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意的钢琴作品,并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内容简介
书信在了解一个人、研究一个人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肖邦生前曾声称自己懒于写信,但他一贯重视亲情和友情,写下的书信也有数百封,后来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散失了不少。现在留传下来的约有三百余封。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钢琴诗人”,《肖邦传》选译了肖邦大量书信和部分日记,以帮助中国读者亲密接触和了解这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性格心灵,并为中国音乐界人士提供一份有益的研究资料汇编。
作者简介
林洪亮,研究员,1935年9月生,江西省南康市人。1953年至1954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1954年至1960~g在波兰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60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东欧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苏联东欧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理事。1984年获波兰政府颁发的“波兰文化功勋奖章”,1994年获波兰颁发的“心连心奖章”,2000年获波兰总统颁发的“十字骑士勋章”。
个人专著、集体合著、参与编选或主编的各类有关东欧文学的著作数十部,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戏剧卷》《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辞典》《世界著名作家大辞典》《诺贝尔文学奖词典》《外国文学作品提要》等十多种辞典撰写有关波兰文学的词条;为商务印书馆版《欧洲文学史》撰写东欧文学的有关章节。
目录
第一章 家世
波兰啊,波兰
1810年3月1日
父母
第二章 童年
华沙,生命的摇篮
迷人的音乐
音乐启蒙教师齐夫内
第一次
第三章 少年时期
康斯坦丁亲王
音乐更能表达我的感情
华沙的音乐氛围
新的音乐教师
热拉佐瓦·沃拉
第四章 学生时代
华沙中学
在沙法尔尼亚度假
五年级的丰富多彩生活
重访沙法尔尼亚
不平静的六年级
在杜什尼基
第五章 大学生活
华沙音乐学院
悲伤的1827年春天
丰富的暑假生活
大学的第二年生活
柏林之行
创作实习的成果
尼古拉一世和帕格尼尼
梦想的破灭
第六章 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第一次维也纳之行
康斯坦兹雅·格瓦德科夫斯卡
两架钢琴协奏曲和三场音乐会
告别故国家园
第七章 重访维也纳
旅途见闻
在维也纳的经历
华沙反俄武装大起义
思念,焦虑,担忧,悲愤
爱国情感的大爆发
第八章 巴黎
初到巴黎
与卡尔克布雷纳的相识相交
巴黎的首场音乐会
在自己人中间
幸福在向他微笑
肖邦和外国朋友
第九章 多彩的生活
肖邦的愉快岁月(1834-1835)
和父母相逢
马丽亚·沃津斯卡
在期待中
“灰色时刻”
“我的不幸”
第十章 乔治·桑
“讨厌的女人”,最初的印象
一封长信诉衷肠
在马略卡岛
第十一章 甜美的爱情
在马赛
初到诺昂
和莫谢莱斯的相见
第十二章 鼎盛时期的肖邦
平静的1840年
波兰文化史上的两大伟人
生活安宁,事业辉煌
第十三章 美好生活在继续
1842-1843年的肖邦
悲喜交集的1844年
第十四章 走向决裂
矛盾在加剧
不平静的1846年
《柳克丽齐娅·弗罗利亚尼》
决裂前的风波
最后的决裂
第十五章 最后的岁月
音乐会,1848年革命,斯特林
英国之行
巨星陨落
精彩书摘
1810年10月1日,肖邦一家来到了华沙,便在华沙定居了下来。热拉佐瓦·沃拉是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出生地,不过他只在那里生活了7个月便离开了,后来他也只回去过几次,而华沙才是他生命的摇篮,才是他成长的地方。
华沙——多么美妙的名字,多么壮丽的城市。在它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相传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是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林边有一条大河蜿蜒流过,那就是维斯瓦河。在河的左岸,有一块南北纵向的高地,一条溪河从西向东穿越森林直泻而下,流入维斯瓦河。有一天,一对年青的猎人夫妇来到此地打猎,他们一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便在这里开劈出一块空地,盖起了茅屋,从此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他们在此过着男耕女织、狩猎渔樵的生活。这对夫妇男的叫瓦尔,女的叫沙瓦。后来又有一些人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林密鱼多,也都迁到了这里,这里渐渐成了一个村庄。为了给这个无名的村庄起个名字,他们便把最先在这里落户的这对夫妇的名字连接起来,成了瓦尔沙瓦,也就是华沙(那是后来根据英文转译而成的)。
在华沙众多的传说中,有一则关于美人鱼的传说,让弗里德里克和他的姐姐路德维卡百听不厌:那是在遥远的古代,维斯瓦河——这条波兰人的母亲河,从上流冲积下来的沃土把玛佐夫舍平原滋养得土肥物丰。可是在河里却出现了一个妖魔,时常兴风作浪,残害其他生灵,不仅闹得鱼虾禽兽不得安宁,还威胁人类的安全和生存。突然有一天,从波罗的海游来了一条美人鱼,她逆流而上,一直游到了华沙这个地方。她看到妖魔在这里肆无忌惮地残害生命,便义愤填膺,发誓要清除这个妖魔。于是她一手拿剑,一手拿盾,和妖魔展开了厮杀,最终把它消灭了。从此维斯瓦河风平浪静,人们安居乐业。但是,美人鱼依然守护在维斯瓦河上。每当黎明初露,河上便响起了美人鱼的美妙歌声,歌声响彻天际,她是在唤醒沉睡的人们起来工作,辛勤劳动。她还经常手持剑盾巡视在维斯瓦河上,保卫着华沙人民的安宁,因此华沙的人民便把美人鱼看作是自己城市的保护神,为她在维斯瓦河畔树起了塑像。如今在华沙的古城和维斯瓦河畔,都屹立着一座一手持剑一手拿盾、英姿飒爽、令人肃然起敬的美人鱼塑像,供人瞻仰。华沙美人鱼的传说在弗里德里克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华沙也从一个小村庄渐渐变成了一座大城市。成了玛佐夫舍王公的都城。1595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了华沙。他在古城边建起了一座豪华壮丽的皇宫,他的继位者又为他在皇宫旁建起了一座高高的像柱。从此,华沙便成了波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嗣后它有过令人炫目的辉煌,也有过悲惨的遭遇,多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甚至遭到摧毁。但在弗里德里克出生的时候,华沙却获得了暂时的独立,成为华沙公国的首都。
随着弗里德里克的两个妹妹伊莎贝拉(1811年7月9日)和艾米丽亚(1812年11月20日)的来到人世,肖邦一家六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尼古拉为了增加收入,使生活过得更宽裕一些,便于1812年获得了炮兵和工兵学校的教授职务,1815年又获得了军官预备学校的教职。1813年,由于尼古拉的教学有方和学校领导的器重,便由一般的教师提升为华沙中学的“法国语言和文学”教授。
P14-15
前言/序言
然而这一次和弗里秋的相见,却在马利亚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嬉戏玩耍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么是弗里秋现今的如日中天的名望吸引着这位热爱音乐的少女,总而言之,马利亚完全被弗里秋吸引住了,而肖邦也为马利亚的气质所倾倒。在德累斯顿停留的两个星期里,弗里秋几乎天天都要来到沃津斯基一家的住处,好像他又回到了亲人之中,回到了童年。事实上,无论是特蕾莎夫人,还是她的两个儿子,抑或是她的三个女儿都对他热情相迎,真心相待。特蕾莎夫人还公开宣称,弗里秋是她的第四个儿子。马利亚小姐更是和他形影不离,有时是弗里秋特意给她上钢琴课,有时是四手联弹,有时是马利亚拿出自己谱写的乐曲来向肖邦请教,后来马利亚总是称肖邦为老师,而把自己当作是他的秘书、学生,原因就在这里。每当下午出去散步时,他们两个总是走在一起。马利亚是个非常聪明的姑娘,又善于卖乖,谈话尽拣弗里秋爱听的话题来谈,而且她说话时总是温言细语,声音里带有一种柔情。短短数日,弗里秋便视马利亚为音乐知己,对她萌生了爱意,而马利亚对他也是情意绵绵,开始坠人了爱河。尽管他们都还没有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但他们相爱的传言却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华沙,弗里秋的姐姐就从华沙中学校长林德的夫人那里听到了这种传言。
1835年9月22日,弗里德里克在离开德累斯顿前,在马利亚的纪念册上写下了他的《降E大调夜曲》(作品第9号第二首)的前三节,还在离开的那一天,把他新谱写的《降A大调圆舞曲》(作品第69号之一)的手稿赠送给了马利亚,马利亚称它为《告别圆舞曲》。肖邦还亲自弹奏了这首乐曲,作为临别赠言,并和马利亚约定明年他们再相会。在肖邦离开几天后,马利亚便给他写了一封充满情感的长信,描述了他们一家人是如何的想念他。
肖邦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评分
☆☆☆☆☆
柴静的身上,有着大多数成功女性成长历程的一些特质。从吟风弄月到理性可观,从“每到春来,惆怅怀依旧”但往事无关痛痒,从矫情到真挚。
评分
☆☆☆☆☆
评分
☆☆☆☆☆
这是能在国内见到的为数不多的肖邦的传记,还没读,不过应该还是比较真实,详细而全面的
评分
☆☆☆☆☆
学习学习,很有感悟学习学习,很有感悟学习学习,很有感悟学习学习,很有感悟学习学习,很有感悟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个人认为是一部详尽的肖邦生平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