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把这些著名的英模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本册为《英雄故事丛书》之《刘胡兰的故事》。
内容简介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把这些著名的英模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本册为《英雄故事丛书》之《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红军来了,把地主吕善卿家的财物分给了穷人。刘胡兰从红军战士孙同志讲的故事里,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刘胡兰渐渐长大了,为了担负家庭的生活重担,她和邻居家的孩子小青,一起去山里驮炭,俩人渐渐产生了爱情。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地主吕善卿又当上了村长。孙同志回到这里,领导农民们建起了农会、民兵队、妇救会,刘胡兰担任了妇救会的领导。小青要参军了,刘胡兰鼓励他要勇敢战斗,争取入党。刘胡兰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反扫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刘胡兰经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党组织吸收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日本投降,小青所在的八路军回到山西,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蒋匪军和地主吕善卿对刘胡兰严刑逼供,刘胡兰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终,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内页插图
目录
苦难童年
好强的个性
听县长做报告
榜样的力量
有一种死亡叫崇高
斗争的策略性
学骑自行车
出名的机灵鬼
英雄无泪
硬骨头
动荡与牺牲
为民除奸
神秘的张大爷
烈火中成长
偷着去学习班
学习的收获
打抱不平
头发的风波
职务和任务
新任务
眼里不容沙子
传经送宝
认识阶级苦
入党
工作的耐心
原则面前不让步
无悔的选择
临危不惧
铁肩担重担
黎明前的枪声
疯狂的报复
敌人的花招
下定决心
转移的消息
疯狂的审讯
被捕前的那个早晨
毫无惧色
死的光荣
千秋英名在
精彩书摘
榜样的力量
有一天,胡兰从外面回来。听奶奶又在唠叨:“也不多长个心眼,人家叫做啥就做啥,死木头人。你就不知道说自己有病,出不得远门?怎么事事都让我这个老太婆来操心哦。”
胡兰爹在一边无奈地说:“我甚病也没有,干吗要说假话骗人,再说这是公家派出的事,还能不去吗?”
奶奶一边埋怨爹,一边在打烧饼,给爹做干粮,看样子爹是要出远门,但胡兰不知道爹要去做什么。
看到紧张的气氛,她又怕问了挨嚷。这时,妹妹爱兰走到她身边小声说:“爹今晚要给公家往山里送布去。”
这下胡兰明白了,昨天,听人说队伍袭击了祁县火车站,把敌人仓库给端了,缴获了敌人许多物资。刚才她在村公所看见两大车白洋布,爹肯定是要往根据地送这些战利品。
爹也不管奶奶叨叨,揣好几个饼就默默走出了大门,胡兰和妹妹也跟到了村公所。这时的村公所非常热闹,村长陈照德、农会秘书石世芳,还有石居山,石五则等村公所的人都在,大家正在分配要送的布匹,大家出出进进,忙里忙外。分好布,将送布人编好组,点了名,讲了注意事项,然后讲了行走路线,这才叫大家背上布匹出发。临行前,陈照德千叮咛万嘱咐,要大家小心,千万要躲着敌人走,千万不要出现什么意外。
一路人渐渐消失在夜色中。这时,胡兰看着爹和其他人一同上路,她既为爹也做抗日工作感到高兴,但又为爹担心。她知道去西山里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太汾公路。
那一夜,胡兰睡得不踏实,他老是为爹担心。
第二天,拾粪的爷爷从外面慌里慌张跑回家,气喘吁吁地说:
“不好了,送布的让敌人打散了……”
这一句话,像在胡兰家里扔下一颗炸弹,大家都惊呆了。
爷爷也不再说什么,放下粪筐又跑了出去。接着奶奶、胡兰和妹妹也跟了去。
走到大街上一看,大街里人很多很乱。几个送布的民夫,正在井台前向村干部讲夜里的经过。他们说夜里通过封锁线时,刚过去有一多半人,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又是打枪,又是打炮,又是叫喊。送布的也有些心慌,过了路的拼命往山里跑,还没过的,就只好退回来躲藏。
越是听他们说,让人越是感到紧张。
后来,经公所人核查,其他人都回来了,单单就胡兰爹没回来。一听是这样,全家人的脑袋都大了。
奶奶一会儿问这个,一会儿又问那个。见谁就问:“见到我景谦没有?”
有的说开始胡兰爹走在前面,可能过去了;有的说后来就走后面,也许没有过去;有的说黑灯瞎火,没有看清;有的说一打枪就乱了,谁也顾不上谁。
儿子没有回家来,急得胡兰奶奶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于是她拉着胡兰和爱兰回了家,走到家里就点了炷香,在那里虔诚的祈祷。
漫长的一天过去了,还是没见胡兰爹的人影儿。晚上,一家人坐在那里,谁也不说一句话,都在叹气抹泪,那情形,那气氛,像是在守灵,真的像胡兰爹已经死了一样。后来,大伯从村公所回来,说干部为这事也很着急,决定派人沿路去打听寻找,大伯也跟着去。正在大家忙着打发大伯动身时,胡兰爹突然回来了。胡兰和爱兰见爹回来,几步跑过去,挽着爹的胳膊肘儿,不住地叫“爹,爹……”胡兰长这么大,这是最亲近爹的一次,此时此刻爹在她心里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她感受到要是没有爹的日子会是多么可怕。大家见人回来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是好。
原来,胡兰爹讲他们被敌人发现后,他还在路这边,听到枪响,以为敌人追了过来,他怕敌人抢走了布匹,先躺进了谷子地里,等了一会儿,见敌人没往这边追,又趁黑跑了很远,躲藏了好一阵,听不到枪响,他又试着靠近封锁线,这时也没了敌人,但也没找到自己人。他趁机跑过封锁钱,但怎么也没追上其他送布的乡亲们,只好独自一人背着布匹前往西山,路上各村儿童团、自卫队沿途盘查,耽搁了时间。等他送去布匹,其他人都回来了。部队上要留他住下,他没有,就独自返回了。
奶奶说:“说你死心眼不是,敌人打散了,你瞎碰乱撞,那不往回返算了,还要冒死往山里走,多险呀!”
胡兰爹说:“那哪成,应承了的事,就得给办到,再说山里冷了,队伍要做棉袄。”
胡兰听了爹爹的话非常感动。平常一个不善言语的人,说出话来是那样有血性,掷地有声。胡兰对爹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感到爹为八路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胡兰为有这样的爹爹高兴,她暗下决心要以爹爹为榜样,为抗日做贡献。 P17-20
前言/序言
《山那边的新生活》图书简介 作者: 王晓明 出版社: 时代之光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86-XXXX-X 定价: 88.00 元 --- 一、 作品概述: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乡土韧性 《山那边的新生活》是一部深刻描绘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特定年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个体命运浮沉的长篇小说。它以宏大的社会视野,细腻入微的笔触,聚焦于一个名叫“青溪村”的偏远山村,讲述了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一代人如何挣扎、适应并最终重塑自己生活的故事。小说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迁移,更是关于精神上的觉醒与重构,展现了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之间撕扯的复杂人性。 故事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青溪村内部产生的巨大震荡。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新的机遇和随之而来的贫富分化、价值观冲突,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席卷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二、 主要人物群像与内心世界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复杂、充满生命力的群像,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 1. 赵大山:泥土的脊梁与迷惘的开拓者 赵大山是青溪村的村支书,一个经历了集体化时代铁腕管理的老党员。承包制推行之初,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安。一方面,他深知旧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他对打破既有秩序感到恐惧。他代表了“守旧的革新者”群体,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挣扎:他努力想抓住时代的尾巴,却发现自己正在被时代越推越远。他与儿子赵强在发展路上的理念冲突,构成了小说前半部分主要的戏剧张力。他的故事线探讨了权力交接、经验的过时性,以及一个老干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我价值。 2. 李秀兰:被时代解放的女性力量 李秀兰是村里第一个敢于“下海”尝试个体经营的女性。她的丈夫因病早逝,她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她是被压抑的。当政策松绑后,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开办小卖部、贩卖山货的商机。秀兰的故事线是关于女性的经济独立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她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她必须对抗来自村里保守势力的非议、物流上的重重困难,以及处理与自己年轻、充满理想主义的女儿之间的代沟。她的坚韧和务实,象征着乡土社会中潜藏的强大生命力。 3. 赵强:知识分子的回乡与理想的幻灭 赵大山的儿子赵强,是全村第一个考上省城大学的“凤凰男”。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稳定的工作,怀揣着“用科学知识改造家乡”的理想,回到了青溪村。他试图引进新品种、组织专业合作社,推行科学管理。然而,他的现代知识体系与村民根深蒂固的经验主义、人情社会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的泥潭中步步受挫,他发现,改变人心远比改造土地困难得多。赵强的困境,深刻反思了精英知识分子在连接城乡发展鸿沟时的无力和挣扎。 4. 陈阿婆:传统伦理的守护者与无声的见证者 陈阿婆是村里的老前辈,她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但她的存在构成了故事的精神背景。她见证了从旧社会到合作化,再到承包制的全过程。她口中流传的古老谚语、她对土地的敬畏,以及她对年轻人“丢了根”的担忧,构成了对快速现代化进程的温和批判。她是传统道德与集体记忆的载体。 三、 叙事结构与主题深度 1. 空间转换的象征意义: 小说将叙事空间分为“山内”与“山外”。“山内”是青溪村,代表着传统、血缘和沉重的历史记忆;“山外”是省城,象征着机会、匿名性与现代性的诱惑。故事高潮之一,是村里第一批年轻人选择“背起行囊,走向山外”的场景,这不仅是物理上的迁移,更是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彻底告别。然而,小说也探讨了“山外”的代价——异化、孤独和对故土的怀念。 2. 经济变革与伦理重构: 《山那边的新生活》的核心在于探讨经济制度的变革如何渗透并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本基于血缘和公社制度建立起来的互助网络,被基于利益交换的市场关系逐渐取代。小说细致描绘了在分田到户后,邻里之间从“共享一个锅”到“各自算清一笔账”的心态转变,对“乡土社会瓦解”这一宏大命题进行了微观的呈现。 3. 乡愁与现代性的张力: 作品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现代化。它承认了新生活带来的物质改善(比如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引进、村里第一辆拖拉机的轰鸣),同时也哀悼了在这一过程中逝去的淳朴、简单的社区情感。作品的笔调是复杂而温暖的,既有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也有对未来可能性的审慎期待。 四、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张力,借鉴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融入了对个体心理的精妙刻画。王晓明以其对乡土生活的深厚观察,成功地将一个村庄的故事提升到了探讨整个社会转型期的命运寓言。 《山那边的新生活》不仅是一部感人的家族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式转型”的社会学观察报告。它让读者在欣赏乡村人物命运起伏的同时,得以反思我们共同走过的时代轨迹,以及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改革开放初期,那一代人如何在泥泞中摸索前行,为我们今天的繁荣奠定了艰辛的基石。 --- 推荐阅读人群: 关注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史的读者、对乡土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文学爱好者、希望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生活面貌的研究者。 (全书共约 52 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