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哈奇森 著,戴茂堂,李家莲,赵红梅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情感
  • 道德
  • 心理学
  • 激情
  • 人性
  • 感官
  • 文学批评
  • 18世纪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9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93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启蒙运动经典译丛·苏格兰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希望这本论文能够顺利为人所接受,希望某些有更多能力与闲暇的人会投身于对人类各种天然原则或天然行为意向的更严格的哲学研究,这些研究也许会产生比已经出现的任何道德理论更精密的学说,希望这次显示人类性情的合理一面的尝试会对这个伟大目的有些许用处。
  哈尔的克拉克先生所提出的对第二篇论文第二节的主要反驳是在对话中呈现于本书作者的,这提醒作者有必要进一步地阐明无私感情,目的是为了回应他那套从自爱推导无私感情的说法。这套说法似乎比该书作者所看到过的任何纸面观点都更有独创性。他在克拉克先生那里容忍了所有其他部分的论述,而不能容忍这种认为他有损于基督教的公开反驳,其原因在于某些狂热的基督徒的公开维护。本书作者希望克拉克先生会通过论激情的这篇论文的第一节中所说的而满意于此点以及与无私感情有关的说法,作者有意在此处进行明确的回应,其目的是既要避免那些令人厌恶的对该著作的应答或评述:其中难免太尖刻,太具攻击性;又要避免看过该研究之前版本的人,对为了充实这一主题所必须的阐明和附加证明迷惑不解。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1746)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第一个主要思想家,他在1729年到1746年间任格拉斯哥大学哲学教授,对后来的苏格兰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他持有与霍布斯不同的意见,反对霍布斯的信徒休谟,为苏格兰思想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哈奇森对世界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予他的功利主义思想,他的结果主义准则是将最高的快乐带给最多的人。

内页插图

目录

论激情的本性与表现1
第一节 对几种私人或公共感官与欲望的一般说明3
第二节 论感情和激情,纯粹感情的自然法则,激情的混合感觉及其最终缘由22
第三节 感情和激情的特殊分类43
第四节 我们的各种感情和激情在多大程度上处于我们的权限之中,要么在其产生时会支配它们,要么会阻止它们的产生;对其对象的一般观察65
第五节 各种感官痛苦与快乐的强度和延续性之比较90
第六节 论欲望之最佳控制的一般结论,以及幸福所必须的原则117
对道德感官的阐明147
第一节 论德性特征在于同真理或理性相符154
第二节 论德性与恶行的特点,行为的适宜性与不适宜性177
第三节 作为德性观念的伍拉斯顿真理意义184
第四节 基于我们通过道德感官接受德性和恶行观念的假设论与其有关的理性运用200
第五节 论德性可以拥有美德所意指的一切,以及基于它为感官所知觉并被人从感情或本能中选取的假设而可得回报207
第六节 对神的敬重在多大程度上会使行为高尚218
译后记240

精彩书摘

  论激情的本性与表现
  第一节 对几种私人或公共感官与欲望的一般说明
  如果不考察感情与激情,不考察感情和激情的变体,不考察随着心灵对某对象或事件的善或恶的一般构想而产生的心灵行为,人类各种行为的本性将无法得到充分理解。在本研究中,我们几乎无需推理或论证,因为只须通过明晰地注意所意识到的、发生在心灵中的一切,确定性就可以获得。
  条目1“对象、行为或事件获得善或恶的名声,其根据在于它们是对敏锐的本性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知觉的直接或间接的缘由或诱因。”因此,为了理解各种各样的善与恶,我们必须了解天生的几种感官。
  似乎存在着某种感官或其他东西,它们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对象相适宜,通过它们,我们从大部分对象中接受快乐或痛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意象或理解,不仅如此,有时候,我们仅有的观念就是对快乐或痛苦的知觉。为人所知觉到的愉快或痛苦有时是简单的,不涉及任何预先的观念或意象,也不涉及除广延或延续之外的其他伴生观念。广度或延续观念伴随着每一种知觉,无论是感官知觉还是内在意识知觉。其他快乐仅仅基于前定的观念或观念的集合与比较而产生。这些以各种前定观念为前提而产生的快乐在前一篇论文中被称为内在感官的知觉。这样,形体中的规律与匀称便与味觉和嗅觉一样,能令人感到愉快;各种音符的和谐比单音更能令人感到愉快。以同样的方式,通过对我们自身的反思或对他人的观察而发现的感情、性情、情感或行为是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知觉的恒常诱因,我们把它们称为赞许或厌恶。这些道德知觉,如同其他各种感觉一样,必然会在我们身上产生,只要我们的前定观念或.对主体之感情、性情或意图的理解保持不变,我们就既不能改变、也不能终止它们,这种情形如同我们无法使苦艾变甜或蜂蜜变苦一样。
  如果把可以接受独立于我们意志的观念、并产生快乐或痛苦知觉的心灵中的每一种都规定称为一种感官,与通常解释过的那些感官相比,我们将发现许多其他感官。尽管对这样的主题进行精确分类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把它们精简为下列的类别,让其他人以他们认为适宜的方式来排列它们。些许反思就能表明,无论以什么顺序来进行排列,人类心灵中存在着这样的天然能力:第一类是外在感官,这已普遍为人所知。在第二类中,令人愉快的知觉来源于有规律的、和谐的和匀称的对象,也来源于宏伟与新奇。我们能效法艾迪逊先生把它们称为想像力的快乐,或者,我们可以把接受它们的那种能力称为内在感官。

前言/序言

  作为人类全面深刻认识自身本质、能力和责任,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之关系的一场巨大社会思想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西方世界的文化。不仅如此,由于战争、殖民、贸易及和平的文化交流,它的影响也流布到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其主导的思想观念乃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创导并发展起来的。严格地说,21世纪初的我们仍然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产儿。
  启蒙运动作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波及许多国家和领域的一系列思想运动的总和,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张力。彼得·赖尔和艾伦·威尔逊撰著的《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涉及的国家有十六个,涉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人士超过百位,足以证明这场运动涉及范围之广,领域之多。
  “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更应该看作是一个“家族类似”概念,很可能并不具有人们一直以来所定义的某种本质主义内涵。

《心灵的潮汐:情感的深邃海洋与道德罗盘的导航》 引言 人类的心灵,如同一片广阔而深邃的海洋,其表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在这片海洋中,激情与感情如同潮汐,以其难以捉摸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内心世界,驱动着我们的行为,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在我们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强大的力量——道德感官,它如同一座古老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辨别善恶,权衡取舍,构筑起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行为准则。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领域。我们将穿越激情的澎湃波涛,徜徉在感情的静谧港湾,并试图阐明那无形却至关重要的道德罗盘,是如何在我们心灵的航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导航作用。我们不满足于对这些概念的简单定义,而是力求深入其根源,剖析其运作机制,揭示其在我们个体生命和集体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激情的烈焰与感情的溪流 激情,是心灵中一股炽热的、往往是短暂的、极具爆发力的情感力量。它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可以瞬间点燃我们的热情,驱使我们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从热恋的狂喜,到为理想而战的澎湃,再到失落时的极度痛苦,激情以其强度和直接性,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将在本章中,追溯激情的起源,探究其生理与心理基础,理解它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席卷我们的意识,并分析它在创新、进步以及有时也包括破坏性行为中的双重作用。 与激情不同,感情则更像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溪流,它或许不如激情那样轰轰烈烈,却以其持久和细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爱、恨、喜、怒、哀、乐,这些构成我们情感世界的基石,它们以不同的温度和流速,交织成我们丰富而复杂的人生体验。感情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受到我们过往经历、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感情的细微差异,分析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稳定器和润滑剂的角色。 第二章:激情与感情的表现形式与演化 激情和感情并非抽象的概念,它们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身上,并随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化。从人类原始的生存本能,到现代社会复杂的情感表达,激情与感情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生理层面的表达: 脸红心跳、手心出汗、瞳孔放大、肌肉紧绷……这些生理反应是激情与感情最直接、最原始的信号。我们将探讨这些生理反应是如何被我们的神经系统调控,以及它们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差异。例如,恐惧时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喜悦时的愉悦感,愤怒时的肾上腺素飙升。 行为层面的体现: 激情可以驱使我们做出英勇的行为,但也可能导致鲁莽的冲动;感情的表达则更加多样,从温情的拥抱,到书信中的倾诉,再到艺术作品中的寄托。我们将分析激情和感情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及这些行为如何被我们的社会所理解和评价。 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 我们的语言,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日常对话,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同时,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更是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本章将审视这些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潜在差异。 社会文化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情感的表达有着不同的规范和期待。例如,一些文化鼓励情感的直接宣泄,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内敛和克制。我们将探讨社会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对激情与感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这种影响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变化。 第三章:道德感官的觉醒与运作 在激情澎湃、感情涌动的内心世界,还存在着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理性的导航系统——道德感官。它不是一种突发的情绪,而是一种内在的辨别和评判能力,它让我们能够区分对错、善恶,并指导我们的行为走向。 道德的根源: 道德感官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哲学议题。它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它源于理性,还是情感?本章将探讨关于道德起源的多种理论,包括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主义观点,以及后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情感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观点。我们将审视人类是否天生就具备某种道德倾向,以及社会化过程如何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道德判断的机制: 当我们面对一个道德困境时,道德感官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依赖于一套固定的规则,还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灵活判断?我们将剖析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包括价值取舍、责任承担、同情心等要素,并分析不同道德理论(如功利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学)在解释这些机制时的侧重点。 同情心与共情的力量: 同情心,即对他人痛苦的感受和关怀,被认为是道德感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情,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更是我们建立互助互信社会的基础。本章将深入研究同情心和共情的心理机制,探讨它们如何在促进道德行为和维系社会和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道德感官的培养与发展: 道德感官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在教育、经历和反思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榜样以及个体自身的道德实践,都对道德感官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和强化个体的道德感官,使其成为正直、善良的社会成员。 第四章:激情、感情与道德感官的交织与张力 激情、感情与道德感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互动中,共同塑造着我们的内在世界。它们之间既有协同合作,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 情感驱动的道德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行为并非完全基于冰冷的理性计算,而是由深厚的情感所驱动。例如,当我们看到弱者受欺凌时,内心的义愤填膺可能会驱使我们挺身而出,这便是激情与道德感的结合。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更是情感与道德义务的完美体现。 道德约束下的情感表达: 道德感官也为我们释放激情和表达感情设置了界限。我们或许会因为愤怒而想责骂他人,但道德感官会提醒我们言语的杀伤力,促使我们克制;我们或许会因为欲望而想要不择手段,但道德的约束会让我们三思而后行。 激情、感情与道德判断的冲突: 然而,激情和感情有时也会与道德原则发生冲突。强烈的个人欲望可能挑战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时冲动的激情可能导致违背良知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权衡取舍,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智慧。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思想实验,探讨这些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通常会采取哪些策略来化解它们。 道德感官的成熟与情感的升华: 随着道德感官的不断成熟,我们对激情和感情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表达也会更加成熟。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情感奴隶,而是能够运用理性和道德判断,去引导和转化我们的情感,使其朝着更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化,使得我们的激情更具建设性,我们的感情更显深沉和有意义。 结论 《心灵的潮汐:情感的深邃海洋与道德罗盘的导航》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画卷。激情与感情,是驱动我们生命前进的强大引擎,它们赋予我们的生命色彩与温度;而道德感官,则是我们航行于人生海洋中的精准罗盘,它指引我们抵达道德的彼岸。 理解激情与感情的本性及其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洞察他人,从而建立更健康、更深刻的人际关系。而对道德感官的深入阐明,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逻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善良的世界贡献力量。 在个体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如同驾驭着心灵的船只,在情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愿本书能够成为您手中的一幅地图,帮助您更清晰地认识这片海洋的潮汐规律,掌握道德罗盘的运用之法,最终驶向人生的光明灯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严肃的、近乎朝圣的智识旅程。它迫使我正视人类心灵中那些最难言说、最容易被压抑的部分。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激情与感情”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辩证的、动态的视角,而非简单的对立。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德成熟,并非是消灭激情,而是学会如何引导和理解这些原始的能量流向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感官”的重新定义,将其从单纯的生理接收器提升到了伦理判断的中枢。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道德直觉,是否仅仅是我们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被训练出来的“感官反应”?如果改变了感官的输入或处理机制,是否也会导向完全不同的道德体系?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对既有哲学的继承和批判,更是在为我们提供一套“如何进行更深刻的自我审视”的方法论。它不是一本提供安慰的书,而是一本激发思考、挑战既有认知的杰作。

评分

初读这册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文字的密度与思辨的锐度。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消磨时光的读物,更像是一块需要用耐心去打磨的宝石,每一次深入研读,都会反射出新的光芒。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感情的本性”这一宏大命题时,采用了极其严谨的逻辑链条,仿佛在构建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宫,但出口始终清晰可见。最让我着迷的是其对“道德感官”的阐发,这部分内容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道德判断的直觉性理解。以往我习惯于将道德视为外在于个体的一套规则系统,然而,书中通过对感官机制的细致解构,表明道德的根基可能深植于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之中——我们如何“感觉”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种内化的、基于体验的道德构建理论,为我理解历史上的伦理冲突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他人的行为时,多了一层“探究其内在感官结构”的习惯,这使得人际交往中的评判变得更加审慎和富有同情心,即使我们最终意见不合。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长跑,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漫步。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被文化和语言习惯所掩盖的本质问题。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激情”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将其妖魔化或神圣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中性的、作为驱动力的位置上进行考察。这种去浪漫化的处理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分析那些驱动人类做出重大决定、甚至是灾难性决定的内在火焰。书中对情感表达的细致分类,也让我对日常中的“情绪波动”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例如,它区分了源自生理需求的“冲动”和源自认知评估的“情感”,这种细微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混淆。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显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思维工具,去解构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社会规范和个人偏好,使得我们的“自我”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在激情与理智的张力中被塑造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哲学谜题,它所暗示的探讨深度,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读完后的感受,更像是经历了一场对自身内在世界的全面扫描与重构。它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现成的、可以套用在生活中的“道德公式”,反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导师,引导我正视那些潜藏在日常选择背后的复杂动力。特别是关于“表现”的论述,作者似乎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类情感外化时那种微妙的失真与扭曲,这种洞察力超越了肤浅的心理分析,直抵存在主义的层面。例如,当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的那种“符合期待”的愉悦,究竟有多少是真情流露,有多少是社会脚本的精确演绎?书中对这种二元张力的剖析,既令人感到震撼,又在某种程度上释放了阅读者的自我审查压力。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视自我的视角,让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情感地带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学术克制,这使得那些关于“激情”的激烈讨论,最终落脚于一种近乎科学的、对人类心智运作的清晰描摹上。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真味的著作。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古典的、沉稳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哲学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他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类模型,而是诚实地承认了“感情”在人类经验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固有的不稳定性。书中对“表现”的探讨,对我理解艺术创作和政治宣传的内在机制很有启发。我们如何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呈现”我们的内在状态,这种呈现本身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更具社会性的“本性”?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表象构建的复杂生态中,而要真正理解“道德感官”,就必须穿透这些层层叠叠的表演外衣。读完后,我感到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仿佛有一层薄雾从我的认知中散去,虽然前方的道路依然复杂,但至少我看清了脚下的路标。

评分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ok

评分

服务很好,很实惠。。

评分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好书

评分

买的时候是看到"启蒙译丛"才买的.到手后觉得书的价格偏高,200多页就卖36.编委里边居然有"杜维明".这世界还果然是"人与群分"的.书有旁批,有些地方字的三分之一都被切掉了...

评分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ok

评分

满300减100,没忍住!多囤了点子!

评分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好书

评分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自由教育在于聆听最伟大的心智之间的对话。但这里我们遇到一个巨大的困难,及,这种对话不会在没有我们的帮助的情况下发生——事实上我们必须促成那种对话。最伟大的心智说出的是独白。我们必须把他们的独白转变为一种对话,把他们的“肩并肩/并排”转变为“一起”。最伟大的心智甚至在写作对话的时候说出的也是独白。在我们考察柏拉图对话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在最高级的心智之间从来没有过对话:所有的柏拉图对话都是一个更高级的人和低于他的人之间的对话。柏拉图显然感觉到,一个人不可能写作两个最高级的人之间的对话。因此我们必须做某些最伟大的心智所不能做的事情。让我们直面这个困难——一个如此巨大以至于看起来把自由教育宣告为一桩荒唐事的困难。由于最伟大的心智在最重要的问题上相互抵触,故而,他们迫使我们裁判他们的独白;我们不能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说的话。另一方面,我们也只能注意到这点,即我们的能力不足以成为裁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