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中医学习书籍 标本聚类平脉抓独解热石膏芍药法研究大全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中医学习书籍 标本聚类平脉抓独解热石膏芍药法研究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杂病论
  • 吴述
  • 标本学说
  • 聚类分析
  • 脉诊
  • 热石膏
  • 芍药法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时代出版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5088
商品编码:10105124590
品牌:APGTIME

具体描述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定价:60

978-7-5381-9508-8

作者:吴雄志

伤寒概论/1

一、如何学习中医         1

二、中医的历史与演变         2

三、《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3

四、证的本质         4

五、六经辨证法     5

六、六经辨证的特点     6

七、《伤寒杂病论》研究的代表学说  9

八、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特点         22

第二章认识生命/31

一、生命本源         31

二、六经化生         36

三、答疑篇     42

第三章标本法/44

◎上篇标本源流          44

一、为何研究标本中气         44

二、五运六气         45

三、标本源流         48

四、标本中气的时空模型     49

五、标本配属         53

六、标本位纪         55

◎下篇标本论治          56

七、形气一体         56

八、标本从化         57

九、六经气化         60

十、生化气交         68

十一、六经气位     70

十二、小结     71

 

第四章聚类法/72

 

一、辨阴阳总纲     72

二、辨病发何经  73

三、辨证用方药     79

四、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81

五、六经为病欲解时     81

 

第五章平脉法/83

 

◎上篇平脉法总论     83

一、遍诊法     85

二、阴阳脉法         87

三、五行脉法       91

四、气运脉法       92

五、十二脉法         94

六、伏气脉法         95

七、血证脉诀         96

八、肿瘤脉法         97

九、真脏脉诀         97

◎下篇平脉用药法   98

一、脉学原理         98

二、左手脉法         103

三、右手脉法         108

四、小结         109

五、答疑篇     111

 

第六章奇经八脉/114

 

一、阴维与阳维     115

二、阴跷与阳跷     116

三、冲脉         118

四、任脉         119

五、督脉         120

六、带脉         121

七、八脉用药法     122

八、小结         125

九、答疑篇     125

 

第七章抓独法/127

 

一、抓独法的特点         127

二、抓独的方法  131

 

第八章截断法/142

 

一、六经传变         142

二、截断法     147

三、小结         163

四、答疑篇     164

 

第九章医学一统/167

 

一、寒温一统         168

二、寒凉派     170

三、攻下派     171

四、滋阴流派与温补流派     172

五、扶阳派     174

六、补土派     175

七、中医一统         176

八、医门发挥         177

九、补论:医学一统     182

 

第十章五法归一/186

 

一、病证症有机结合     186

二、形气神一体同调     189

三、直取其病、随证加减、先证后诊         190

四、五法六经         196

五、小结         199

 

第十一章解热法/204

 

一、三阳解热法     204

二、三阳热型         205

三、三阴解热法     207

四、小结         209

 

第十二章太阳病篇/210

 

一、麻黄汤     210

二、桂枝汤     212

三、小青龙汤         214

四、太少两感证     215

五、太阳截断         215

六、桂枝甘草法     217

七、太阳图解         219

八、五苓散抓独法         221

 

第十三章少阳病篇/223

 

一、少阳总论         223

二、少阳在经         226

三、少阳在腑         227

四、经腑同病         230

五、少阳夹湿证     232

六、厥阴转出少阳         233

七、少阳病篇图解         234

 

第十四章太阴阳明病篇/237

 

◎太阴阳明论(上)     237

一、三焦谷道论     237

二、太阴阳明论     239

◎太阴阳明论(下)     243

一、三焦两仪辨证法概要     243

二、太阴阳明用药法     244

三、阳明病叩诊法         249

四、阳明病脉诊法         249

五、治法活要         250

六、答疑篇     250

第十五章少阴病篇/256

◎节少阴病总论          256

一、五法论少阴     256

二、少阴病脉证提纲     259

三、少阴动血         259

四、少阴死证         260

◎第二节少阴病辨证论治          261

一、太少两感证     261

二、少阴寒化证     264

三、少阴热化证     267

四、小结         269

五、对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现代解读     270

六、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276

七、答疑篇     277

第十六章厥阴病篇/279

一、标本法论厥阴病     280

二、少阳与厥阴证异同         281

三、厥阴病脉证提纲     283

四、厥阴病与六经化生/欲解时   285

五、厥阴之脉         286

六、厥阴胜复、错杂、冲逆         286

七、厥阴寒化证     295

八、厥阴热化证     296

九、厥阴瘀血证     297

十、答疑篇     300

第十七章三阴死证/302

一、形气神     303

二、阴阳         305

三、少阴死证形气神,厥阴死证论阴阳     305

四、少阴死证         306

五、厥阴死证         307

六、小结         311

第十八章六经在经/312

一、太阳在经         314

二、少阳在经         314

三、阳明在经         315

四、太阴在经         315

五、少阴在经         318

六、厥阴在经         318

七、六经兼里         319

第十九章虚劳篇/321

一、太阴虚劳         321

二、少阴虚劳         322

三、厥阴虚劳         323

四、小结         324

五、伤寒金匮,内外一统     325

第二十章七情为病/326

一、形气神     326

二、七情为病概论         327

三、太阳病     330

四、少阳病     333

五、阳明病     334

六、三阳合病         337

七、太阴病     338

八、少阴病     340

九、厥阴病     341

十、少阴神主         341

十一、小结     343

第二十一章阴阳交、阴阳易、阴阳毒/345

一、阴阳交     345

二、阴阳易     348

三、阴阳毒     358

四、答疑篇     360

第二十二章用药法/362

◎节桂枝法          362

一、桂枝四证         362

二、桂枝药理         364

三、桂枝脉象         365

◎第二节麻黄法(上)     367

一、麻黄证     367

二、麻黄的功用     368

三、麻黄的药性特点     372

四、麻黄的禁忌证         372

五、麻黄的配伍     373

六、麻黄的定位     374

七、小结         375

八、答疑篇     376

◎第三节麻黄法(下)     377

◎第四节黄连法          380

◎第五节四逆法          385

◎第六节附子法(上)     390

一、三阳药配附子         390

二、三阴药配附子         393

三、附子抓独法     395

◎第七节附子法(下)     396

一、强心         397

二、扩血管     397

三、调节血压         398

四、抗休克     399

五、抗心律失常     400

六、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401

七、抗疲劳     402

八、         402

九、镇痛         403

十、对阴虚、阳虚的影响     404

十一、对消化的作用的影响         405

十二、镇静     406

十三、麻醉     406

十四、调节免疫     407

十五、抗肿瘤作用         407

十六、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作用         409

◎第八节半夏法          410

一、阳明寒湿法     410

二、阳明泻心法     413

三、少阴法     415

四、太阴法     416

五、小结         416

◎第九节大黄法          417

一、阳明(三承气汤)         417

二、阳明兼少阴     418

三、阳明兼少阳     418

四、阳明兼太阳     419

五、蓄血         420

六、肠梗阻     421

七、小结         421

◎第十节白术法          423

一、术附法     423

二、麻术法     424

三、术桂法     425

四、姜术法与枳术法     426

五、苓术法     427

六、芎术法     428

七、小结         428

◎第十一节石膏法     428

一、石膏配知母     428

二、石膏配竹叶     429

三、石膏配桂枝     429

四、石膏配麻黄     429

五、石膏配人参     430

六、石膏配白术     430

七、石膏配粳米     431

八、石膏配甘草     431

九、小结         431

◎第十二节芍药法     432

一、芍药的使用禁忌     432

二、芍药的配伍     433

三、芍药的现代药理     436

四、答疑篇     439

第二十三章阴阳大论/442

 

一、阴阳理论         443

二、阴阳论治         450

三、水火大论         459

四、阴阳研究         469

五、答疑篇     473

第二十四章伤寒传心/475

一、六经气化         476

二、五法六经         478

三、医学一统         480

四、病、证、症结合与形、气、神同调     481

五、用药法     482

六、诊法         482

七、专科体系         482

第二十五章《伤寒杂病论研究》歌诀/484

     489

     503

书稿参与人员名单         549


《伤寒杂病论》:千年古籍的医学智慧 《伤寒杂病论》,这部由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传世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更是后世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这部巨著以其深刻的医学思想、严谨的辨证体系、精妙的方剂运用,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无数医者和求索者指引着方向。 一、 渊源与流传:传承千年的医学瑰宝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源于张仲景对医学的深厚造诣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相传,张仲景曾亲身经历一场瘟疫,目睹大量百姓因病死亡,深感传统医学的不足,于是博采众长,搜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书中内容涵盖了外感热病(伤寒)和内科杂病两大类,脉络分明,条理清晰,堪称集大成之作。 然而,《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战乱、焚书坑儒等浩劫,原书几近失传。幸而,历代医家如王叔和、宋代校勘家,以及明清时期的学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搜集、整理、校订、注释,才得以使这部医学巨著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 二、 核心思想:辨证论治的基石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辨证论治”。张仲景打破了以往按病名论治的局限,强调要根据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的“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针。这种“审证求因,审因施治”的原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医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病症的关键。 书中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致地划分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和三阴三阳等不同的传变阶段。每一种“经”都对应着一系列特定的症状、体征、脉象,以及病理变化。医生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地判断患者所处的“证”,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高度的辨证性和灵活性,使得《伤寒杂病论》在治疗各种外感热病时,能够做到“杂合以治,各取所长”,既能针对病邪的性质,又能顾及患者体质的强弱,实现个体化的治疗。 三、 结构精巧:伤寒与杂病并重 《伤寒杂病论》全书共十六卷,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部分。《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和治疗,分为辨脉法、辨痉、辨中风、辨百合病、辨疟等章节。《金匮要略》则涵盖了内科杂病,如咳嗽、喘息、胸痹、心痛、腹满、积聚、霍乱、疟疾、黄疸、淋、癥瘕、血痹、虚劳、肺痿、肺痈、肾消、消渴、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这种将伤寒与杂病并列论述的编排方式,体现了张仲景对疾病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他认为,外感热病是人体正气与外邪相争的产物,而内科杂病则多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两者虽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又相互关联,治疗上也有相通之处。例如,许多内科杂病在初期也可能表现出类似外感热病的证候,而外感热病后期也可能转为虚损之证。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组合,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和完整的医学体系,为后世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指导。 四、 方剂的艺术:精炼与疗效并重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精妙绝伦的方剂运用密不可分。全书共载方三百余首,每首方剂都经过张仲景反复斟酌,选药精炼,配伍严谨,剂量适中,可谓“方简而效宏”。 这些方剂不仅具有极高的临床疗效,更蕴含着深刻的用药原理。例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经典方剂,至今仍是治疗外感热病不可或缺的良方。麻黄汤以其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功效,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白虎汤以其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治疗阳明热盛证;承气汤则以其泻下攻邪的功效,治疗阳明实证。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也根据不同的杂病证候,创制了众多疗效显著的方剂,如温肺汤、苏子降气汤、射干麻黄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方剂的组成,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经过精巧的设计。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五、 临床意义:现代中医的基石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指导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活水源泉。其核心的辨证论治思想,是所有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任何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都离不开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理解。 学习的起点: 对于中医初学者而言,《伤寒杂病论》是入门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可以建立起中医的基本认识框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四诊合参来认识疾病。 临床的指南: 对于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而言,《伤寒杂病论》更是临床的“圣经”。在面对疑难杂症时,回溯经典,往往能获得启示,找到治愈的良方。许多现代中医名家,无不是在《伤寒杂病论》的指导下,发展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学术的源泉: 《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理论和方剂,至今仍是中医研究的重要课题。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无数的注释、阐发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中医文献体系。 现代医学的启示: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尤其是慢性疾病的治疗上,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伤寒杂病论》中所蕴含的智慧,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思路。 结语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医学宝库,其医学思想、辨证体系、方剂运用,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穿越历史的尘埃,它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医学光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深入研习《伤寒杂病论》,不仅是学习一门技术,更是传承一种医道,体悟一种智慧,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精妙的手段,守护人类的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索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注意到其中出现了“标本聚类”、“平脉抓独”等词汇,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在探索一种更系统、更具条理的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我一直觉得,伤寒杂病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辨证论治的逻辑,而“标本聚类”或许就是一种帮助我们理清病症标本关系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迅速抓住关键。而“平脉抓独”,这让我想到中医脉诊的至关重要性,如何在脉象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疾病的独特性,这绝对是中医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也是本书可能带来的宝贵启示。最后,“解热石膏芍药法研究大全”这一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对具体方药深入研究的价值。石膏和芍药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它们在退热、止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对这些药物的运用原理、配伍特点以及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进行详尽的阐述,这对我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究,以及对经典中医理论进行现代化诠释的可能。我特别关注“标本聚类”这个提法,这似乎预示着作者对疾病的标证和本证有着一套系统性的归纳和梳理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复杂的病情面前,如何抓住病之根本,又如何应对其表象。而“平脉抓独”的概念,则让我联想到对脉象的精细辨别,以及如何通过微妙的脉象变化,准确地捕捉到疾病的关键症结,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也是许多学习者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我设想,作者或许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来阐释这些理论,使得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至于“解热石膏芍药法”,这让我立即联想到《伤寒论》中的一些重要方剂,比如白虎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解热”这个角度,去剖析石膏与芍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达到退热、缓解疼痛等效果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钻研这些具体方药应用的机会,让我能够更系统地掌握这些经典方剂的运用之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立刻勾起了我长久以来对中医经典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于《伤寒杂病论》这样源远流长的著作,我一直渴望能有更深入、更系统化的理解。书名中“标本聚类”的提法,在我看来,是对疾病病机层面的一个重要提示,它暗示着一种将复杂的病症进行归纳和分类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症状的表面认知。而“平脉抓独”,这让我联想到中医诊断的核心——脉诊,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脉象变化,洞察到疾病的独特之处,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切入点,这无疑是中医技艺中的精髓所在,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此外,“解热石膏芍药法研究大全”更是直接点明了对具体方药的深入探讨,石膏和芍药在退热、解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析它们在不同病证中的配伍和应用,以及这些经典的方剂是如何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的,这对于我提升临床用药的针对性和疗效,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尤其是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经典,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找到一条既符合传统精髓,又能被现代思维所理解和吸收的学习路径。这本书的书名,诸如“标本聚类”、“平脉抓独”等词汇,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试图通过某种方法论,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辨证的精髓。我特别好奇“标本聚类”是如何实现的,是否能够帮助我系统地掌握不同病症的标本关系,从而在诊断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平脉抓独”也让我联想到,中医的诊断,特别是脉诊,往往是辨证的关键,但其中的精妙之处,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或系统性的方法来指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最后,“解热石膏芍药法研究大全”,这个部分更是直指具体方药的运用,石膏和芍药在中医里是相当重要的药物,它们在退热、缓解疼痛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灵活运用,这对于我提高临床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很有特色,光是看书名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中医,尤其是伤寒杂病论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觉得,伤寒杂病论虽然是经典,但其中蕴含的辨证论治思路,以及具体的方药应用,在现代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更深入的解读和细致的剖析。特别是“标本聚类”、“平脉抓独”、“解热石膏芍药法”这些词语,在我看来,点出了对《伤寒杂病论》精髓的探究方向,让我联想到对病症本质、脉象与证候的精准对应,以及对某些常用方剂核心机制的深入挖掘。我期望这本书能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能够启发我更深刻地理解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帮助我在实际辨证施治中,少走弯路,提高疗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位值得信赖的向导,期待着它能够带我领略伤寒杂病论更深层次的魅力。

评分

同学力推的一本书,从另一角度来学习伤寒论,值得一看。

评分

评分

书挺不错的,适合学者学习。

评分

同学力推的一本书,从另一角度来学习伤寒论,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是正品 不错 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京东购买很方便,速度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