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英国海军400年奋斗历程,讲述大英帝国的崛起,及其如何改变现代世界。一部了解海权与文明兴衰的入门读物。
第1篇“橡木之心”,讲述16至18世纪皇家海军的发展,帝国的财富、权力和荣誉将诞生于海洋;
第2篇“黄金海洋”,讲述18至19世纪大英帝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的英国证明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第3篇“风起浪涌”,讲述19世纪海上贸易和海上霸权,英国手持两柄三叉戟,缔造了19世纪的帝国传奇;
第4篇“海洋巨变”,讲述20世纪至一战,英帝国海上霸权的衰落,及其引发的全球文明危机。
2、以史为鉴,反思海洋文明如何改变现代世界秩序。
英国是海洋文明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大英帝国的崛起,以及近代世界的形成,都被深深地打上海洋文明的烙印。而传统中国一直固守封闭性的农耕文明,长期游离并且落后于以海洋文明主导的现代世界。
如何弥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的差距?是以海洋文明的方式重构现代社会?还是寻求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统一?身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这些问题。
3、《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BBC热播同名纪录片。
《海洋帝国》荣登《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同名纪录片在英国播出时,上至首相,下至民众反响极为热烈。该纪录片由BBC历史类栏目的著名主持人丹·斯诺主持,它和本书一起,共同呈现了一段充满豪情壮志的400年帝国兴衰史,慷慨激昂地再现了大英帝国曾经创造的无与伦比的辉煌。
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一胜利成就了一段传奇,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帝国的财富、权力和荣耀将诞生于海洋,皇家海军将推动英国从欧陆边缘走向现代世界的中心。
《海洋帝国》以英国海军400年发展历史为主线,讲述大英帝国的崛起,及其如何影响现代文明的兴衰。全书分为4篇,“橡木之心”、“黄金海洋”、“风起浪涌”、“海洋巨变”,一一展示英国从控制海上交通生命线,到建立全球性海洋帝国,zui终带来全球文明危机的历程。读者可以从书中探寻以下历史:
皇家海军如何从一支从事海上劫掠的乌合之众,发展为维持“大英帝国治下的和平”的世界警察?
从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怎样打败欧洲几乎所有的海上强国,缔造称霸世界的海上传奇?
海盗德雷克、首相小威廉·皮特、海军大臣费舍尔和丘吉尔……他们所进行的海军改革对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英国变成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塑造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这些与皇家海军有哪些内在联系?
英德为何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海上霸权又是如何从鼎盛走向衰落的?
[英]布赖恩·莱弗里(Brian Lavery),享誉盛名的海洋历史学家,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名誉馆长。
布赖恩·莱弗里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不到30岁开始写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他曾担任英国广播电台历史悠久的“时代瞭望”节目(BBC:Timewatch),以及热播纪录片“海洋帝国”系列(BBC:Empire of the Seas)的学术顾问。
布赖恩·莱弗里的代表作有《征服海洋》《航行:5000年海洋探险史》《海洋帝国》,其中《海洋帝国》为BBC热播同名纪录片的配套作品,荣登《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列。
《海洋帝国》初版以来持续占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列,在海军界与大众之间引起很大轰动,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的优秀程度无人能及。
——彼得·霍尔(Captain Peter Hore)
英国海军防御研究中心主席
慷慨激昂,富有深度且亮点频出……本书描述的是一段充满豪情壮志、令人神往的400年帝国兴衰史。
——《星期日快报》
本书引人入胜……如果一位执掌国防、财政大权的政府官员打算读本好书以消磨周末时光,那么此书便是上选。因为从书中他才能知晓:在那旷日持久的战争、冲突中,是皇家海军的辉煌为英国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不列颠”。
——《西部早间新闻报》
《海洋帝国》为我们呈现了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到第yi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的概况。然而,一些极为有趣的史实更好地为人们再现了海军的风采。15世纪战船上的海员们都做些什么?18世纪的高桅帆船上,船员们又能获得何种供给呢?只有诸如此类的详尽细节才能让我们重新认识海军前辈,敬意方生……精彩绝伦。
——《家族史月刊》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读罢令人掩卷沉思,作者布赖恩·莱弗里是英国著名的海洋历史学家之一,他深厚的研究功底使得本书在写作上扎实、可信。
——BBC “历史”栏目
关于作者
前 言
第1 篇 橡木之
第1 章 战胜无敌舰队
第2 章 漂向内战
第3 章 荷兰战争
第4 章 改良和革命
第2 篇 黄金海洋
第5 章 欧洲战争
第6 章 稳定与停滞
第7 章 拓宽地平线
第8 章 由败转胜
第3 篇 风起浪涌
第9 章 丢失美利坚
第10 章 危机和兵变
第11 章 纳尔逊及新战术
第12 章 海上强国的胜利与局限
第4 篇 海洋剧变
第13 章 长期和平的影响
第14 章 蒸汽、钢铁和炮火
第15 章 战争之路
第16 章 战争的考验
致 谢
注 释
第1篇 橡木之心
第1章 战胜无敌舰队
世界上大部分武装部队都能寻根溯源到确切的起始年月。英国陆军,包括皇家海军陆战队,就以有着“第yi脚”(First of Foot)之称的皇家苏格兰团的成立年份——1627年为自己的纪年起始点。皇家空军也有自己的生日:1918年4月1日,空军甚至还有一个父亲——皇家空军司令特伦查特勋爵(Lord Trenchard)。然而,皇家海军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成立日期,因为自国王阿尔弗雷德(King Alfred)于公元900年左右建造战船抵御维京人起的几个世纪中,海军经历了诞生、多次衰落,然后多次重生。300年后,国内外都不受欢迎的约翰王(King John)建造了一支拥有超过50艘战船的海军,由此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海军基地得以发展成形。为了支撑自己冒进的外交方针,亨利五世(Henry V)也营造了舰队,其中就有著名的1418年“神赐”号(Grace Dieu),“神赐”号以1 400吨的排水量位居当时大船之首。1530年新教改革后,亨利八世(Henry Ⅷ)需要舰队抵御天主教近邻们对自己海岸的侵扰。他的堂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James Ⅳ)建造了“伟大的迈克”号(Great Michael),号称“(建造用了)法夫(Fife)地区除了福克兰森林外所有的木材,(以及)所有从挪威运来的木材”。为此,亨利八世也建造了巨大的“神赐亨利”号(Henri Grace à Dieu),势以应对。“神赐亨利”号装载有122门大炮(多数是轻型的),配备了340名士兵,301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49名炮手。到1546年时,亨利已经拥有共计58艘船,其中分为运输船、三桅划桨炮舰,以及小得多的船载艇和划桨驳船。
亨利的船队并没有因为他的过世而解散,这支船队在他的新教儿子爱德华(Edward)和天主教女儿玛丽(Mary)统治期间,虽然规模不再,却得以保存。这种继承延续在历史上是juewujinyou的。玛丽在与法国的对抗中输掉了加来(Calais),所以当伊丽莎白(Elizabeth)在1558年登上王位之时,英吉利海峡第yi次成了英格兰的天然疆域。而她的海军,也在人民的欢呼中,击败了外来的天主教入侵——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zui初,伊丽莎白并不是一个尚武的君主,她于国内外都推行和解政策。但是逐渐地,女王不断陷入与西班牙的小规模战争中,这多起因于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和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兄弟。他们zui初只是与西班牙进行奴隶贸易,但是1568年,他们的船只在墨西哥的圣胡安德乌卢阿(San Juan de Ulúa)被袭。震怒之余,他们以私人名义与西班牙展开商战,而1577年,他们更是在女王的资助下掠夺了西班牙在太平洋上的财物。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 1596)
德雷克出生于德文郡的塔维斯托克(Tavistock),其父以剪羊毛为生,不时兼职传教,曾在逃亡中落脚肯特郡(Kent),而德雷克就是在梅德韦河(Medway)上学会了驾船。回到德文郡后,德雷克加入了表哥霍金斯的船队,后者对他影响极大。不久后,他们开始从事奴隶贸易,将非洲黑奴贩卖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几次试水后,收益颇丰。然而,这种贸易是违反西班牙当局规定的。1567年,他们的奴隶贸易陷入困境。在回国途中,暂歇于墨西哥的圣胡安德乌卢阿,准备修补船只。一艘西班牙宝藏船也停入港口。几日后,西班牙人突袭了德雷克和霍金斯的船队。兄弟两人损失巨大,勉强得以保命逃脱。破损的船只载着超载的船员一路颠簸到家,惨不忍睹。自此往后,德雷克就胸怀复仇的怒火。据传说,德雷克对西班牙的敌视源于宗教,他本身可并不是什么虔诚信徒,但这完全无碍后世的宣传家追封他为新教英雄。
回国后,德雷克娶妻成家,却并未在新家久留。几次成功劫掠了西班牙货船和据点后,他开始计划1577年的大行动。这次出击可能得到了国务秘书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Sir Francis Walsingham)的支持,并得到了女王本人的资助。他准备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Cape Horn),去劫掠那些西班牙位于太平洋地区富饶但疏于守卫的据点。航行中,大副托马斯·道蒂(Thomas Doughty)因煽动兵变被处以极刑。由于之前损失了大半船只,德雷克只剩下“鹈鹕”号(Pelican)一艘航船。在成功穿过麦哲伦海峡(the Strait of Magellan),进入太平洋地区后,他将此船更名为“金鹿”号(Golden Hind)。虽然当时他的船员只剩30人,但是他还是抢劫了不少地方,甚至袭击了满装货物的“理念夫人”号(Nuestra Se�媜ra de la Concepción),而不是其他记录中所说的“卡卡弗戈”号(Cacafuego)。德雷克在加利福尼亚,可能是如今旧金山所在地登陆,又取道太平洋回国,并在归途中,还不忘寻找马尼拉开来的货船。
远航耗时近3年,1580年9月,德雷克终于回到祖国,成为第yi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英格兰人。起初,女王还因为外交原因对德雷克稍显疏离,但是一如所有的投资人,女王对于此次航海带回来的巨额财富还是表现出了欣喜。德雷克出身卑微,现在却能升官加爵,成为议会一员,甚至买下一座曾经的修道院,当作私宅。很快,德雷克又投入他的海洋事业,举起大旗对抗西班牙,期间成败各半。1585年到1586年间他组织了对西印度群岛的袭击,攻击了伊斯帕尼奥拉(Hispaniola)、卡塔赫纳
(Cartagena)以及佛罗里达,并将弗吉尼亚罗阿诺克(Roanoke)地区殖民未成的同胞解救回国。到1587年,战火已燃(德雷克的活动是部分因素),德雷克还洗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港口,当时,这些港口都在西班牙控制之下。德雷克攻击了西班牙的加的斯港(Cadiz),这片海域险要却易攻,劫掠过后,德雷克带着172 000达克特金币荣归,留下25艘西班牙船只沉入海底。在离开葡萄牙港口时,德雷克截获了满载财宝的“圣费利佩”号(San Felipe),并从其船员口中得知西班牙正在准备报复。回国途中,他被提升为英格兰舰队副司令,官阶仅次于埃芬汉的霍华德勋爵(Lord Howard of Effingham),若不是出身寒微,又身处注重门第的时代,总指挥的位置非德雷克莫属。
通过海峡上游时,德雷克命令自己的一支小分队与霍华德(Howard)、霍金斯和马丁·费罗比舍(Martin Frobisher)一起迎击无敌战队。战斗中,德雷克罔顾命令,截获“罗萨里奥”号(Rosario),并将其带回托贝(Torbay)。在格拉弗林海战(battle of Gravelines)中,德雷克在优势情况下毫不恋战,仅一小时左右就匆匆回撤,显然是为了保护所俘之宝。
战胜无敌舰队之后,德雷克又组织前往葡萄牙的远征,可能由于疏于计划,他既没能煽动起群众反抗西班牙的热情,也没能占领里斯本,或是俘获从亚述尔群岛来的西班牙货船。至此往后,德雷克就在国内休养。直到1595年,他与霍金斯又重组船队,目标是掠夺西印度群岛,如有可能,更想占领巴拿马。霍金斯11月不幸去世,在掠夺了巴拿马之后不久,德雷克也因病去世。他被装在铅制的棺材中,沉入海底。坊间仍有传说[尤其是他的家乡伯克兰修道院(Buckland Abbey)]:“如若英格兰蒙难,只要德雷克的战鼓再次擂响,他定当回归救国。”
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德雷克充满矛盾。他具有典型的航海者的英勇和激进,却在领导力和与下属的关系上饱受争议。他从未彻底放弃过海盗事业,因而在为海军决策时难免心不在焉。他与霍金斯一起为英格兰开启了非洲黑奴贸易的先河。虽然出身卑微,(可能正因为如此,)
但他颇爱在服饰和消遣上掷重金以示不凡。他对于圈中比他富裕或地位高的人出手阔绰,以昂贵礼品慷慨赠予,却很少给自己的船员以同样的待遇。他是一个新教英雄,但他自己的信仰却并不坚贞热忱。
第2篇 黄金海洋
第5章 欧洲战争
法王路易十四不能容忍詹姆斯被篡位一事,计划重新将这一牵线木偶扶上王位,由此英法两国于1689年7月正式开战。此时,不列颠内部的分裂尚未弥合;政府和海军的高层中支持詹姆斯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齿威廉的篡位行径,意欲帮助詹姆斯复位。与荷兰一样,法兰西也是一个海军大国,同时还是大陆上距离英国zui近的国家,但是英荷战争与英法战争尚不可相提并论。法国对海洋贸易的仰赖程度较荷兰要低得多,英国不可能仅凭海军就将其
打败。相较于荷兰和英国,法国的独裁政府更为高效,国内又少有矛盾斗争。法国能够征召的军队,在规模和效率上都让英国望尘莫及。因此,要想打败法国,英国必须要在大陆上寻找可靠的同盟军。
就单论海战,英国也难以触动法国核心。对战荷兰时,英国只需端坐于其出海口,掐断荷兰与世界联系的咽喉,便可稳操胜券。但是法国的港口遍及大西洋和地中海漫长的海岸线,封锁起来格外费时耗力。与荷兰一样,法国也建立了庞大的海外帝国,因而切断其大陆和海外领地之间的联系是英国必然的选择。另外,法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海岸线相对孤立,英国若想牵制法国海军,还需在此花心思,建基地。
1689年的问题有点儿棘手,因为法国此时的海军规模已经与英荷相当,关键是法国还培养了一名伟大的海务大臣。与佩皮斯一样,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睟aptiste Colbert)的身家背景也不显赫。与佩皮斯不一样的是,柯尔贝尔全然是个工作狂,丝毫不会被周遭俗世所扰,金钱和消遣都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柯尔贝尔近乎从零开始营建法国海军。他在荷兰订购、建造船只;在法国本土的造船师出师之前,一直引进国外优秀的造船师(其中包括佩皮斯的好朋友安东尼·迪恩)。他颁布了《航海章约》(Inscription Maritime),至少从公文上看,他建立了比英国公平、有效得多的征兵制度。他还创建了zui低从军校学生[或海军卫兵组织(Gardes de la Marine)]起的完整而规范的海军级别。虽然柯尔贝尔于1683年去世,但是他给法国留下的是一支强大的海军,拥有丰富的对英、对荷作战经验。到1689年战争开始的时候,法军有93艘战舰,而英军要算上佩皮斯新建的30艘,方能勉强与之抗衡;荷兰的战斗力更是只及其一半。
虽然双方的主战场在佛兰德(Flanders),但由于詹姆斯从爱尔兰登陆,寻求天主教徒的支持,因而早期很多小战役都在爱尔兰进行。5月1日,法国军队护卫一支舰队驶出爱尔兰西南部的班特里湾(Bantry Bay)时,与赫伯特上将(Admiral Herbert)率领的一小支英军狭路相逢。短暂交火中,双方都未尽全力,因而损失也都不大。1690年,当另一支法国舰队行至英吉利海峡,计划封锁泰晤士河,以防英荷两军会师时,英国予以坚决的反击。法国大败,英荷舰队占领海峡。虽然法国舰队在数量上要有优势,但是女王仍命令托灵顿伯爵(Earl of Torrington)迎战,认为“避战之损失将远超投身此役”。两军于1690年6月30日在比奇角相遇——法军舰队拥有战列舰73艘,而英荷联军只有56艘。荷兰小分队充当先遣,全力以赴,而英国的两支分舰队负责留守待命。此次战斗中,荷军只损失1艘船,之后的战斗中也只损失3艘,但是托灵顿决定将舰队撤离到泰晤士河口的贡弗李特。英国weiyi受损的船只是配备70座火炮的“安妮”号,这艘战舰是佩皮斯制造的30艘之一,其船长为约翰·泰瑞尔(John Tyrrell)。托灵顿曾下令让它撤离险境,但是战后第二天,船长报告说:
……伤亡上百人。主桅、后桅、斜桁均破裂粉碎,前桅更是被炮弹击飞。劲风巨浪中,船身连中6炮。我爬上中桅,试图以其充当应急前桅,但是方帆太小,不能匹配。风吹东偏北22.5°及东北方向,法军顺风起势。而我方船只就被老天爷遗弃在敌军的猛击之下。1
到7月3日时,天气越发糟糕,涨潮时“安妮”号在黑斯廷斯搁浅。泰瑞尔写道:“我中枪倒地,被潮水冲上了岸,退潮时,人们可以围着船走动。如果法军炮船不曾乘胜追击至此,我定会全力保其周全。”愿虽如此,泰瑞尔还是没能逃过法军的袭击。5号,法军在拉伊(Rye)海岸造成了不小的恐慌,据当地商人塞缪尔·吉克(Samuel Jeake)回忆:“……他们来此就是为了焚毁、劫掠这个镇子……”2泰瑞尔船长下令焚毁“安妮”号,直到今天,潮落之时,“安妮”号的残骸仍然依稀可见。
托灵顿战败的消息与威廉三世在都柏林附近的博因(Boyne)战胜詹姆斯党人的消息同时传到伦敦,城中一片恐慌。与之前交战的荷兰不同,法国有足够的陆军可以入侵英伦,并且此时,法军已然控制了海峡。万幸的是,法军意不在此。托灵顿为自己的决策辩护时称,他确保“船队完整”事出有因,因为只要英国海军实力尚存,法军就不敢轻易犯境。这显然违背了女王全海岸作战的方针,女王的计划也是海洋战略家和历史学家多少年来的所思所想。但事实证明,托灵顿才是正确的,法军的攻击确实只是虚张声势。
英荷两国于次年大兴船建,而法国碍于资源紧缺,只建造了区区几艘战船。时至1691年末1692年初,两军都做好了再度开战的准备。英国建造了驳船,训练了炮手,准备从圣马洛(St�睲alo)或是布雷斯特登岸。与此同时,法王路易和前英王詹姆斯也在科唐坦半岛
(Cotentin peninsula)的拉霍格(La Hogue)召集了军队,准备进攻托贝,此处正是当年威廉的登陆点。英荷联合舰队的战船数达近百艘,1692年5月19日,英荷舰队在巴夫勒尔(Barfleur)不远处遇见规模尚不及自己一半的法军。在天气多变的英吉利海峡,两军短兵相接,佩皮斯所建的90门火炮规格的“奥索雷”号(Ossory)也在舰队之列,船上军官记下了当时的战况:
5月19日下午2点,我们占尽天时,迎击敌军。荷军本欲张帆鼓风,风向却略有偏差,只得作罢;我军红队与蓝队少将包围了他们。我方操作熟稔,重填炮弹,沉着应对。大约3点的时候,风向突变朝东,大雾弥漫中我军难以辨清敌军的位置,无从开火。4点左右,迷雾渐散,敌军此时在我军北面。7点时,法军中将所在之船被我炮舰击中,船毁人亡。3艘三等船着火,2艘三层战舰被击沉。当夜幕降临时,风向转为东北向,敌军处于上风,到9点时,已昏暗不见敌踪。3
法军退至拉霍格,联军于23日又率战船火炮围而攻之。很快,战场变为水陆双向——法国骑兵在浅水滩攻击战船,联军在船上以钩竿回应。前英王詹姆斯就随军驻营在不远处,看到此情不免感叹:“唉,唯有我英勇的大英战士能如此奋战。”法国此役共损失大船十数艘,放弃了入侵英伦的计划,伦敦为此欢呼雀跃。
由于法军的主力舰队损失惨重,再想营建新的船只匹敌英荷已属奢望,就连重拾海军强国的雄风,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法军改变海战策略,采用游击战术消耗英荷。全副武装的私人战舰和私掠船在圣马洛和敦刻尔克的港口徘徊,他们都手握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以防其船员在被捕后被以海盗之名处死。他们希望通过劫掠和出售英、荷的商船发笔横财,其中不少也确实能够得偿所愿。1692年一年,仅圣马洛一处的59艘私掠船就劫掠200艘英荷船只。英国海军不得不建立护航和巡游体系来保护商人利益,但是可用的资源分散而稀少,颇为议会中的商人集团诟病。
1693年,贸易保护与地中海地区的利益增长产生矛盾。与土耳其进行贸易的英国商人等了近两年时间才盼来自己的护航队,帮助他们穿越那些危险的法国海域。5月,乔治·鲁克(George Rooke)受命率领小分队护送400艘商船出航。英国舰队只护送了整个航程的一小部分,就掉转船头回去保护祖国海岸,留给鲁克的只有21艘战船作为防备。他们不知道的是法国已经提前得知英国船队的计划,从布雷斯特和土伦(Toulon)调集船只90艘,埋伏于葡萄牙南岸的拉各斯海湾(Lagos Bay)。当埋伏的法船突然袭击时,鲁克需要当机立断:
我估约敌军此次出动了整支舰队,商船若想全身而退已属奢望。我原打算竭尽所能保全他们,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转念间,想到中将的言论可能陷我于不义,若不能生还辩解,我就只等骂名传世。
我没有时间左思右虑,如果应战,我们zui多只能撑上一个多小时;敌军的先遣战舰就足以让我军瘫痪,而对方那些后备的船只只需在此时上前,协助补刀,我军必死无疑。而那些先遣部队就能突破防线,直击商船,为所欲为。因此,我确信,倘若当时我们硬做抵抗,当晚整支船队就会一败涂地。4
鲁克撤退了,抛下92位商人被俘,其损失堪比当年的伦敦大火。法军售卖战利品,获得300万里弗的不义之财,抵销了自己近一年的海军开支。而在英国国内,破产者不计其数,议会也吵得乌烟瘴气。
比奇角战役的失败已经让政府感到恐慌。1691年,议会在1677年佩皮斯法案的基础之上,再次通过法案,决议增建海军船只。只可惜此时的英国再也找不出佩皮斯那样的人才,能够贯彻法案的执行,而国王威廉也深陷战争泥淖,腾不出手修改法案。人们已经意识到,与法军相比,英军的战列舰吨位太小;但是议会到此时还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立法和行政方面的劣势。1677年他们曾批准建造20艘配备70门火炮的战舰,而如今也只是将船的规格提高到80门火炮、双层甲板而已。这次船建的结果并不理想。1694年,“苏塞克斯”号(Sussex)在直布罗陀海峡沉没。此后,未完成的船被加建了一层,而已建成的船只也在不久后重建。事与愿违,这些改建只让船况更糟,由于重心过高,造成船身不稳,而且船身过高还容易招风。
法案中欲建造的另一种船型是装载50门火炮的小型船。当时英国海上的主要威胁是私掠船而非战舰,这一船型尤显得应时。从理论上说,50门火炮的数量将达到列队的规模,但这种船型灵活且价格低廉,能够大规模生产,投入海上巡逻和商队护卫使用。可实践结果却并不能让人满意。许久之后,议会终于吸取教训,将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交还给专家。
战争耗资巨靡,其中大部分被威廉用于佛兰德的战场。为了应对军队在佛兰德的开支,也为了筹集海战军费,1694年,英国成立了英格兰银行。银行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威廉·佩特森(William Paterson),他于日后带领苏格兰民众,试图在巴拿马的达连湾(Darien)建立殖民地,却未能成功。银行的第yi位行长名叫约翰·霍布伦(John Houblon),是个伦敦商人,也是位金融家,近来升任海军大臣,其所在的委员会负责的正是海军的粮食储备。银行的建立引进了国债这一新概念,政府通过签发债券募集战款,这就避免了时时为了军费与议会口角。在zui初的投资人中,有一位就是塞缪尔·吉克,他曾目睹法军入侵拉伊的暴行,在银行中一次性存入500英镑巨资。与吉克一起购买债券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上至国王、王后(投资1万英镑),下至砖瓦匠和佣工。
尽管不断有战船损耗,海军规模仍然在战争中得到了扩大,战舰的数量从109艘增长到了176艘。为了支持海军的建设,所有工业的规模都相应扩大了。这些产业除了造船本身,还包括木材供应、铸铁制作、火炮浇铸以及食物补给。一艘标准的战舰需要5吨铁钉。安布罗斯·克罗利(Ambrose Crowley)在泰恩赛德(Tyneside)设厂,以原始的批量生产模式专事生产铁钉。
食物同样重要。1701年,政府下达一系列命令,规定每位海员每天需要“1磅健康、干净的罐装食物,以及用马鞍毯裹好的烘焙到位、储放良好的全麦饼干”。每周要有两天能够吃到“2磅牛肉,所用牛肉均来自精心饲养的牛,并需要在英国本土被屠宰和腌制”,还有两天要能吃到“1磅培根或英国腌猪肉,猪也必须是精心饲养的,且体重不低于0.75英担的;以及以温切斯特的计量衡为标准的1品脱的豌豆”。除却这4天,海员们在剩下的3天中应该能吃到“一份8小块的北海鳕鱼,鱼长24英寸”以及“2盎司黄油和4盎司萨福克奶酪(或是2/3盎司的柴郡奶酪)”。海外服役的标准会稍做改变,例如以甜面包取代饼干,米饭取代鱼,橄榄油取代黄油或奶酪。海员每天都能喝上1加仑的啤酒,如果没有啤酒,就以半品脱的白兰地取而代之。5
没人能如此藐视死亡,在自己的坟墓之上吃喝拉撒;无人能如此无惧风暴,只因醉酒后头昏脑涨。无数次死里逃生,已让他的心如其布满老茧的手掌一样坚硬麻木。他不再噩梦连连,虽然仍逃不开沉没和死亡,但这些威胁已不足以扰乱心绪。
别人委顿时,他却格外坚强;恶劣的气候下,你见他头戴毡帽身披大衣,恍惚间仿若莫斯科归来的沙皇;虽然,他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但在气派的外套下,他无坚不摧,一如穿上盔甲的公猪。6
1697年,法国终于同意签订合约,承认威廉三世对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治。自此往后,1688到1697年间的英法战争就鲜有艺术家或作家问津。少数那几部事关海战的回忆录,主角也枯燥乏味,所用之船形体笨拙,既无法媲美查理二世时期的奢华,也不及后世的轻便敏捷。
而史学家甚至都无法统一口径,为此战命名——“威廉王之战”、“九年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英国王位继承战”,莫衷一是。尽管如此,这场战争还是为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定下了反法的基调,也创造了海战策略中两个著名的短语——“fleet in being”(现存舰队)以及“guerre de course”(种族战争)——虽然这两个短语主要都是英格兰的敌人在用。
克里斯托弗·雷恩建造的格林尼治海军医院(Naval Hospital at Greenwich),却让这场战争成为英国海洋大业中zui值得铭记的时刻。事情起因于1692年,玛丽女王关心离船海员的安置问题,遂在格林尼治划出大片土地用于安置老兵,国王查理之前在此建过要塞。女王任命克里斯托弗·雷恩为这些老兵建造一所医院(或者现代意义的招待所、疗养院)。医院的修建耗时半个多世纪,1694年女王去世时,也未能见得医院全貌。但建成之后的医院被称为“我们拥有的zui庄严雄伟的建筑群”7。其壮丽的绘画厅并不常对那些领抚恤金的老兵开放,却因詹姆斯·桑希尔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那幅庆祝胜利的画作而声名远播。绘画位于大厅中央,图中国王威廉击败路易十四,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对于17世纪90年代来说,提出这个胜利的预言还为时太早。大厅直到1726年才得以完成,此时,这幅画作所言之物确已凿凿。这绘画厅让人忆及西斯廷大教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展示了不列颠对海洋霸权的憧憬和向往。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物流给力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书很好是打折买的很便宜
评分感觉书还不错,有很多启发
评分内容不错,是我要看的书,印刷精美,就是左下书脊碰了角了。
评分还可以吧!回顾了大英帝国航海世纪的荣光!
评分中信的书质量还是很好地!
评分感觉书还不错,有很多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