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与教育

统治与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贲著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教育学
  • 社会学
  • 权力
  • 教育制度
  • 统治
  • 意识形态
  • 文化
  • 历史
  • 社会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6650
商品编码:10150601824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徐贲 著 定  价:88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638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1726650 序言
前言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
一、从臣民到公民
二、“国民爱国”和“公民爱国”
三、公民教育与社会制度的“再生”和“重建”
四、政体与“好生活”“好社会”
五、从治理与教育看政体与国民教育
斯达巴国家主义教育的教训
一、从“经验”到“教训”
二、残酷的统治和保守的社会
三、国家制度与教育
四、儿童教育
五、对国家有用的技能教育
六、组织和恐惧的教育力量
七、兽化是人的教育失败
八、极度与极权
第二章“善”和“法”的教育:古典共和的政治遗产
一、共和美德死了
二、共和的理念还在
三、美德与公民平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靠前种,警惕的是第二种。《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极权。作者徐贲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接近不同的国民教育。 徐贲 著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有: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d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明亮的对话:公等 【前言】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那个国家是不需要有国民教育的,因为那里的国民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培育好了。那些是一种“基因教育”,不是国民教育。在那个国家里,所有的国民都是在国家的“孵化和定型中心”生产出来的,他们分成五等,前两种人数量很少,智商较高;后三种人数量众多,由成倍裂变法增殖,智商很低,具有完全可靠的整齐划一性。“美丽新世界”的治国口号就是“集体、同一、稳定”,那里的国民就是按照这样的国家目标而生产出来的。
美国作家劳里(Lois Lowry)的《记忆传授人》描绘了另一种理想的国民教育,它从每一个儿童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的。每个家庭都是按国家计划的模式组成的,每一对“夫妻”可以申请到一男一女两个子女,形成像样板戏《红灯记》里那种没有自然血缘关系的组合式“革命家庭”。那些真正生育的女子一生中只能在3年中生3个孩子,然后便成为终身的劳工。孩子们在等

《统治与教育》一书,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由个体发展为群体,再到构建复杂社会结构并维持运转的内在逻辑。它并非一本浅显的政治学或教育学教材,而是一部试图揭示统治的本质,以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思辨之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为经,以微观的人性洞察为纬,编织出一幅关于权力、知识、秩序与自由的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统治的起源与演化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某个具体的政治体制或历史时期开始,而是回溯至人类文明的曙光。作者认为,统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根本需求:协作以抵御生存威胁,分配资源以维系群体稳定,以及在意见不合时做出决策。从最原始的部落首领的权威,到后来的酋长、国王,乃至现代国家的治理,统治的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但其核心功能——维持秩序、协调行动、解决冲突——始终未变。 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不同时代的统治形式,而是着力于探究统治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他引入了“权力”这一概念,并试图将其从单纯的压迫和控制中剥离出来,理解其作为一种促成合作与进步的必要媒介。书中详细探讨了权力的来源,包括武力、知识、财富、传统,乃至信仰。不同时代的统治者,往往能够巧妙地结合运用这些权力来源,来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并推行其统治意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合法性”的探讨。统治者如何从“我能统治”转变为“我理应统治”,是维持长期稳定的关键。作者将宗教信仰、神圣血统、民意授权、法律契约等不同形式的合法性来源一一剖析,并指出在不同历史阶段,何种合法性更能赢得民众的认同。他强调,脱离了合法性的统治,无论其力量多么强大,都注定难以长久。 此外,本书还对“无政府状态”与“统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认为,虽然自由主义者们对绝对的统治保持警惕,但完全的无政府状态,可能意味着无休止的冲突和资源的浪费,最终难以保障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适度的、受制约的统治,或许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当然,本书也并未回避统治可能带来的弊端,例如权力滥用、压迫与剥削,但作者的重点在于理解统治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批判。 第二部分:教育的内在张力与社会功能 在对统治的本质进行一番梳理之后,本书将目光转向“教育”。作者认为,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项塑造个体心智、观念、价值体系的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与统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将教育的功能,分解为几个层面。首先,是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是最直观的教育作用,它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生产,从而创造财富,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没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普及,任何统治都将难以有效推行。 然而,本书更着力于探讨教育的深层功能,即“社会化”与“意识形态的构建”。作者认为,教育承担着将个体的野性、本能,转化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的重要任务。它教会个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书特别关注教育在“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统治者如何通过教育,让被统治者相信其统治的合理性,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论点。这可能通过传播特定的历史叙事,强调某种民族精神,灌输特定的道德伦理,或者培养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认同感来实现。作者认为,当教育成功地让个体接受了现有的统治秩序,并内化了其价值观念,那么统治的维系,将不再仅仅依靠强制,而更多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觉认同。 然而,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内在的张力。他指出,教育并非总是统治者的忠实工具。知识的传播,也可能激发个体的独立思考,挑战既有的权威。教育在传授规范的同时,也可能播下怀疑的种子。这种“启蒙”的潜力,使得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复杂的力量,既可以服务于统治,也可能成为打破统治的催化剂。 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其对统治的态度。作者认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往往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并可能引发不满和反抗。反之,当教育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并引导其理性参与社会事务时,也可能成为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驱动力。 第三部分:统治与教育的互动与博弈 在对统治和教育各自的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作者认为,统治与教育并非静态的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必然会考虑教育的影响,并试图利用教育来服务于其统治目标。例如,一个帝国在扩张之后,可能会推广统一的语言和文化,通过教育来同化被征服的地区,减少认同上的隔阂。一个现代国家,则会通过教育体系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例如,在公民教育中强调爱国主义和法律意识。 与此同时,教育的演进和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统治的形态。当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加畅通,当个体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当人们接触到更多元的思想,传统的、依赖于信息垄断的统治方式,就可能面临挑战。个体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对社会不公的辨别能力,都可能因教育而增强,从而对统治者的权力形成制约。 本书还探讨了“知识分子”的角色。他们是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人。在某些时期,他们可以成为统治者的智囊,帮助设计更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另一些时期,他们又可能成为批判现实的先锋,揭露统治的弊端,推动社会变革。作者认为,统治者能否与知识分子建立良性互动,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部分,作者也对“自由”与“控制”的张力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分析。他指出,教育在培养个体自由精神的同时,也必然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以避免其走向极端。而统治者在行使权力时,也需要为个体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以激发创造力和活力。理想的统治与教育,应该是一种平衡,既能维护秩序,又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书中还描绘了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作用。当旧的统治秩序摇摇欲坠,新的社会思潮涌动时,教育体系往往成为争夺人心、塑造未来的重要战场。无论是革命前的启蒙,还是改革开放后的理念更新,教育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结论:通向理性与进步的桥梁 《统治与教育》的结论,并非给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解答,而是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思考。作者认为,统治与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对永恒的矛盾体,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理想的社会,并非一个完全没有统治的自由乌托邦,也不是一个完全被控制的铁板一块。 它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统治以理性为基础,以公共福祉为目标,并受到教育所赋予的批判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约束。教育则能够充分发挥其启蒙作用,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担当的个体,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动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回避统治的复杂性和教育的二元性,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揭示其演化规律。它鼓励读者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通过对统治与教育的透彻分析,本书为我们认识当下、审视未来,提供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思想工具。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如何统治”或“如何教育”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深度探索。通过理解这两者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明前进的方向,并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理性、更繁荣的社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组织方式和思想体系的演变很感兴趣,而“统治”和“教育”这两个词,无疑是理解这些宏大主题的关键切入点。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不同文明和历史时期,统治者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城邦政治的思考,与他们所传授的哲学教育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又或者,宗教在历史上是如何通过教育来巩固其神圣权威,并影响世俗统治的?我更关心的是,在权力与知识的互动中,那些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是否也曾发展出自己的抵抗性的教育方式,或者以某种方式扭曲和反转了主流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书名带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权力如何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教育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权力格局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当代社会中,教育似乎也扮演着某种“统治”的角色,尽管这种统治更加隐蔽和微妙。比如,教育体系中的“唯分数论”是否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以竞争和功利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那些被精英教育模式所推崇的技能和知识,是否又在无形中拉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我常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和筛选知识,教育又应该如何引导我们去理解和批判这个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信息和观念?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些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训的思考,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示,去理解教育在塑造个体和群体意识方面所扮演的更加多维的角色。它是否会讨论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可能性,或者说,我们是否能够构建一种更具批判性和解放性的教育模式?

评分

“统治与教育”,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对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动态的思考。我一直很好奇,一个社会的教育体系,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权力结构的稳固性?那些成功的统治者,是否都拥有一套高效的教育策略,能够有效地培养出顺从和有能力的追随者?反之,教育的失败,是否也可能成为动摇统治根基的导火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教育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同时也可能成为颠覆现有秩序的潜在力量。它是否会分析那些历史上的改革者,是如何通过教育来传播新的思想,并最终挑战旧有的统治模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或理论分析,帮助我理解教育在推动历史进步或阻碍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分

当我看到“统治与教育”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的画面。我想到了那些严厉的教师,他们的教诲在很多年以后仍然历历在目,而这些教诲,是否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想到了那些历史上的改革家,他们又是如何通过新的教育理念,来挑战旧有的思想藩篱,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指向了一个极其宏大的议题,即权力如何影响知识的传播,以及知识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权力。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如何与其政治体制的演变紧密相连,或者某个思想流派的兴起如何与当时的教育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象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教育在权力运作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塑造的议题。我一直对历史上的统治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巩固权力,以及教育本身是如何被政治力量影响和利用的,感到非常好奇。例如,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它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极大地传播了儒家思想,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结构。又或者,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通过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国民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本书的书名似乎触及到了这些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这些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揭示教育与统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对那些被刻意遗忘或扭曲的历史叙事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隐秘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