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62辑)

老照片(第6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著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7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22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这里旧得泛黄的老照片里,凝聚了不少作者对亲人和友人的怀念,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串联起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过去,看到一个真实的过去的世界,从一张张老照片里,我们体味着什么叫真、什么叫善、什么叫美、什么叫痛、什么叫苦、什么叫甜。

作者简介

  冯克力,1954年生于济南,服过兵役,做过工,后供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起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任执行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孙言诚 学人张政娘
徐宗懋 吴满有的故事
方增 抗日将领方叔洪
鲍显宗 工杏花和姚水娟
蔡登山 徐来与黎锦晖的离合
伍艳 中国味精之父吴蕴初
苗淑菊 父亲与大姐
董学昌 我的表舅
方敬东 与电影相伴一生
张玉兰 母亲的故事
金小明 塞西尔·比顿及其《中国影集》
谭金土 思古饮马桥
冯冠扬 三张老照片
刘巍峰 英租“海军衙门”旧照
杨守亮 一位伪满“国高”学生的自述
李秉琦 华西坝琐忆
孙瑞安 烽火岁月中的军需学校
陈大强 我的中学记忆
陈毓峰 1958年:“采风”漫忆
陈明才 两进校门
冯法亮 跟母亲支援农业第一线
〔美〕海伦·博诺默少小离家老大回
徐珣 一张照片的由来
冯克力 老照片的“价值

《光影流转:百年中国影像档案撷英》 一部穿越时空的视觉史诗,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深度回溯与人文关怀的真挚流露。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相册或期刊,而是一部宏大、精选的中国近百年(约1880年代至2000年代初)珍贵历史照片的集结与深度解读。它旨在以“影像考古”的方式,构建一幅多维度、立体化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全景图。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量,远超文字的刻板叙述,它直抵人心,是逝去时光最真实的切片。 核心理念:超越“怀旧”,探寻“现场”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史料价值优先,人文温度并重”的原则。我们拒绝纯粹的、无情节的“老照片堆砌”,而是力求为每一组影像赋予清晰的历史脉络与叙事逻辑。我们致力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关注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状态与精神面貌。 内容构成与深度解析: 本书共分为八个主要章节,每一章都围绕一个特定的社会维度,辅以详尽的考证与细致的图注。 第一章:晨曦中的土地——农耕文明的坚守与转型(约1880s-1940s) 本章聚焦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劳作方式及其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挣扎。我们收录了大量关于传统农具、地方性节庆、宗族生活以及早期的土地改良运动的影像。重点展示了不同地域(如华北平原、江南水乡、西南山区)的衣着、建筑风格的地域差异性。特别引入了几组关于女性在农业生产中角色的对比照片,挑战了传统“男耕女织”的刻板印象。图注将详细考证照片拍摄的地点、可能涉及的族群以及所反映的清末民初地方士绅与农民的关系。 第二章:机器的轰鸣与都市的崛起——近代城市空间的诞生(约1900s-1930s) 本章侧重于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通商口岸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变迁。我们不仅展示了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万国建筑博览群、早期火车站),更深入到弄堂深处、工厂车间、码头劳工的生活场景。影像的选取标准在于揭示新旧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人力车夫与第一批汽车的共存,西装革履的银行职员与穿着长衫的旧式商人。部分照片还涉及早期市政建设(如电灯、自来水管的铺设)的纪实。 第三章:风云际会——政治更迭与社会动荡中的人影(约1910s-1940s) 本章以较为克制的视角,记录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情绪、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角力,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民众的反应。我们特别关注普通士兵(非著名将领)、战地记者以及灾民的群像。其中一组极为罕见的照片,记录了沦陷区知识分子在地下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景,体现了在极端环境下知识传承的韧性。对涉及政治人物的照片,我们着重于其“去符号化”,还原其作为历史个体的侧面。 第四章:衣冠与风尚——服饰变迁中的身份认同(约1900s-1950s) 服装是社会阶层、文化取向最直接的载体。本章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对比了旗袍与西装的普及、长袍马褂的演变,以及学生装、军装的标准化过程。选取了不同地域(如云南边疆、东北旧邦)的民族服饰变迁的珍贵影像,探讨了“新与旧”、“中与西”在日常穿戴上的辩证关系。我们特别收录了一批关于早期的“摩登女郎”的照片,分析其消费文化和自我表达的初探。 第五章:教育与启蒙——知识的播撒与新一代的塑造(约1900s-1940s) 从义学、私塾到新式学堂的跨越是近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本章展示了第一批女学生的入学场景、乡村教员的简陋课堂,以及早期留学生归国后的学术活动。重点关注了教科书的早期印刷品和校园生活片段,展现了国家意志如何通过教育体系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 第六章:流动的中国——交通革命与人的迁徙(约1910s-1950s) 铁路、轮船、马帮的交织,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流动网络。本章汇集了早期的火车头、轮渡码头以及公路建设初期的艰辛场景。更具价值的是对移民、劳工群体(如南洋、东北的劳工输出)的跟拍,记录了他们踏上征途前的复杂心绪与家乡的告别瞬间。 第七章:烟火人间——家庭与日常的琐碎叙事(约1920s-1960s) 本章回归至最微观的层面,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早期的照相馆留影风格对比、婚丧嫁娶的仪式变化、家庭聚餐的场景(从室内到户外),以及对早期工业/商业场所内普通职员休息片刻的捕捉。本章力求还原那些未经精心安排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的永恒”。 第八章:光影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重塑(约1950s-1970s) 本章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民面貌的巨大变化。涉及早期的扫盲运动、集体劳动的场面、大型建设工地的景象,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公共宣传与群众活动。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既有时代烙印,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影像,客观呈现了那个年代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生活图景。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照片集”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由视觉文本构建的社会学通史”。每一幅照片都经过严格的来源考证,力求提供清晰的拍摄者背景、时间与地点信息。通过跨章节的对比分析,读者将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百年间所经历的政治动荡、经济转型、思想解放与文化重塑的复杂历程。它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对现代中国人精神根源进行一次深刻回望的视觉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叙事节奏的拿捏艺术。它避开了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运用了一种碎片化但又高度关联的结构,让读者在不断地“拼凑”和“连接”中获得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一次小小的惊喜,也许是一个未曾料到的细节,也许是一段充满哲理的感悟。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想要细细咀嚼刚才读到的那句话,让它的意蕴在心里充分发酵。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描述所有场景,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瞬间,并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精炼的笔法,使得全书的节奏紧凑而不拥挤,信息密度高而不觉沉重。它成功地做到了在娱乐性和思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这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具备的特质。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往往流于表面,仅仅停留在对旧时光的肤浅描摹,缺乏真正触动人心的内核。然而,这本作品在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切换能力。作者似乎拥有了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读者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那些逝去年代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读到某几处情节时,脑海中竟然自动浮现出我童年记忆中的某些场景,那种感同身受的震撼是极具穿透力的。它不是简单地陈述“过去如何”,而是深入挖掘了“过去如何影响现在”,这种深层次的哲思性探讨,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陡然提升。文字的韵律感也拿捏得极其到位,时而如潺潺流水般轻柔细腻,时而又像历史的洪钟大吕般庄重有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写作痕迹”,反而像是一位老友在深夜里娓娓道来的私密谈话,真诚而又富有感染力。

评分

从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体现了编辑团队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每一章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自然流畅,像是精心编排的音乐乐章,有高潮也有舒缓的间奏。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控制,这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在某些关键的段落,他们采用了略微加大字号或者加粗的排版方式,成功地引导了读者的注意力,使得重点信息得到了最大化的凸显。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阅读过程变得无比轻松,仿佛书本在主动地为你“讲解”重点。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那些页眉页脚的设计,它们并非多余的装饰,而是与正文内容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阅读宇宙。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最终换来了读者心悦诚服的赞叹,它证明了好的内容,需要同样精良的载体来承载,否则光芒就会被埋没。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情感处理上的细腻和克制,这通常是衡量一部作品能否流传下去的重要标准。它没有滥用煽情的词藻去强行催泪,而是通过对环境、对话以及人物内心微妙活动的精准描摹,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和无可奈何。读到某一处关于遗憾的描述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悠远的惆怅,那种情绪是如此真实和普遍,以至于我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某些未竟的事宜的影子。这种与读者建立起来的深层情感共鸣,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心中那块柔软而又易碎的部分,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接纳,让我们能够更坦然地面对岁月的痕迹。这种高级的情感共鸣,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故事记录,达到了对人性深层体验的探索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精心挑选的字体和排版,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怀旧而又充满故事感的氛围之中。我特地留出了一整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温热的茶,才舍得翻开它。里面的插图和文字布局处理得非常巧妙,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构思的舞台布景,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留白处理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信息轰炸,而是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来衬托主体内容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秘密的访客,受邀进入了一个个尘封的记忆空间,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其他书籍难以提供的。装帧的细致程度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即便是书脊的工艺也处理得十分讲究,让人爱不释手,甚至不忍心让它被频繁翻动。这本书的整体调性是那种缓慢而深刻的,它不追求快速的阅读体验,而是鼓励你停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情感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成为我书架上一个重要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对美好事物和细腻情感的追求。

评分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蛤蜊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蛤蜊

评分

看来是50辑以后的库存充足,希望以后能收齐!

评分

老照片是近两年开始疯狂喜欢上的,到处搜集,目前尚未集全。非常不错的书籍,值得推荐!

评分

最喜欢的系列丛书,看了很多年!

评分

老照片一直不错,看看这些过去的事,挺好的

评分

评分

一组学校的照片,一组军队的照片,都是回忆的经历,都是一段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