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龙应台作品 全集4册 套装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爱的安德烈野火集 文学书籍 散文 书信 随笔

包邮龙应台作品 全集4册 套装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爱的安德烈野火集 文学书籍 散文 书信 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应台 著
图书标签:
  • 龙应台
  • 全集
  • 散文
  • 随笔
  • 书信
  • 文学书籍
  • 孩子你慢慢来
  • 目送
  • 安德烈
  • 野火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昊宇轩书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0173
商品编码:10113870387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龙应台“人生三书”,再掀“龙卷风”]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目送》6周年经典新版,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21世纪的《背影》……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孩子你慢慢来》、《爱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简体字经典新版,海峡两岸,为读者次汇拢。
★ [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犀利的一枝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爱的安德烈》,“生死大问”《目送》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父的逝、母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 [龙应台“心笔记”,手摄影] 将近70幅作者摄影,俨然“心的注解,眼的旁白”,记录那些“稍纵,即逝”。龙应台写作教书兼成立基金会推动意识之余,流连爱做之事,就是怀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内容简介 

《目送》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的逝、母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 妈妈50后 + 孩子80后 + “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深刻的思索,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初,34岁的母(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爱的安德烈》
《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龙应台新版笔记 + 安德烈发表的照片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爱的安德烈……”,“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次认识了自己的母”。

《野火集》
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从“1984”开始,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点燃“野火”,接着,《生了梅毒的母》、《幼稚园大学》、《奥威尔的台湾?》等一篇篇炽烈文字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余光中所说的“龙卷风”。“野火”所烧的,“不但是戒严体制下各种管制的办法和心态,更是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对自己的无能”。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
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吗?龙应台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作官了。1980年代“野火”出版之后,正在哺乳1岁婴儿的龙应台次公开演讲——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原“二十周年纪念版”基础上,新增加一辑“野火在大陆”。全书收录初版《野火集》21篇文章和《野火集外集》6篇文章,以及龙应台的3篇回顾与省思的序文,还有余光中、柏杨、林达、余秋雨、龚鹏程、马家辉、杨照等人的评论文章。新增内容,包括龙应台2010年以来在大陆的两次公开演讲完整稿、三篇思想“对话”和一篇“官员龙应台”特写。
   
《我们仨》 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用平实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了她与丈夫钱锺书以及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在动荡年代里相守相助、相亲相爱的珍贵回忆。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却以一种温润的力量,缓缓地诉说着一个普通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之道,以及亲情、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故事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开始,杨绛先生以一种回忆者的姿态,将我们带入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子。她首先回忆了她和钱锺书的相遇、相恋,以及他们共同走过的那些充满艰辛却也充满温馨的岁月。从清华园到西南联大,从上海到牛津,他们两人如同两棵相互扶持的藤蔓,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在生活的困顿中彼此慰藉。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锺书,不仅仅是那个学贯中西的大文豪,更是那个在生活中粗心大意却又充满智慧的丈夫,他会在生病时逗她开心,会在写作时需要她打理一切,他们之间的相处,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接着,女儿钱瑗的出现,为这个家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欢乐。杨绛先生细致地描绘了钱瑗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独立、聪慧、善良的女性的过程。她记得钱瑗在牛津时,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却已经有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父母的依恋。回国后,钱瑗继承了父母的学识和品德,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她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也深深地爱着她的父母。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钱瑗的小故事,有她小时候的童言无忌,有她成长中的烦恼,更有她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读者仿佛也能看到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展翅高飞。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无常。《我们仨》的后半部分,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钱锺书先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他被下放到干校,孤独地承受着一切。杨绛先生用一种克制而坚韧的笔触,描绘了她在那段艰难时期,如何一个人支撑起家庭,如何等待、思念、牵挂远方的丈夫。她没有过多地渲染痛苦,而是展现了一种女性特有的坚韧和力量。 最令人心碎的,是钱瑗的离世。在经历了父母的病痛后,钱瑗也因病离开了人世。这个消息,对于年迈的杨绛先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书中,她回忆了钱瑗最后的日子,那种无力回天的绝望,以及她和钱锺书先生一同面对失去女儿的悲痛。读到此处,许多读者都会潸然泪下,因为那种失去至亲的痛苦,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能够引起共鸣。 《我们仨》的叙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杨绛先生的文字,如同她本人一样,朴素、真挚、温和。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烈的表达,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爱意、坚韧的生命力,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淡然。她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爱与痛,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以及在苦难面前,人性中最温暖、最坚韧的光辉。 这本书不仅仅是杨绛先生个人的回忆录,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份珍贵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如何在时代的风雨中,用爱和责任维系彼此,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和体面。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阅读《我们仨》,就如同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促膝而谈,听她娓娓道来人生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一种穿越时光的温暖,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本读来“轻松”的书,但它一定会让你在掩卷之时,心中充满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力量。它会让你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爱,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我们仨》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杨绛先生没有回避生活的艰辛,没有夸大个人的苦难,她只是以一种最坦诚的态度,记录下了那些生命中重要的时刻。她对钱锺书的爱,对钱瑗的牵挂,对命运的接受,都通过她朴实的文字,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生命中的一些疼痛,原来是可以被理解,被超越的。而那些温暖的瞬间,却是可以被永远珍藏的。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前半部分是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温馨回忆,后半部分则充满了生离死别的哀伤。这种前后呼应,更加凸显了“我们仨”这个主题的深刻含义。当你读到杨绛先生独自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思念着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孤独,以及那种深入骨髓的思念。 《我们仨》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你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会让你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一份对生命最真挚的理解。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家庭的礼物,也是一份献给所有经历过爱与失去的人的慰藉。它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人生有多少风雨,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爱,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生命智慧和人文关怀。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她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我们描绘出人生的风景。无论是对亲情的描绘,对教育的思考,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她笔下的文字,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能够抚慰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惑和伤痛。她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从容和坚韧。这套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的内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阅读,渴望成长的人。

评分

《目送》这本书,更是让我心绪难平。龙应台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书写了亲情的流逝,以及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的告别。她写父亲的衰老,写母亲的离去,写自己作为子女的无能为力,那种苍凉感,如同潮水般将我淹没。我常常在深夜里翻开这本书,一边读一边落泪。她对生死的思考,对时间的理解,都深刻而透彻。她告诉我们,生命的旅程,很多时候是一场单程的旅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地相爱,好好地告别。她的文字,没有回避痛苦,反而直面它,并从中提炼出生命的力量。读《目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也更加理解了“目送”这个词背后的沉重与释然。这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也是一种生命的感悟。

评分

《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读了不下三遍。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体会。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信,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智慧的分享。她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儿子探讨生活的本质,探讨人生的意义。她鼓励儿子去冒险,去体验,去独立思考,去拥抱这个世界。她没有给儿子设定固定的轨道,而是让他自由地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我尤其喜欢她写关于“自由”的那部分,她解释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为自由付出代价。这种父子之间的对话,充满了一种温暖的理性,也有一种深沉的爱。她让儿子看到,爱不是束缚,而是放手,是给予他最坚实的后盾,让他勇敢地飞翔。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父母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野火集》的文字,依然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犀利和激情。龙应台的笔,如同锋利的刀,直指社会的弊病,直刺人性的弱点。她的文字充满了批判的力量,却没有流于空洞的愤世嫉俗。她用真诚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许多被忽视的问题。读《野火集》,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勇气。她敢于发声,敢于质疑,这种精神,至今仍能激励人心。虽然书中描绘的某些场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蕴含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字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抒情,更在于唤醒,在于推动社会进步。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就像捧着一段珍贵的时光。龙应台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最喜欢的是《孩子,你慢慢来》里的那些日常片段,她笔下的孩子,不是完美的偶像,而是活生生、有脾气、有疑惑的小生命。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那些被父母小心翼翼珍藏的回忆。她写孩子成长的烦恼,写父母的无奈与欣慰,那种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让人忍不住跟着流泪。特别是她写孩子第一次表达爱意,或者第一次犯错时的场景,那种复杂的心情,我感同身受。她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反思,反思教育的意义,反思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建立真正的连接。这种文字,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却又充满了诗意。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像是经过岁月的打磨,散发出温润的光泽。

评分

东西收到好几天了,一直忙,没来的及回复。东西很好,就是运输当中有书角皱皱巴巴的

评分

质量还行~

评分

五星!必须的!包装很不错呦!

评分

好好好,孩子要的

评分

正版书籍,包装完好,为了防水,店家特意加了内袋,服务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绝对正版!物超所值!值得拥有!!!!!!!!

评分

就是有点慢…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值得一读!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