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

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华杰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植物
  • 自然
  • 蒲公英
  • 儿童
  • 少儿
  • 草本植物
  • 生态
  • 科普读物
  • 亲子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34386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52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页数:1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草木相伴》透过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如何与植物结识的一个个小故事,介绍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植物,还提供了与正文真实对应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图片,便于初学者识别相关植物。在《草木相伴》中,感受到了他平日里有花花草草相伴的惬意生活,读到一个个他与植物结识的故事,看到他镜头下的一个个鲜活独特的生命。

内容简介

  《草木相伴》是一位哲学教授以“民科”的身份撰写的植物随笔集。作者叙述的植物故事均建立在个人亲自观察(有的是独特野外考察)基础之上,描写是具体的、本土化的,包含丰富的形态信息、产出环境信息和相关人文与历史信息。作者提供了与正文真实对应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图片,便于初学者识别相关植物。作者认为,观赏植物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博物学实践。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生活、喜爱什么,属于个人私事,看植物与看石头、看动物、看女孩、看股票、看长官脸色、看国际形势,彼此彼此,均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刘华杰,男,哲学博士,1966年生于吉林通化,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系哲学系硕士和博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中国类科学》、《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以科学的名义》、《分形艺术》、《浑沌语义与哲学》、《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等。
  2005-2006年为《人与自然》杂志撰写专栏“身边的植物”,共计14期;出版了深受读者欢迎的植物普及著作《植物的故事》、《百草含英》、《万木有灵》。

目录

写在前面
1 枫、枫香树与枫桥
1.1 美丽而多样的枫
1.2 此枫非彼枫
1.3 “江枫”与枫桥

2 洋紫荆及其对称性
2.1 两种不同的对称性
2.2 我犯过的一个错误:不同的左与右
2.3 洋紫荆与紫荆的区别

3 “水杉今日犹葱茏
3.1 发现活化石水杉
3.2 公孙树银杏

4 平凡而奇特的构树
4.1 初识构树
4.2 优质的造纸原料

5 灼灼花丝展雄姿
5.1 红绒球
5.2 蒲桃和红千层
5.3 金丝桃

6 灵山上的野花
6.1 高山草甸
6.2 高山特色植物一瞥
6.3 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献什么花?

7 一直说到蚂蚱腿子
7.1 何谓身边?
7.2 一种木本菊科植物

8 鹅掌楸
8.1 该修订的书与该写的书
8.2 富春江边的巧遇
8.3 鹅掌楸:天造其叶美
8.4 两个种的细微差别

9 了却烦恼花草存
9.1 先打“预防针
9.2 细赏毛山菊
9.3 红紫粉黄

10 京西百花山
10.1 一个心愿
10.2 垄断经营
10.3 草甸野花
10.4 意外的奖励

11 在虎峪安一个家
11.1 十九年前的初次相遇
11.2 奇怪的名字“省沽油
11.3 雀儿涧的中华秋海棠与薄皮木

12 秋到雾灵山
12.1 新手驾车到雾灵山
12.2 数不尽的红叶
12.3 优势种马氏杨

13 到秦岭看植物
13.1 人的欲望与大自然
13.2 欣赏植物:体验不确定性
13.3 普通然而美丽

14 柬埔寨的几种热带植物
14.1 巧遇玉蕊科植物炮弹花
14.2 吴哥古迹中的植物:吉贝和副萼紫薇
14.3 山榄科植物星萍果和蛋黄果
14.4 薄叶山柑和刺山柑

15 穿行野草间,好在若比肩
15.1 向北:直接到景东
15.2 无量山与哀劳山
16 博物杂记

精彩书摘

  但是,生活在北京城里,很难见到鹅掌楸。在公共场所,除了北图一处外,北京大学于2001年刚刚植入数棵,位置在地学楼以东、遥感楼以南、理科楼群西北,靠近通向东门的马路边。同时植入的还有黄栌和黄山栾(也叫全缘叶栾树,无患子科,《北京植物志》正文中没有收入此植物,但在1992年补编中有收录)。黄栌原本北大院内就有许多,如俄文楼西北山丘处。但黄山栾和鹅掌楸在北大以前是不曾有的。1988年北大校庆时出版过一本很有价值的、评述得当的小册子《燕园景观:北京大学校园园林》,作者为谢凝高等,此书附有“北大校园主要园林植物名录”,列出燕园常见、有特色的植物132种。但没有列当时就存在的特色植物荇菜(Nymphoidespeltatum,又名苔菜,水生多年生草本,龙胆科)和互叶醉鱼草灌木,马钱科),我觉得应当补上。前者在北大未名湖和后湖中广泛存在,后者据我了解只有一株,存在于我们哲学系四院南墙边,与杜仲为邻。据说北师大校园中也有,但我本人没见到,在中国科学院香山植物园中倒是见到几株。到了新世纪,这部小册子如果再版的话,似乎应当再加上黄山栾和鹅掌楸,它们都非常好看,都是“外来物种”。
  “外来”两字非常含糊,可以指校园外、北京城外、北方以外、中国以外等等。确切地说,在这里它们指不是本地的植物,在华北一带本不存在野生种或者以前也没有在本地露天栽培过。《北京植物志》也没有收录鹅掌楸,下次修订,估计能够收录。顺便一提,这部不错的植物志,也。该修订了,北京市的科学基金应当大力资助这项基础性的工作。
  哪一天我退休了,闲着没事,可能着手写一本《北大草木志》。北大的植物极为丰富,完全有资格专门写一部书,配上详尽的彩色图片。如今冠以“北大”字样的图书多极了,据说有些还畅销,如《到北大听讲座》。采用简单的模仿,书商立即炮制出一批《到X大听讲座》。其实,出一本《到北大看植物》,倒是不虚的,同样也可以出版《到武大看植物》、《到中大看植物》之类。
博物拾遗:大地脉动与生命交织的非凡图景 一本探寻生命深层联系与自然秩序的深度观察之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植物群落或某一科属的详细解剖,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自然脉络,深入挖掘生态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生命如何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塑造彼此、彼此成就。我们试图超越“物种名录”的范畴,去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部分:岩石的低语与生命的起源——地球深层动力对生物圈的塑造 本书的首卷,我们暂别了熟悉的绿意,将目光投向构成生命舞台的基石——地质结构与气候演变。生命形态的出现与繁盛,无不刻在岩石的年轮之上。 1.1 造山运动与物种的地理隔离: 我们将详细剖析晚古生代以来,主要大陆板块的漂移事件如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理区域内生物群系的隔离与特化。重点探讨了泛大陆(Pangaea)的裂解如何催生了现代如澳大利亚特有的有袋类生物圈,以及安第斯山脉隆起对南美洲雨林内部分化速度的加速效应。这不是简单的生物地理学描述,而是关于“地形决定命运”的深入论证。 1.2 古气候剧变与生物大灭绝的遗存: 聚焦于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我们不关注灭绝本身,而是研究幸存者如何“携带”着古老基因库,在极端环境压力下重塑生态结构。例如,二叠纪末期火山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如何改变了海洋的化学平衡,并间接筛选出适应低氧环境的早期脊椎动物谱系。我们将通过沉积岩中的同位素证据,重建早期生命体对环境的敏感度阈值。 1.3 土壤的演化史:从风化到腐殖质的构建: 土壤并非静止的介质,而是一个漫长演化过程的产物。本章探讨了硅酸盐矿物风化速率、成土母质类型(如玄武岩、石灰岩)与特定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费氏(Felsic)与镁铁质(Mafic)岩石风化差异如何影响了区域植物群落中对特定微量元素(如钼、锌)的需求和吸收策略。我们将展示,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是决定特定生态群落能否立足的先决条件,远早于种子散播的到来。 第二部分:能量流动的暗线——非光合作用驱动的生态圈 本书的第二部分,大胆地将焦点从传统的“生产者-消费者”金字塔模型中移开,转向那些不依赖阳光,却对生物圈稳定至关重要的“暗流”。 2.1 深海热泉与化能合成生态系统: 我们详细考察了在地球深处,以硫化物氧化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着重分析了共生细菌在管虫体内如何完成能量转化,并论述了这类生命模式对我们理解地外生命可能性的启示。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这些极端环境生物的代谢途径如何可能与地球早期生命网络的结构相呼应。 2.2 矿物代谢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力: 本章深入研究了地球上那些“隐形”的驱动者——厌氧微生物群落。例如,深层地下水中的铁氧化菌与硫酸盐还原菌之间的电子传递,如何控制着全球碳、硫、铁的长期循环速率。这些地下“工厂”的代谢活动,直接影响着地表水的酸碱度和溶解氧含量,是全球生态平衡的隐形调控器。 2.3 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生物印记: 研究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微小化石(Microfossils)和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通过分析特定脂质分子和甾烷类化合物在数亿年前的沉积物中的保存情况,我们试图重建当时生命体对环境中氧气、盐度波动的适应策略,从而理解生物圈如何利用地质事件提供的“窗口期”进行大规模的演化飞跃。 第三部分:宏观尺度下的结构形成——大型物理环境的编织者 第三部分关注那些体量巨大、改变了能量和物质分布格局的自然实体——水体、风系和冰川。 3.1 洋流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热点的长期影响: 我们以墨西哥湾暖流和秘鲁寒流为例,分析了不同性质洋流如何通过调节海表温度和营养盐上涌(Upwelling),在地理尺度上刻画出海洋生物的“高速公路”与“沙漠”。探讨了这些宏大尺度的水文现象如何通过影响季风的强度,间接塑造了大陆内部的降水模式,从而定义了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边界。 3.2 风蚀作用与生物播散的物理限制: 本书专门分析了风的物理学对生物体结构的影响。研究了长距离种子或孢子如何进化出适应不同风速和湍流环境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对比了不同纬度带的盛行风模式(如信风带、西风带)对大陆架外海域浮游生物群落扩散距离的制约,揭示了物理传输限制如何成为物种地理分布的硬性约束。 3.3 冰川作用下的生态系统重置(Refugia Dynamics): 深入研究更新世冰期对生物群落的压缩与释放效应。重点不在于记录冰川的退却速度,而是分析在冰期保存区(Refugia)内,生物多样性是如何被“浓缩”和维持的。讨论了冰川融水形成的暂时性湖泊和河流系统,如何成为物种在冰后期扩张前进行“基因重启”的关键中间栖息地。 结语:时间、物质与生命体的永恒对话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观点: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是地质过程、化学反应和宏观物理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而非孤立的事件集合。我们所见的繁茂生态,是数十亿年来物质循环在特定时空点上的一个动态快照。通过理解这些基础的、非生命的驱动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本身的韧性与局限。这是一部关于“环境即历史,物质即命运”的博物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这本书,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温婉的封面吸引的,那种淡淡的绿色,仿佛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很安心。翻开第一页,文字就如一股清流,缓缓流淌进我的心里。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带你走进植物的世界。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他突然指着一丛不起眼的野草问我这是什么。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之前对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那寥寥几笔。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我能像这本书里介绍的那样,随口说出它的名字,甚至讲出它有趣的生长习性,那该多好。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教会我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身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那些关于植物的形态、颜色、甚至细微的生长变化,都变得鲜活起来。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马路边,屋檐下,甚至是墙缝里,都隐藏着生命力的顽强和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融入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评分

我一直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默默生长的植物。市面上关于植物的书籍很多,但我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直到我遇到了《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罗列植物的名称和分类,更是将植物与我们的生活、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里面关于植物之间“对话”的描述,那些看不见的信号,那些互助与竞争,都让我惊叹于生命的复杂与和谐。例如,书中对根系网络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地下是如此一番热闹的景象,植物们在悄悄地分享养分,传递信息。还有关于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如何繁衍后代的章节,都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熟悉的植物,也发现了许多从未注意过的惊喜。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逼迫你记住那些生硬的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植物,了解它们。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科学知识有那么一点点“恐慌”的人,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离我太遥远。《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用一种极其轻松、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奥的植物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它没有用大量晦涩的词汇,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形象的比喻,将植物的奥秘一点点揭开。我记得其中有讲到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它没有直接给出化学方程式,而是用“植物的厨房”、“太阳能的收集器”这样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压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明白,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留意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甚至每一棵小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个体,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智慧。这种从“不敢触碰”到“乐在其中”的转变,完全是拜这本书所赐。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重新找回童年时期对大自然那种纯粹的好奇心的书,而《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仿佛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我成年世界的浮躁和疲惫。它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最动人的自然景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植物的描绘,例如它会细致地讲述蒲公英种子如何带着希望去旅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生根发芽。这种对生命顽强与渺小感的描绘,让我瞬间回想起小时候在田野里追逐蝴蝶、采摘野花的时光。书中那些关于植物在四季变迁中的不同姿态,关于它们与昆虫、鸟类之间的微妙关系,都写得非常细腻。它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力,那种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更加宁静,也更加懂得去欣赏生活中的小美好。它不只是科普书,更是一本能够抚慰心灵的书。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植物这个领域知之甚少,总是觉得它们是静止的、单调的。直到我读了《蒲公英科普系列:草木相伴》,我才意识到,原来植物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满智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对生命多样性的震撼。它不仅仅介绍了常见的花草树木,还涉及到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触到的植物,比如一些特殊的附生植物,或者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书中对它们生存方式的描绘,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即便是最不起眼的一株小草,也承载着生命的奇迹。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挑战、也充满智慧的世界。它激发了我对植物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让我开始主动去观察、去了解、去感受身边的植物世界。

评分

好评,书本的质量不错

评分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评分

好评,书本的质量不错

评分

作者一开头的引申就不喜欢

评分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评分

黑白图片,印刷不清,书的质量较差

评分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评分

价格便宜,书质量还不错,性价比可以!

评分

草木相伴透过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如何与植物结识的一个个小故事,介绍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植物,还提供了与正文真实对应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图片,便于初学者识别相关植物。在草木相伴中,感受到了他平日里有花花草草相伴的惬意生活,读到一个个他与植物结识的故事,看到他镜头下的一个个鲜活独特的生命。,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草木相伴是一位哲学教授以民科的身份撰写的植物随笔集。作者叙述的植物故事均建立在个人亲自观察(有的是独特野外考察)基础之上,描写是具体的、本土化的,包含丰富的形态信息、产出环境信息和相关人文与历史信息。作者提供了与正文真实对应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图片,便于初学者识别相关植物。作者认为,观赏植物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博物学实践。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生活、喜爱什么,属于个人私事,看植物与看石头、看动物、看女孩、看股票、看长官脸色、看国际形势,彼此彼此,均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在北京城里,很难见到鹅掌楸。在公共场所,除了北图一处外,北京大学于2001年刚刚植入数棵,位置在地学楼以东、遥感楼以南、理科楼群西北,靠近通向东门的马路边。同时植入的还有黄栌和黄山栾(也叫全缘叶栾树,无患子科,北京植物志正文中没有收入此植物,但在1992年补编中有收录)。黄栌原本北大院内就有许多,如俄文楼西北山丘处。但黄山栾和鹅掌楸在北大以前是不曾有的。1988年北大校庆时过一本很有价值的、评述得当的小册子燕园景观北京大学校园园林,作者为谢凝高等,此书附有北大校园主要园林植物名录,列出燕园常见、有特色的植物132种。但没有列当时就存在的特色植物荇菜(,又名苔菜,水生多年生草本,龙胆科)和互叶醉鱼草灌木,马钱科),我觉得应当补上。前者在北大未名湖和后湖中广泛存在,后者据我了解只有一株,存在于我们哲学系四院南墙边,与杜仲为邻。据说北师大校园中也有,但我本人没见到,在中国科学院香山植物园中倒是见到几株。到了新世纪,这部小册子如果再版的话,似乎应当再加上黄山栾和鹅掌楸,它们都非常好看,都是外来物种。外来两字非常含糊,可以指校园外、北京城外、北方以外、中国以外等等。确切地说,在这里它们指不是本地的植物,在华北一带本不存在野生种或者以前也没有在本地露天栽培过。北京植物志也没有收录鹅掌楸,下次修订,估计能够收录。顺便一提,这部不错的植物志,也。该修订了,北京市的科学基金应当大力资助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哪一天我退休了,闲着没事,可能着手写一本北大草木志。北大的植物极为丰富,完全有资格专门写一部书,配上详尽的彩色图片。如今冠以北大字样的图书多极了,据说有些还畅销,如到北大听讲座。采用简单的模仿,书商立即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