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配色印象图典2:配色印象图典》收录的配色例,完全是按照配色操作形式归纳而成的。我们分析了实际的本色过程,使本书的构成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以前的大多数图典,以研究色彩的居多。反映实际使用者呼声的作品并不多。并且本羽以从事数字化设计工作的设计者为主要对象。
这本关于色彩和配色的书,实在让我这个长期在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原以为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已经够深入了,毕竟看过不少理论著作,也自己摸索了很久,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和深度,是之前那些书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罗列色卡和搭配规则,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色彩背后的情感联结和文化语境。比如,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红色”的解读差异,就让我对如何在国际项目中进行视觉传达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细腻入微的分析,简直就像是用一把手术刀解剖色彩的灵魂。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印象”的构建这一点,它不是告诉你“这个颜色应该配那个颜色”,而是引导你去感受不同色彩组合所营造出的特定氛围和情绪张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特别扎实,不像有些书那样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方案。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为客户提供创新视觉方案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随身携带的“灵感提取器”,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能量。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色彩敏感度一般,经常在选择配色方案时感到无力和焦虑的平面设计师。很多工具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冷冰冰的规则集合,用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然而,这本关于色彩印象的图典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对“环境光”和“材质感”如何影响色彩呈现的深度剖析。在实际项目中,一个颜色在屏幕上和在印刷品上,在阳光直射下和在室内暖光下,表现是完全不同的。这本书非常细致地讨论了这些变量,并提供了相应的调整策略。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跨媒体项目把控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没有回避现实操作中的复杂性,反而将这些看似头疼的问题,用清晰的逻辑和大量的对比图例梳理得井井有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颜色的“既定印象”,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主动驾驭和预测色彩表现的主动者,这种掌控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品牌视觉识别(VI)工作的策略师来说,色彩的选择往往是品牌精神最核心的载体,但如何将抽象的品牌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色彩体系,一直是最大的挑战。我之前总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摇摆不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桥梁。它没有停留在色彩理论的象限划分上,而是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印象-应用”模型。书中对于如何通过色彩的层叠和对比来构建品牌的“叙事性”,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例如,它分析了某个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是如何通过对其核心色彩的“稀释”和“提纯”来应对时代变化,却依然保持品牌基因的案例,这对我启发极大。它让我明白,配色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说话”。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用更精准的色彩语言去讲述品牌的故事,让每一个视觉接触点都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符合品牌调性的沟通。这本图典无疑是提升品牌视觉策略深度的必备工具。
评分对于一个初涉视觉艺术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但它绝对不是那种手把手教你画线的入门教材,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色彩世界地图,让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宝藏。我最喜欢它构建的那个“印象光谱”系统,它不是生硬的色值对比,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其主观但又极具说服力的词汇,将视觉感受直接与内心体验挂钩。比如,当我想表达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感觉时,这本书立刻就能指向一个特定的色彩群组,并详细解释了构成这种感觉的关键元素。这种直击人心的讲解方式,大大缩短了我从“我想表达”到“我该如何实现”之间的距离。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色彩的过渡、字体的选择,无一不体现了设计者对美学的高度尊重。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色彩美学冥想。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而不是仅仅用软件去操作。
评分我是在为自己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寻找灵感时偶然接触到这本色彩印象图典的,原本以为它会偏向平面设计或时尚领域,没想到它在空间美学上的应用同样令人拍案叫绝。不同于传统装修手册的“流行色推荐”,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色彩哲学。它探讨了色彩如何影响人的空间感知——比如,如何用特定的冷暖对比来“拉伸”或“压缩”一个房间的视觉尺度,或者如何通过饱和度的微妙变化来调节居住者的情绪基调。我发现书中对“氛围营造”的描述极其到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卧室用柔和色”,而是深入解析了为什么柔和色能带来安全感,以及在不同采光条件下如何微调饱和度以达到最佳的心理舒适度。这使得我们的设计方案不再是基于主观偏好,而是建立在坚实的视觉科学和情感反应之上,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这本书,是那种可以常年放在手边,随时翻阅以校准设计方向的宝典。
评分还没看完不知道好不好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一年前一本尚未全部面世的小说,被数个有条件先睹为快者称为“可以走向世界的经典”,措词极为“前卫”;但从实际刊出的几章看,似乎手法运用、文字精纯方面还未见十分到位。一位评论家读过后大约还不很自信,希望自己能抽出时间再读一次才可发言,态度虽不明朗但却较为可靠。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由此,我想到书与书评的距离。眼下的书评,在数量上是较为有限的。就这有限的书评,百分之九十还都给了刚刚面世、甚至还未来得及面世的图书。这些未经过时间沉淀的书评,除去很少确有真知灼见,又能不为哥儿们友情所惑的文字,极易流于广告。
评分笔者以为,书评与书之间,是需有一段距离的。这距离可分两方面。一、时间距离。就我们的阅读经验看,许多著述,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时间)洗汰才可发现其价值或无价值的。书评来得太快,一些经时间洗涤逐步显露光泽,当时并未被充分注意的书就可能长久掩埋,难为人们汲取营养。譬如前面所举《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等。而一些初粗看来还过得去的东西,保不准几个月后便会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事例尤其见得多)。
评分时间距离外,还有人情距离。这是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倘若朋友同行一部书写得的确很好,书评者在喜欢书的前提下予以评述,这亦无可厚非;倘若纯出于友情,失却评判标准,叙说一番作者的生活情况或彼此友情等书内容以外的话题,或干脆当个吹鼓手,“经典”、“传世”、“深刻”……一阵乱喷,设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文字陷阱”,成为促销广告,把读者引个懵头转向,使他们在破费了时间金钱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这就不仅大大败坏了“书评”的声誉,而且很有些图财害命的意思(鲁迅先生曾说:无端浪费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图财害命)。最近有消息报道,两本重要的学术刊物,已停止刊登书评文章。此举虽然显得有些严厉,但无奈的心情却颇令人理解。
评分最近正在读两本书:英国李约瑟先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两部书都写于四、五十年前,中文版出书距今也已十多年了(冯先生原著亦为英文版),可是,无论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考察的缜密,推论的恰切并富于启示,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还未见人能及李约瑟先生;至于冯友兰先生叙述之清晰,语言之流畅,观点之精当,更非一般著述哲学文章人所能企及。可以肯定地说,这两部著作一点没有因时间流变而失色。细细咀嚼它们,我不仅得到许多知识的启发,更从其中获得许多“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