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国际经济学》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型作了较全面,较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讲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与发展脉络,包括从古典到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对贸易条件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贸易变迁的考察,以及对国际贸易政策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重点是国际收支和汇率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创新。第三部分是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协调,重点介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生产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以及经济全球化问题等。
作者简介
韩玉军,1958年生于山东省沂南县,1987年获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贸易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经济法。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担任主编、副主编的教材6部,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2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关系
1.3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1.4 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特征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2 重商主义
2.3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2.4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2.5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第3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3.1 国际相互需求理论
3.2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O模型)
3.3 H-O理论的验证——列昂惕夫之谜
3.4 对H-O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4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扩展
4.1 新要素贸易理论
4.2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4.3 特定要素模型
第5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
5.1 产业内贸易概述
5.2 产品差异分析
5.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5.4 规模经济理论
5.5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5.6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第6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6.1 技术差距论
6.2 产品生命周期说
6.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6.4 产业集聚理论
6.5 贸易引力模型
第7章 国际贸易政策
7.1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7.2 关稅
7.3 非关税壁垒
7.4 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措施与出口管制
第8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8.1 贸易保护的古典理论
8.2 贸易保护的现代理论
8.3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二部分 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第9章 国际收支
9.1 国际收支的概述
9.2 国际收支平衡
9.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10章 外汇与汇率
10.1 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
10.2 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10.3 汇率理论
第11章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创新
11.1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11.2 欧洲货币市场
11.3 国际金融创新
第12章 国际货币体系
12.1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12.2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争
12.3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
第三部分 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协调
第13章 要素的国际流动
13.1 劳动力国际流动
13.2 资本国际流动
13.3 国际资金流动与货币危机
第14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4.1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概述
14.2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
14.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
第15章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15.1 国际经济传导机制
15.2 宏观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
15.3 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5.4 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5.5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政策选择
15.6 不可能三角定律与三元悖论
第16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16.1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现实基础
16.2 国际政策协调的含义与内容
16.3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
16.4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16.5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及其作用
第17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贸易与经济合作
17.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类型
17.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7.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人类经济活动最早是从家庭开始的,所以经济学研究发端于家政学,即研究一个家庭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效用或福利最大。从家庭经济逐步演进到从一个厂商的角度,即研究如何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使利润最大,或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效用或福利最大,从而产生了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与如何生产。在解决生产什么时,由货币选票(以脚投票)决定,也就是根据要素价格与定价策略来进行决策;在解决为谁生产时,由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消费者偏好来进行决策;在解决如何生产时,则要通过竞争决定生产中使用的技术。这些分析都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投资等于储蓄、供给等于需求等前提条件下进行的。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一个国家的所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有机地结合成为国民经济时,宏观经济问题便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从微观经济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分析时,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在宏观经济学中,要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又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涉及经济增长、就业或失业率、物价或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周期、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需求管理、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
……
前言/序言
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约,长期工作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多位教师编写了这套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一条基本国策得到了贯彻,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扩大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基础保障。在以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校的同行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心血成果凝结在已出版的各类教材之中,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专业教师所出版的教材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支撑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基石,我国几代对外经贸战线上的领导和专业人员都是在这些教材的武装下走在对外经贸事业最前沿的。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践: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应对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重点关注在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经济体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政策选择。我们力求超越传统教科书的静态模型,将理论分析与最新的全球经济动态紧密结合,培养读者运用宏观经济学工具洞察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与前沿视野 本部分构建了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引入了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至关重要的分析视角。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与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界定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经济增长、商业周期、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核心变量。我们详细阐述了经典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如古典模型和凯恩斯模型)的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性。重点讨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如何从理性预期、跨期选择等微观基础出发,构建更为严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如何利用高频数据、大数据分析方法来辅助和检验宏观经济理论,强调了计量经济学在政策分析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绩效衡量 深入解析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并细致辨析GDP与国民总收入(GNI)、国民财富、可持续发展指标(如绿色GDP)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本章特别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利润分配和全球价值链对本国GDP核算可能带来的扭曲效应,引导读者批判性地看待单一经济指标的局限性。 第三章: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学 本章聚焦于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系统介绍索洛(Solow)外生增长模型,并深入剖析内生增长理论(如Romer模型、AK模型)的核心观点,即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效应在驱动持续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讨论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如何通过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改善教育体系和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来实现可持续的潜在产出增长。同时,分析了全球技术扩散的速度与不平衡性对不同经济体增长轨迹的影响。 第二部分:商业周期、稳定政策与财政金融的互动 本部分转向短期经济波动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第四章:商业周期的动态分析与模型构建 详细解析商业周期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系统介绍凯恩斯乘数理论、投资的加速数原理,并引入IS-LM模型作为分析短期需求管理政策的经典工具。接着,转向更现代的AD-AS模型,区分了总需求(AD)和总供给(AS)的决定因素,并探讨了供给冲击(如能源价格波动、疫情中断)如何复杂化宏观经济的稳定目标。 第五章: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深入探讨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如何影响总需求、利率和储蓄。分析了政府预算约束、财政赤字、公共债务的积累过程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在挤出效应。重点案例分析了历次重大经济危机中各国财政刺激政策的有效性与后遗症,并讨论了财政政策的规则制定、可持续性考量以及代际公平问题。 第六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现代央行职能 本章全面梳理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基准利率)及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重点探讨了在零利率下限(ZLB)和高通胀并存的复杂环境下,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前瞻性指引)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分析了央行独立性、通胀目标制以及金融稳定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地位。 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 系统考察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深入剖析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短期与长期关系,引入了自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对稳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滞胀现象的成因,并讨论了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的区别,为制定精准的就业与价格稳定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部分:开放经济的宏观挑战与政策协调 本部分将分析的视角扩展至全球层面,探讨开放经济体在资本自由流动、贸易往来和汇率波动下的宏观管理。 第八章:开放经济的宏观模型与政策三元悖论 本章将封闭经济模型(IS-LM)扩展至开放经济(Mundell-Fleming模型),分析了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着重阐述了蒙代尔-弗莱明不可能三角(或称三元悖论),即一国不能同时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的汇率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九章:国际收支、汇率决定与危机管理 详细解释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对汇率决定的解释力。本章聚焦于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和汇率危机中的角色与机制,讨论了汇率制度选择的利弊。 第十章: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与宏观风险 本章探讨了全球价值链深化和跨境资本流动对各国国内宏观政策制定的挑战。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溢出效应(Spillovers)和传染风险,特别是如何评估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境传导。讨论了全球失衡(如主要经济体间的经常账户不平衡)的长期可持续性,以及如何通过国际政策协调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转型成本。 结论:面向未来的宏观经济治理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当前宏观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转型,包括如何将环境可持续性、技术革命(如人工智能对生产率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纳入主流宏观分析框架,并强调了政策制定中对不平等、韧性与风险管理的重视。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坚实、灵活且面向未来的宏观经济学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