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教学论》注重专业引领,唤醒学习者的理论意识,提高学术水平。突出实践性,关注课堂教学实践,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主体性,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便于学习者学习。重视可持续性,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发展,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内容简介
《教学论》是编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学论》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教学论》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教学论》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含义的分析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论的任务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二、教学论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三、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四、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二、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三、教学论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当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教学主体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教师学生观的更新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二、不良师生关系(师生冲突)的表现及解决策略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构建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动力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内涵
二、教学过程动力矛盾说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二、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之慎思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爿
第五章 教学规律与原则
第一节 教学规律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
二、教学规律的来源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及课程类型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类型
第二节 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第三节 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开发
第五节 课程资源
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二、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
三、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四节 教案与学案的研制
一、教案的研制
二、学案的研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第二节 当代国外教学模式简介
一、范例教学模式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四、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五、暗示教学模式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教学模式简介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三、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五、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第四节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一、教学模式的演变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选用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及含义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学习方式的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教学环境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环境的功能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一、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依据
二、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理念
四、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策略
五、我国中学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宏观思考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主体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第二节 课堂规则
一、课堂规则概述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
三、课堂规则形成的方法
第三节 课堂环境管理
一、课堂物质环境管理
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管理
第四节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 教学评价的含义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四、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课堂教学评价
三、备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和学业成就的评价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步骤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教学艺术与风格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
四、教学艺术形成对教师的意义
第二节 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课艺术
二、组织艺术
三、语言艺术
四、提问艺术
五、板书艺术
六、结课艺术
七、非语言艺术
第三节 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的含义
二、教学风格的特征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与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及具体作用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按着程序来进行的,在这个程序中,个体经验、感受、判断的介入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客观上,个体的经验、感受、判断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介入,没有个体经验、感受、判断介入的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但介入的程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个体经验、感受、判断充分介入的知识才是个体的知识,印象深刻的知识,否则永远是人类的知识,别人的知识。以前的课程实施在取向上多数是忠实的,师生互动取向的课程实施不会太多,而师生创生性取向的课程实施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样,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工具”,一个把由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选择、编制、设计的人类经验按着一定程序传递给学生的“工具”。而作为课程具体作用者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的基本上是个“容器”。教学过程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输过程,在忽视个体经验、感受、判断的同时,也影响了科学知识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作用也由创造知识、发展文明变成复制知识、传承文明。
可见,课程资源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成为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的突破口。根据课程改革实施的计划,2004.年和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推广新课程。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根据我们的理解,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及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基本完成,接下来就看新课程的具体实施了,说的再详细一点,就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了。可事实并不理想,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在教学实践层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课本换了,新课程改革理论也学完了,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多大实质上的变化,基本上依然如故。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要么用老版教材,要么不知道怎么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模式化;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途径就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用大量、适切、师生都熟悉的课程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与教学方式的改变过程同步。否则,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与以前相比在同一年段少了许多,而应该发展的能力又没有得到提高,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持续行为。现在只要是办学条件好点的学校,几乎都有研究课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从理论层面上看,一个总的原则是服务性。这个服务性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必须为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师生有个性,学校有特色。每个师生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这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个性化发展的起点,亦是师生个体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时必须首先正视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再选择开发与利用其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一切课程资源,最终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前言/序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理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重建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论体系呼声不断高涨,传统教学论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个方面,如火如荼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为教学理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性。舍弃大而全的教学观念,把立足点放在中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②实践性。从“教材”转向“学材”是教材编写的取向,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了这种理念。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编写体例上,打破全篇叙述式的死板模式,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学习指导等栏目,便于学习者自学;第二,在内容上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思路。③主体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转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具体内容中增加了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借鉴。在每章的后面增加了实践课堂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④可持续性。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加了推荐阅读、拓展阅读栏目,便于学习者拓展知识领域,开扩视野。
本书是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面向师范院校本科生或在职教师。
本书是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分工如下:李朝辉、刘妍(前言、第一章),李虹(第二章),刘树仁、田宏伟(第三章),马军(第四章),纪国和、王传明(第五章),于成业(第六章),宋丽霞(第七章),宋立华(第八章),李朝辉、张丽娟(第九章),王丽娟(第十章),龚冬梅(第十一章),王志彦(第十二章),李卓(第十三章)。李朝辉任主编,王志彦、谢翌任副主编,李朝辉、王志彦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与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吉林师范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以及相关人员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相关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教学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不错哦,没有推荐错!
评分
☆☆☆☆☆
3、宣读盟辞。《谷梁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评分
☆☆☆☆☆
一般般
评分
☆☆☆☆☆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 第五节b 本章小结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本章小结 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在编g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相关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课l程的具体实施者及具体作用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按着程序来进行的,在这个程序中,个体经验、感受、判断的介入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r在客观上,个体的经验、感受、判断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介入,没有个体经验、感受、判断介入的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w但介入的程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个体经验、感受、判断充分介入的知识才是个体z的知识,印象深刻的知识,否则永远是人类的知识,别人的知识。以前的课程实C施在取向上多数是忠实的,师生互动取向的课程实施不会太多,而师生创生性取G向的课程实施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样,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在具体J的课堂教J学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工具”,M一个把由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选择、编制、设计的人类经验按着一定程O序传递给O学生的“工具”。而作为课程具体作用者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R,扮演的R基本上是个“容器”。教学过程仅仅是一T个知识的传输过程,在忽视个体U经验、感受、判断的同时,也影响了科W学知识W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作用也由创造知识、发展文明变成复制知识Z、传承文明。
评分
☆☆☆☆☆
教材教材教材教材教材教材
评分
☆☆☆☆☆
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一本好书
评分
☆☆☆☆☆
《教学论》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评分
☆☆☆☆☆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录之也。”
评分
☆☆☆☆☆
名家名作,好书需要精读,价格很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