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关于“合法性危机”的讨论。书中对于“新国教派”为何会受到部分人群的拥护,以及他们如何挑战当时主流的社会契约和政治权威,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新国教派”所提出的“替代性叙事”的分析。在任何社会转型期,旧的解释体系可能已经无法充分回应新的社会现实,这时,新的叙事便有了生存的空间。“新国教派”正是抓住了这种“叙事真空”,通过构建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吸引了那些在变革中感到迷失或被边缘化的人群。这种对“叙事”在政治动员中的作用的强调,让我对当下各种“主义”的兴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回应,并试图以一种新的故事来重塑人们的认知。作者在分析“新国教派”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反动”或“进步”,而是着重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他们所采取的策略,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历史政治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权力运作方式”的深入剖析。作者在描述“新国教派”如何利用话语权、如何构建符号象征来吸引追随者时,我仿佛看到了当代社会营销和宣传的影子。那种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然后提供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的策略,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新国教派”的组织结构和动员方式时,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政治运动是如何从思想萌芽,一步步发展成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力量的。这种从微观的个体行动到宏观的政治格局的层层递进,使我得以理解,政治并非只是少数人在幕后操纵的游戏,而是无数个体信念、欲望和社会需求的汇聚与碰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被说服”的机制产生了更深的警惕。它揭示了,即便是在看似“反对”某种既定秩序时,也可能潜藏着建立另一种形式的权力结构。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被各种信息影响,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判断的。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理解“保守”与“激进”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相互转化的,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书名直指“反对新国教派”,但作者在分析“新国教派”的形成时,深入探讨了他们所“反对”的对象,以及他们为何会选择“反对”这条道路。我开始思考,在许多情况下,所谓的“激进”并非源于对现状的全然否定,而是源于对某种“不符合理想状态”的“保守”现状的强烈不满。而“新国教派”所代表的,或许正是一种对原有秩序的“保守”反思,并试图通过一套新的“激进”手段来纠正其弊端。这种对政治光谱的动态理解,让我不再简单地将政治立场划分为“左”和“右”。我更倾向于去理解,不同群体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所渴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书中对“新国教派”成员的动机和情感的刻画,也让我看到,政治行动往往与个人的身份认同、情感需求以及对社会公平的朴素追求紧密相连,而非仅仅是抽象的意识形态斗争。
评分我近期有幸拜读了《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这本书,虽然书中详细剖析了“新国教派”兴起背后的复杂政治博弈,但我更关注的是其引申出的关于“现代性”本身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演变与挑战。作者在梳理“新国教派”思想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个体主义等核心概念,而这些正是现代主义的基石。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这些在当时被视为进步和解放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重新解读、甚至被质疑的?这本书巧妙地将具体的政治派别斗争,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思想史框架之下,让我得以窥见“现代”这个概念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被建构、解构和重塑的过程。例如,书中对于“新国教派”试图确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以回应社会变迁的论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无数次由社会思潮引领的变革。这种将政治行动与深层意识形态焦虑联系起来的写法,对我理解当代社会中各种“主义”的出现和消亡,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用“新国教派”的思维模式去审视一些社会现象,试图辨析其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试图建立新秩序”的冲动。尽管书本身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群体,但其所揭示的关于社会转型期的价值真空、以及精英阶层试图填补这一真空的策略,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评分《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对“意义危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当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便容易陷入一种“意义真空”。“新国教派”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意义危机”的回应。他们试图通过提供一套新的意义框架,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新国教派”的行动,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尝试。作者在描述他们试图重塑社会价值观,重建集体认同的过程时,让我联想到许多当代的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它们同样试图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为人们提供锚点和方向。我开始反思,政治的本质,或许远不止于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博弈,它更关乎于如何构建社会的共同意义,如何维系群体的凝聚力。这本书让我对“国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可能是一种社会共识的象征。而“反对新国教派”,则意味着对这种试图强加于人的“意义”的质疑和反抗。
评分作为文化研究著作来读,还是很有收获的。
评分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象,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评分现代主义以科学为基础,讲求理性与逻辑,实验探证。其中牛顿的力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研究为现代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论述需要引用佐证)。
评分“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的界线模糊化,因果论和规律性为偶然性和机遇性所取代,休闲和消费优先于生产,娱乐和游戏取代规则化和组织化的活动,生活形式日益多元化,社会风险性增高,原来传统社会中以一夫一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正在逐步瓦解和分化。公民个人自由极端化,各种社会组织也逐渐失去其稳定性,各种组织原则不断地受到批判。”(高宣扬:《后现代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第32页。)
评分研究现代和后现代性可参阅
评分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最近在弄政治哲学,需要全面广泛地研读一些书,不然没东西,没底气啊
评分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高宣扬:《后现代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第69页。)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顾忌逻辑思维和反思等严谨的和系统性的理性活动,只注意‘当下’立即可以达到的、并直接得到验证而生效的感性活动”,“同时,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制’性质及其机遇性,一方面并不要求人们费尽心思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复制的高节奏和商效率也加强和促进了‘光看不想’的倾向。”(高宣扬:《后现代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第72页。)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