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佛教史(第2捲)》內容簡介:本捲介紹瞭包括西晉、十六國、東晉的漢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紹西晉佛教;第二章介紹十六國佛教,以後趙、前秦、後秦為主;第三章介紹東晉佛教。本捲重點介紹瞭般若學說,佛圖澄、釋道安等人的活動、思想,提齣瞭一些新的見解。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西晉的佛教
第一節 西晉的社會和佛教
西晉社會
魏晉玄學的盛行
佛教概況和般若學者
佛教的社會普及和信仰情況
第二節 西晉的佛經翻譯(一)
竺法護
聶承遠和聶道真
第三節 西晉的佛經翻譯(二)
竺叔蘭和無叉羅
帛法祖
附:法祚
疆梁婁至和安法欽
法立、法炬
支法度和若羅嚴
第四節 竺法護譯籍剖析
(一)譯經概況
(二)佛的法身論
(三)佛的“色身”論
(四)“心本清淨”與“客塵所蔽
(五)“有想”和“無想
(六)“汝即是道
(七)大乘菩薩行之一——四等六度
(八)大乘菩薩行之二——植眾德本
(九)大乘菩薩行之三——菩薩十地
第五節 佛教《般若經》思想與玄學
(一)無和空
(二)“虛靜”、“返本”與“諸法不動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諦
第二章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方社會和佛教
第一節 後趙政權和佛圖澄
石勒、石虎與後趙政權
佛圖澄及其傳教活動
佛圖澄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節 釋道安
(一)釋道安生活的時代
(二)傢世和齣傢修學佛法(在今河北境內——公元312一約348年之前)
(三)遊學、避難和早期傳教活動(在今河北、
山西和河南一帶地方——約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
(四)在襄陽的傳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
與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般若經》的宣講和佛教著述
整理佛典和《綜理眾經目錄》
僧團和戒規
(五)在前秦國都長安的參政和譯經活動
(公元379—385年)
苻堅的最高政治顧問
組織翻譯佛經
(1)《大品般若經》的補譯——《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五捲和“五失本,三不易
(2)翻譯小乘佛經
(3)翻譯戒律
(六)釋道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三節 佛圖澄、釋道安的弟子及其傳教活動
竺僧朗
竺法雅和“格義
竺法汰
曇翼
法遇
曇徽
道立和曇戒
第四節 六傢七宗
(一)兩晉之際般若學的興起和學派的分化
(二)本無宗
(三)心無宗
(四)即色宗
第五節 鳩摩羅什及其譯經
龜茲的佛教
鳩摩羅什的傢世和學曆
後涼政權的軍政顧問
後秦王姚興與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的譯經
鳩摩羅什的著作
鳩摩羅什的主要弟子
鳩摩羅什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六節 早期佛教基本經典《阿含經》的傳譯
關於《阿含經》的起源
《阿含經》的翻譯
《阿含經》的內容
1.“初轉法輪”的中心內容——四諦、八正道
2.以人生為對象的緣生說——十二因緣論
3.早期佛教的哲學理論基礎——五蘊論
4.“四姓平等”及其社會意義
第七節 鳩摩羅什所譯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一)詳經概況
(二)對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三)關於中觀學派對《大品般若經》中“十八空”的論釋
(四)“八不緣起”論
(五)所說皆是可破
(六)五眼與三智
(七)實相即是涅檠
(八)從“五力”、“四悉檀”到“二諦”和“中道
第八節 《法華經》剖析
(一)會三歸一和籍權現實
(二)開佛知見與諸法實相
(三)從佛菩薩崇拜到法師供養
(四)四安樂行與頓漸
第九節 鳩摩羅什的門徒和僧毅、僧肇
(一)鳩摩羅什的門徒及其一般特點
(二)僧觳
(三)僧肇
1.《物不遷論》
2.《不真空論》
……
第三章 東晉時期南方的佛教
附錄
精彩書摘
“八王之亂”後,戰爭連年,西晉王朝名存實亡。內遷的少數民族上層抓住這一時機,紛紛起兵反晉,建立割據政權。永興元年(304)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據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自稱漢王;永嘉二年(308)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建都稱帝。至其子劉聰(310-318年在位),於永嘉五年(311)攻下洛陽,擄晉懷帝;建興四年攻人長安,迫使湣帝齣降,滅西晉。劉聰死後,鎮守長安的劉曜滅漢,並於大興二年(319)在長安建立前趙。
幾乎與此同時,原為漢國將領的羯人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颱)稱趙王,建立後趙。
石勒、石虎與後趙政權石勒(274-333),字世龍,是上黨郡武鄉縣(治今山西榆社北)的羯人,父祖皆任部落小帥。白幼隨人當過小販,也曾為人力耕,後被並州刺史司馬騰捕捉,賣與荏平(今山東東阿北)人師懂為奴。石為晉軍所迫,招集王陽、夔安以及郭敖、郭黑略等十八人劫掠為盜,號稱“十八騎”。匈奴劉淵起兵後,石與“牧率”(官府牧人的管理者)汲桑聚眾起事,失敗後投奔劉淵為其將領,在與晉軍和其他少數民族割據集團的戰爭中擴大瞭自己的力量。
前言/序言
中國佛教史(第2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