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的翻译仍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请读者自行鉴别。
内容简介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卷的翻译仍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请读者自行鉴别。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后两卷中的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其一编主要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本卷的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目录
总编辑序
第14卷序
第一章 中国的再统
哈佛大学名誉历史教授 费正清
历史地了解中国的几个阶段
中国统一的成就
现代化的作用
地方控制的问题
第一篇 模仿苏联模式,1949-1957年
第二章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悉尼大学政治学讲师 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
总论
巩固和重建,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1953-1956年
调整新的社会主义制度,1956-1957年
第三章 恢复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教授 尼古拉斯.R.拉迪
经济背景
战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香港,大学教职员国际协会副教授 苏珊娜·佩珀
民国时期的遗产
共产党边区的遗产
学习苏联
50年代透析
第五章 党与知识分子
波士顿大学历史教授 默尔·戈德曼
知识分子和政府之间的历史关系
党和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前的冲突
党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的确立,1949-1955年
“百花运动”
“反右运动”
第六章 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东京外国研究大学教授 中鸸岭雄
第二篇 寻求中国道路,1958-1965年
后记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
参考文献介绍
政治挂帅:略论1949年后的中国研究
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 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最初不冷不热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由于1951-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以来他们的思想意识已被重新塑造。尽管担心放松之后压力又会随之而来,但他们最后仍对官方再三的推动和对1957年整个5月中那些大胆发言的人没有受到大量涌现的反批评的惩罚这一事实作出了反应。从一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批评基本上没有危及党的统治。大部分批评涉及与其作用和职能直接有关的问题和冲突。此外,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提出的批评与1956年以来官方媒介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责难相似。甚至一些体制改革的建议,诸如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转变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上院的想法,也反映了党内最高领导人已经提出的想法。
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攻击深深地令人不安。这与其说是由于某些意见(偏差可能是因某种原因而从制度内部产生的说法,甚至少数要求党消亡的过激情绪)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由于知识分子与党的权威的日常对抗的抱怨情绪的升级和他们反映的不满情绪的深度。从甚至上街陈诉其不平的学生行动中可以看出,情感的强度是很明显的。通过集中攻击党的干部在其工作单位日常事务中的缺点,知识分子实际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是否有能力领导中国的问题。可是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对制度的否定。甚至几名最直率的学生批评者仍支持公有制,欢呼毛泽东是“拯救中国的革命领袖”,并且向中共表示了即使是又恨又爱,却是忠诚的态度:“我们需要党的领导,但坚决反对党单独作出决定。”“鸣放”的结果说明了对制度的主要纲要和中共建设新中国的纲领的继续支持,但也表明有技能的集团对各种党的统治的具体形式的严重不满。到5月中,党的领导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沮丧。在发展中已被委以重任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受到培养的学生的不满程度使人深感苦恼。此外,党的干部的士气受到严重的打击,因为他们被要求忍受批评的冲击。
“百花运动”的试验为什么失败?说到底,失败是由于对中国新形势的某些根本性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假定知识分子本质上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与制度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于是他断定,他们甚至对像党的整风那样敏感的事情,也能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样就没有考虑到以下的事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以来,一直受到沉重的压力;他们所设想的自己的利益常常受到严重的侵害;他们与党的干部的关系特征是互不信任。当毛泽东把知识分子推到整风的前列时,他实际上要求他们执行一项不可能做到的任务:大胆地批评他们常常害怕和厌恶的党的当权派,可是在批评时又要本着“和风细雨”的精神。
党的干部也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上。实际上,他们正被要求重新确定党的领导权力,要用过去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的方式,去考虑非党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才能。此外,他们本人也受到这些出身有问题和思想落后的人的批评,这种情况似乎是最不公平的。由于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任何加剧这些紧张关系的尝试,不管是多么不自觉,必定会无法控制(进一步的讨论见第五章)。
……
前言/序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1966-2012年)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作者姓名,例如: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等] 译者: [请在此处填写译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出版时间] --- 内容提要:历史的深水区与巨变时代的中国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1966-2012年)》是继“革命的中国兴起(1949-1965)”之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进行深度剖析的权威巨著。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动荡、也最具决定性的四十年,即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到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后的新世纪初期。它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编年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更迭、社会结构重塑、意识形态冲突与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复杂史诗。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汉学家和中国研究专家的集体智慧,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支撑,勾勒出中国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关键选择,并最终走向今天的世界舞台的过程。 第一部分:狂飙突进——文化大革命的年代(1966-1976)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前所未有的政治运动的根源、发展脉络及其深远影响。研究者们超越了早期的党史叙事,力求从社会结构、精英斗争、群众动员等多个维度,揭示这场运动的内在逻辑。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极端化: 详细考察了林彪事件前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化与政治化过程,以及“继续革命”理论如何在党内迅速演变为排斥异己的工具。本书细致梳理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权力运作,以及地方各级组织如何被“造反派”颠覆和重组的复杂局面。 二、社会动员与权力真空: 本书超越了对红卫兵运动的简单描绘,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在运动中的角色分化与利益诉求。研究者分析了“大串联”对国家治理体系造成的冲击,以及“老干部”群体遭受冲击后的政治生态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深入考察,揭示了这一代“失落的一代”的命运轨迹及其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影响。 三、军事干预与政治僵局: 在中央权力斗争白热化之际,军队的介入成为决定性的力量。本书客观分析了“三支两军”的实施,以及林彪折戟沉沙后,中央政治格局如何围绕周恩来与“四人帮”展开的微妙平衡,直至毛泽东晚年的权力交接困境。 第二部分:曲折的复苏与拨乱反正(1977-197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和经济凋敝。本部分着重描写了权力中枢的再整合,以及对前十年错误的反思过程。 一、历史的清算与经验总结: 重点分析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如何为后来的政策转向奠定基础。对“两个凡是”的局限性进行剖析,并详细记录了邓小平的复出,以及他如何逐步重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威。 二、恢复与重建的努力: 对恢复高等教育(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知识分子政策的初期努力进行了详尽描述,描绘出社会活力在压抑之后亟待释放的图景。 第三部分:历史性的转向——改革开放的启动与初期(1979-1989)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转变。研究者们不仅关注了顶层设计,更深入到基层实践的创新。 一、经济体制的试验田: 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对价格闯关、企业自主权扩大等一系列初期经济改革的争议、试点与调整进行了细致的阶段性梳理,展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与勇气。 二、外交与国际环境的重塑: 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对改革开放所需外部环境的争取。对“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等重大外交事件进行了审视。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停滞: 本部分并未回避改革进程中的张力。深入探讨了对党内领导制度的改革尝试、法制建设的初步努力,以及在经济开放加速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不同声音。对1980年代知识界关于“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论进行了客观呈现。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1990-2012) 在经历1989年的震荡之后,中国选择了更坚决地推进经济改革,并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一、南巡讲话与市场经济的定型: 重点分析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它如何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框架下,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以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长期影响: 对中国申请加入GATT/WTO的漫长谈判过程及其最终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评估了入世对中国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三、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新挑战: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矛盾也日益复杂化。本书探讨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沿海与内陆的差距)、腐败问题的蔓延、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需求。研究者关注了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冲击,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形成。 四、意识形态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面对全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国家如何巩固其执政合法性成为重要课题。本书考察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系统性防范和引导工作。 结语:迈向21世纪的巨人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21世纪初期的中国——一个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应用(如信息技术革命的初步影响)和全球政治话语权方面都日益重要的国家。它总结了从1966年到2012年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奇迹”,同时也冷静地指出了这一发展模式所累积的结构性风险和亟待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参照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复杂性的尊重,它拒绝单一的成功或失败论断,致力于呈现一个在剧烈变革中挣扎、探索、最终重塑自我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