的发展,主要介绍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等相关术语)、中药学(包括本草、临床中药学)的含义,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第二章中药的功效,主要介绍中药功效的含义与分类;第三章中药的性能,主要介绍四气、五味与归经等主要性能的含义、确定依据及临床意义;第四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主要介绍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法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各论收载药物约460种(包括附药和参考药140余种),按各药主要功效,分为22章。各章节的概述部分分项简介各类药物在功用、性能、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具体药物则主要介绍其性能、功用及用法方面的个性。
《中药学(中医药类专业用)》的总论各章节和各论的各类药概述,均分项介绍,使条理更清楚,可读性更强。对各药性能、功效与主治详加考订;对于特殊的用法和使用注意,尽量说明其理由,使学习时能知其所以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总论的中药功效、性能、配伍及应用,各论的章节分类及药物应用知识等方面,均有不少创新,使教材内容更加翔实,体例更加优化,用语更加规范。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学习要求,在各章章名之下,增加了“学习指导”一项,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各章节的学习要求及其难点。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药与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功效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性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归经
第四节 升降浮沉
第五节 毒性
第四章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第一节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与贮存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第三节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第四节 中药的剂型与剂量
第五节 中药的给药途径与汤剂的煎煮及服用方法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羌活
藁本
防风
荆芥(附药:荆芥炭)
麻黄
桂枝
紫苏叶(附药:紫苏梗)
香薷
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
细辛
白芷
苍耳子
辛夷
葱白(附药:胡荽、柽柳、鹅不食草)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蝉蜕(附药:蝉花)
牛蒡子
桑叶
菊花(附药:野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附药:葛花)
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
第六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淡竹叶(附药:竹叶、竹叶卷心)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穿心莲
龙胆
苦参
白鲜皮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鱼腥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败酱草
大血藤
土茯苓
白花蛇舌草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马齿苋
白头翁
秦皮
重楼
拳参
漏芦
青果
半边莲
鸦胆子
熊胆粉
白蔹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水牛角
紫草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地骨皮
白薇
胡黄连
银柴胡
第七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导滞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第二节 润肠通便药
火麻仁(附药:松子仁)
郁李仁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
京大戟(附药:红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附药:千金子)
第八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
威灵仙
川乌(附药:草鸟、雪上一枝蒿)
防已(附药:木防己、松节、寻骨风、海
皮、雷公藤、昆明山海棠)
第二节 祛风湿舒筋活络药
秦艽
稀莶草
臭梧桐
络石藤
木瓜(附药:蚕沙)
乌梢蛇(附药:蕲蛇、金钱白花蛇)
伸筋草(附药:老鹳草、桑枝、丝瓜络)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附药:刺五加、香加皮)
桑寄生(附药:槲寄生)
狗脊(附药:千年健、雪莲花、鹿
衔草)
第九章 化湿药
广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附药:厚朴花)
豆蔻(附药:豆蔻壳)
砂仁(附药:砂仁壳)
草豆蔻
草果
第十章 利湿药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冬瓜皮(附药:冬瓜子)
第二节 利水通淋药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
滑石
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灯
心草)
石韦
草莓
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
瞿麦
篇蓄
地肤子
冬葵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
虎杖
第十一章 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
丁香(附药:母丁香)
高良姜(附药:红豆蔻)
花椒(附药:椒目)
胡椒
荜茇
荜澄茄
第十二章 行气药
陈皮(附药:橘络、橘核、橘叶、化橘红)
青皮
枳实(附药:枳壳)
佛手
香橼
木香
香附
沉香
乌药
荔枝核
川楝子
薤白
柿蒂
玫瑰花
绿萼梅
九香虫
甘松
第十三章 消食药
山楂
鸡内金
神曲
麦芽(附药:稻芽)
莱菔子
鸡矢藤
隔山消
阿魏
第十四章 驱虫药
槟榔(附药:大腹皮)
使君子
苦楝皮
雷丸
榧子
南瓜子
鹤草芽
鹤虱
芜荑
第十五章 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小蓟(附药:大蓟)
地榆
槐花(附药:槐角)
侧柏叶
白茅根
苎麻根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三七
茜草
蒲黄
五灵脂
降香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白及
仙鹤草
棕榈炭
血余炭(附药:花蕊石、紫珠、藕节)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艾叶
炮姜(附药:灶心土)
第十六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姜黄
乳香
没药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
第十七章 化痰药
第十八章 止咳平喘药
第十九章 安神药
第二十章 平肝潜阳药
第二十一章 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
第二十三章 补虚药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
第二十五章 涌吐药
第二十六章 攻毒杀虫去腐剑疮药
参考文献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一、中药的起源
在距今200多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药物,并形成了药物知识。综合研究原始社会的有关资料后,历史学家认为:原始人群在“饥不择食”的觅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之物,会产生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甚至引起死亡。同时,也可能因偶食这些“食物”,因吐、泻而使原有的病痛得以减轻或消除;或当时处理外伤,也可能顺便取材一些植物、矿物或动物来涂敷局部,由此发现外用药物。经过世世代代无数次的尝试和经验积累,获得了区分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中药开始萌芽。
《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蜾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一有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也反映出在这一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危险,祖先们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有关研究认为,人类早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充饥,最先发现和使用了植物药。在广泛的渔猎活动开展之后,又相继认识了某些动物药。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生产的出现,才掌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还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并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影响。酒除了作为饮料之外,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从医(臀)字的汉字结构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
上述药物知识,经历了漫长的由零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先秦时期认识的药物品种已十分可观。如《诗经》一书,涉及植物140多种和动物100余种,后世作为药物的植物就有50多种。《山海经》收录了植物、动物及矿物药127种,所言各物产地更加具体,还介绍了若干品种的药用知识。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万物》,其中载有药物70余种,主治疾病30多种,如“姜叶使人忍寒”、“商陆、羊头已鼓张(臌胀)”等,十分准确。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方剂达280多个,不仅以复方为主,而且对药物的贮藏、炮制、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有说明,其中涉及药物247种,当时使用药物的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周礼》中还有“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及“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内容,可谓中药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的大量积累,为药学专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前言/序言
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的系列教材中,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医药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学习了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之后,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常用(或有代表性)药物的应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和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和方剂学一起,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中医学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本规划教材的编写中,既注意了教材的延续性,充分吸收各种版本《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教材成功的编写经验,继承其体例和内容精华;又注意了与国家学科建设相适应,力求符合中医药本科教育改革更新、更高的要求,全面进行了订正,并有一定的创新。为了拓展本科学生在中药学方面的学术视野和创新型思维,本教材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做了较多充实,并及时引用了一些新观点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以供教学时参考。同时,又力求与现行的其他本教材相匹配,并严格按照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中药学教学大纲》和《执业中医师考试大纲》、《执业药师考试大纲》精选其内容。
根据中药学本科教学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对本课程具体内容的三级要求是:
掌握上篇总论部分的中药性能理论(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的有关理论)、应用知识(主要是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知识);下篇各论各章节“概述”中概述各类药物在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以及大约140味常用(或有代表性)的重要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总论部分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主要炮制方法的含义,中药应用中的中药剂量和用法知识,各论各章节中90味左右较重要药物的分类归属,以及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熟悉品种来源不同,但作同一味药使用,而且功用存在差异的少数药物。
了解总论部分中药与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功效的含义和分解,产地与采收(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各论中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约90味一般中药的分类归属及其功效、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以及各掌握、熟悉药应用中“此外”部分的功用。
中药学(中医药类专业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正品图书,各位书友放心购买。
评分
☆☆☆☆☆
好书,学医必备。正在研读
评分
☆☆☆☆☆
初学者很适合
评分
☆☆☆☆☆
通俗易懂,都是重点啊,不错不错
评分
☆☆☆☆☆
帮别人买的 还不错吧
评分
☆☆☆☆☆
书的内容很好,,就系包装的不好……搞得书都烂了
评分
☆☆☆☆☆
不错,很满意!
评分
☆☆☆☆☆
书还可以,顶角有破损,包装没弄好吧。不过没什么影响。
评分
☆☆☆☆☆
书收到了,东西看起来不错,就是书有点破损,可能是送货的时候搞的,希望京东下次送货的时候再加个包装盒就更好了,期待下次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