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会林 著
图书标签:
  • 空间激光通信
  • 自由空间光通信
  • 光通信系统
  • 激光通信
  • 卫星通信
  • 光纤通信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光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72419
商品编码:1027428314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姜会林 著作 定  价:48 出 版 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页  数:332 装  帧:精装 ISBN:9787118072419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激光通信内涵
1.2 空间激光通信特点
1.2.1 空间激光通信的优点
1.2.2 空间激光通信的缺点
1.3 空间激光通信主要应用领域及研究意义
1.4 空间激光通信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1.4.1 空间激光通信发展历史
1.4.2 空间激光通信国外发展现状
1.4.3 空间激光通信国内发展现状
1.4.4 空间激光通信发展趋势

第2章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外界约束条件分析
2.1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描述
2.2 搭载平台
2.2.1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2.2 低地球轨道卫星
2.2.3 临近空间平台
2.2.4 航空平台
2.2.5 地面/水面平台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简要阐述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内涵、特点、研究意义与靠前外发展现状,使读者对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有一个宏观和大致了解;对影响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总体方案的多种外界约束条件进行分析;重点论述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并分别详细论述光学分系统、通信发射与接收分系统以及光束捕获、跟踪、对准分系统设计。每个分系统设计都包括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具体实施方案等,*后简单介绍靠前上几个典型的空间激光通信系统。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是一部空间激光通信领域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理论论述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专著,内容新颖,物理概念清晰,不仅适用于直接从事空间激光通信领域的科技人员,而且还适合光学工程、通信工程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教师参考和阅读。 
姜会林 著作 姜会林,1945年7月10日生,辽宁辽中人,汉族,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留校任教,分别于1981年和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任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1996年至2006年任院长(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后任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曾被国家教委和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央组织部授予“中央直接掌握与管理的不错专家”,教育部授予“很好教师”,享受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吉林省授予“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不错专家”、“吉林省很好教育工作者”等 地球辐射带是指在近地空间被地磁场捕获的高强度带电粒子区域,它是地球外层大气中的放射性粒子受地球重力场和磁场的影响集中起来的辐射能带,根据地球辐射带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可分为内辐射带与外辐射带。地球辐射带是由美国学者范·艾伦发现的,也叫范·艾伦辐射带,通常将对航天器产生较大影响、离地面2000km-8000km的内辐射带称为范·艾伦内带;离地面15000kin-20000km的外辐射带称为范·艾伦外带。为尽可能避免范·艾伦内带的影响,延长卫星寿命,轨道高度的选择应尽量避开范·艾伦带的影响。LEO卫星一般运行在范·艾伦内带以下(为提高LEO卫星寿命,通常在400kin以上);MEO卫星在范·艾伦内、外带之间;GEO卫星则在范·艾伦外带以上。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对航天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航天器的功能材料、电子元器件、生物及宇航员的总剂量效应;二是对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器件的单粒子等
遥感地球系统科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遥感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应用实践,旨在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部内容详实、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 第一部分:遥感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的内涵与遥感地位 本章首先界定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畴,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遥感技术在揭示地球系统多尺度、多要素、动态演变规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重点探讨了从被动遥感到主动遥感、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的理论演进,以及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整体框架。强调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在构建完整地球系统模型中的关键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辐射传输原理 详细梳理了电磁波在地球空间和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内容涵盖电磁波谱的各个关键波段(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等)及其与地物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深入解析了地物光谱特征的形成机理,包括吸收、反射、散射等物理过程。重点讲解了辐射传输方程,大气校正的基本模型(如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6S),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指导传感器设计和数据反演。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原理与数据获取 本章系统介绍了当前主流遥感器的技术原理和工作模式。 光学成像系统: 阐述了推扫式(如Landsat、Sentinel-2)和凝视式(如高分辨率卫星)传感器的设计原理、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的权衡。讨论了条带号、扫描几何的畸变校正技术。 微波遥感系统: 详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工作机理,包括后向散射的物理意义、几何畸变(如叠掩、阴影)的克服方法。对比了L波段、C波段、X波段在穿透性、植被和地表粗糙度探测上的差异。还包括了主动微波辐射计在海表温度和水汽测量中的应用。 高光谱成像技术: 探讨了成像光谱仪(Imaging Spectrometer)的数据立方体结构,以及如何利用数百个连续窄波段信息实现精细的物质成分识别,如矿物学、植被生理状态监测。 第四章:几何校正与辐射定标 几何精度的保证是遥感信息可靠性的基础。本章阐述了不同精度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绝对定位(基于地面控制点)、相对定位(基于影像间匹配)和立体像对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辐射定标部分,详细解析了从原始数字值(DN)到地表反射率(Surface Reflectance)的转换流程,包括传感器内部响应、大气影响的去除等关键步骤,并对比了绝对定标和相对定标的适用场景。 第二部分:数据处理、分析与地球系统模型 第五章:遥感数据预处理与质量控制 本章聚焦于海量遥感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流程。内容包括辐射去噪(如去除扫描线效应、坏点填补)、大气校正的进阶算法(如AOD反演法、基于物理的模型),以及针对SAR数据的动干涉测量(InSAR)预处理,如配准、相位解缠和生成形变图。强调了数据质量评估(QA)在后续分析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特征提取与信息判读方法 这是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关键环节。讲解了传统的基于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如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并深入探讨了面向复杂地表覆盖的面向对象分类(OBIA)流程,包括图像分割、特征集构建和分类器选择。对于监测动态变化,详细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如植被指数NDVI/EVI的周期性分析、趋势检测、突变点识别)在林火监测、旱涝预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反演模型与参数估计 本章侧重于利用遥感观测数据反演地表参数的过程。涵盖了大气参数(如水汽含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地表参数(如地表温度LST、地表比照温度Skin Temperature)、植被参数(如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以及土壤水分的反演模型。讨论了模型的构建、参数率定、不确定性分析及其在区域尺度上的插值方法。 第八章:地球系统耦合模型与数据同化 探讨了如何将遥感观测数据融入到数值模拟和地球系统模型中去。详细介绍了数据同化技术(如卡尔曼滤波、四维变分同化4D-Var)在优化模型初始条件和参数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遥感数据在驱动区域水文模型、碳循环模型以及气候变化预测模型中的具体接口和技术挑战。 第三部分:前沿应用与交叉领域 第九章: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管理 本书应用部分首先聚焦水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微波遥感和红外遥感监测地表水体变化、冰雪覆盖动态。重点讲解了基于遥感数据的蒸散发(ET)估算模型(如SEBAL、METRIC),以及利用InSAR技术监测地下水抽取引起的地面沉降。讨论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卫星数据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的案例。 第十章:植被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深入探讨了遥感技术在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上的贡献。内容包括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遥感估算(结合LiDAR和光学数据),植被长势的早期预警系统,以及利用高光谱数据反演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胁迫。讨论了全球植被指数产品的验证与校准方法。 第十一章:城市环境与人地关系研究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城市热岛效应(UHI)的遥感监测与时空演变,不透水层(Impervious Surface)的提取与时空变化,以及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对城市基础设施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方法。探讨了遥感数据在灾害快速响应、城市规划中的决策支持作用。 第十二章:新兴技术与未来趋势 展望了遥感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涵盖了低成本小型卫星星座、无人机(UAV)遥感在超高分辨率监测中的应用、量子传感技术对遥感精度的潜在提升。尤其强调了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海量遥感数据智能解译、复杂模型参数自动寻优以及缺失数据填补方面的革命性潜力。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完整链条,强调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是理解和应用当代遥感地球系统科学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几束交织的激光光束仿佛穿越了宇宙,让人立刻联想到未来通信的无限可能。我一直对科幻电影中那些瞬间传输信息的场景心驰神往,而这本书似乎就为我揭开了现实世界中实现这一梦想的奥秘。翻开书页,我被那些精密的图表和详尽的公式所吸引,虽然有些内容对我而言还比较陌生,但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激光调制技术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如何通过改变激光的特性来编码信息,这其中的巧妙设计让我惊叹不已。此外,关于光束指向与跟踪的讨论也让我茅塞顿开,毕竟在广阔的太空中,如何精准地锁定目标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空间激光通信的理论基础,更让我窥见了它在卫星通信、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更多!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平易近人”。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一种相当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原理描绘得跃然纸上。他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堆理论,而是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比如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或者星际探测器之间的信息传递,然后层层剖析实现这些通信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的讨论,它就像在描述一种看不见的桥梁,连接着遥远的星辰。书中对各种光学器件的介绍,从激光器到光电探测器,再到透镜和反射镜,都力求做到详尽而易懂,甚至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略到其中的精髓。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高深的技术也可以如此有趣,它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好奇心。

评分

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一直以来对硬件层面的技术了解不多,但对通信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作者在介绍激光通信的物理基础时,非常清晰地解释了光波的性质,以及如何利用光波的频率、振幅和相位来承载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光信号的衰减与干扰”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在大气层穿透、空间尘埃等不利因素下,如何设计鲁棒的通信链路,这对于保证通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书中对通信链路的建模和仿真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预测和优化通信系统的性能。虽然书中涉及的电子学和光学知识对我而言是全新的领域,但我发现,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慢慢跟上他的思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未来信息传输的终极形态,或许就隐藏在这些光明的脉冲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到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各个核心环节。从激光器的选择与性能优化,到光信号的编码与解码,再到接收端的高灵敏度探测器和数据处理算法,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多光束并行通信”的介绍,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同时利用多束激光来大幅提升通信带宽,这无疑是未来高容量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此外,书中对“自主导航与控制系统”在激光通信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它揭示了在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中,精确的指向和稳定的跟踪对于保持通信至关重要。虽然书中包含大量的工程实践内容,但作者的表述严谨而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设计理念。作者在分析不同类型激光通信系统的优劣势时,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理论推导,让我能够全面地理解各种方案的适用场景和技术挑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星座间激光通信”的讨论所吸引,它描绘了未来由无数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激光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换,这让我对“万物互联”在太空中的实现充满了期待。书中还涉及了相关的法规标准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项技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空间激光通信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而是与航天工程、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科,它代表着人类探索和连接宇宙的未来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