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

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醒民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知识论
  • 方法论
  • 科学思维
  • 认知科学
  • 科学普及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科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1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9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作者在研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缜密思考和透辟分析,全方位地开掘和展示了科学的立体的、丰富的、生动的图像,祛除残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维的、单薄的、枯燥的科学形象,进而企望达到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价值的初衷。

内容简介

  《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力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与现实中的科学实践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力求做到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学术共思想圆融一色。《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适合科学技术人员,哲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自然辩证法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书。对于各个部门和领域的读者而言,《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均不失为探究学术的平台,砥砺思想的较场,启迪智慧的甘泉,陶冶性灵的憩园。
  科学是由其三大内涵——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形成的三维世界。科学论就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作者在研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缜密思考和透辟分析,全方位地开掘和展示了科学的立体的、丰富的,生动的图像,祛除残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维的、单薄的、枯燥的科学形象,进而企望达到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价值的初衷。

作者简介

  李醒民,男,1945年10月生于西安市户县。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毕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被破格评聘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

目录

自序
导言科学是什么?
§0.1 scienCe(科学)一词的源流
§0.2 科学的定义
§0.3 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自然
§0.4 科学的重要副产品——技术
§0.5 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科学

第一编 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
第1章 科学知识:它的分类和统
§1.1 科学知识概览
§1.2 科学的分类
§1.3 科学的统
§1.4 人类文化大统

第2章 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
§2.1 一般性的考察
§2.2 科学公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2.3 导出命题或科学定律
§2.4 科学事实和实验检验
§2.5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预设

第3章 科学理论的禀性
§3.1 科学理论禀性之概观
§3.2 经验性是科学理论的根基
§3.3 合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本相
§3.4 臻美性是科学理论的精微

第4章 科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4.1 关于客观性的含义
§4.2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4.3 科学客观性的特点和功能
§4.4 科学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4.5 必要的张力: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
§4.6 科学实在和科学真理

第二编 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
第5章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机
§5.1 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是一个过程
§5.2 科学的目的或目标
§5.3 科学探索的动机或动力

第6章 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6.1 科学研究活动的类别及其历史变迁
§6.2 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定义及异同
§6.3 为基础科学的存在辩护
§6.4 捍卫纯粹科学的理想

第7章 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7.1 科学方法概说
§7.2 科学经验方法
§7.3 科学理性方法
§7.4 科学方法的特点
§7.5 科学思维方式

第8章 科学创造和理论评价
§8.1 科学创造:发现抑或发明?
§8.2 审美方法与科学发明
§8.3 科学理论的评价
§8.4 关于科学认知

第三编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第9章 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9.1 科学家及其角色特点
§9.2 科学家的品德和秉性
§9.3 科学家的心智、品味和风格
§9.4 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
§9.5 科学自主、学术自由与计划科学

第10章 科学精神气质或规范结构
§10.1 科学规范和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
§10.2 对默顿规范的探讨和评价
§10.3 科学中的精英主义
§10.4 科学与民主、自由和国际主义

第11章 科学进步和科学革命
§11.1 近代科学的起源
§11.2 科学进步及其动力
§11.3 科学进步的模式或图像
§11.4 科学革命的实质和语言根源

第12章 划界问题和科学的伴生物
§12.1 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
§12.2 形形色色的科学伴生物
§12.3 伪科学或假科学面面观
跋新科学思维:从知识科学观转向智慧科学观
主要参考文献总目
后记

精彩书摘

  这样的理论是假设性的说明。当物理学理论被视为说明时,那么在揭开每一个可感觉的外观以便把握物理实在之前,它的鹄的是达不到的。因为对于两个问题——存在与可感觉的外观是截然不同的物质实在吗?这种实在的本性是什么?——的回答并非源于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只能获得可感觉的外观,不能发现外观彼岸的事物。这些问题的解答超越物理学使用的方法;它是形而上学的目标。“因此,如果物理学理论的目的是说明实验定律,那么理论物理学就不是自主的科学;它从属于形而上学。”于是,当我们打算分析说明可感觉的外观的物理学家所创造的理论时,辨认这一理论是由两个实际上迥然不同的部分形成的:一部分仅仅是打算分类定律的描述部分;另一部分是打算把握潜藏在现象之下的实在的说明部分。现在,认为说明部分是描述部分存在的理由远非为真,描述部分才是说明部分由以成长的种子和滋养它发展的根;实际上,两部分之间的链环几乎总是脆弱的和人为的。描述部分借助恰当的和自主的理论物理学方法独立地发展;说明部分达到充分形成的有机体,并像寄生虫一样附着在描述部分上。在理论中有效的一切东西——理论据此似乎是自然分类并把预期实验的能力授予它自己——可以在描述部分找到;这一切是物理学家忘记追求说明时发现的。另一方面,在理论中为假且与事实矛盾的无论什么东西,尤其可以在说明部分找到;物理学家之所以把错误引入理论中,是由他想要把握实在导致的。因此,当实验物理学的进步与一个理论对立并且迫使它做出修正或改造时,纯粹描述的部分几乎整体进入新理论,从而使新理论继承了旧理论全部有价值的所有物,而说明部分却坍塌了,以便为另一种说明让路。在物理学理论中,持久的和多产的东西是通过逻辑工作从几个原理演绎出为数众多的定律,并成功地把这些定律自然地加以分类;短命的和不结果实的东西是着手说明这些原理的劳动,为的是把这些原理附属于与潜藏在可感觉的外观之下的实在有关的假定。

前言/序言

  博雅塔下竞博雅,
  未名湖畔甘未名。
  人生意义归何处,
  尽在倾心笑谈中。
  ——李醒民:《一塔湖图》
  今天是五一节。窗外,旅游人潮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涌动,甚至满世界跑跑颠颠。窗内,我正襟危坐在电脑旁,静心撰写这篇“自序”。记得北京电视台7频道有一个节目,叫什么《7日》吧。其广告词曰:“生活就是一个7日,接着又一个7日”。作为一位学人,伴随7日的周而复始,我的生活节奏就是一本书接着又一本书——或读书,或译书,或写书。不是我不喜欢旅游,而是我讨厌凑热闹。时间在我手头,可以由我自由支配的,何必一窝蜂地随大溜呢。不用说,这是善于谢绝和敢于拒绝的收获,当然是以失去相当多的浮名和实利为代价的。但是,我心甘情愿,毕竟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才是最宝贵的。
  前不久,我按预定计划,准时向高等教育出版社交付了《科学的文化意蕴》书稿。责任编辑看后十分满意,在晤面时祝愿我接着顺利完成第二部书稿《科学论:科学的三维形象》——我在前一本书的“自序”中曾经和盘托出我的初步打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的、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星际拓荒者:人类文明的疆界探索与未来图景》 内容简介 《星际拓荒者:人类文明的疆界探索与未来图景》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级著作,它深入剖析了人类迈向深空的历史必然性、技术挑战、社会重塑以及哲学困境。本书以纪实与前瞻并重的笔触,勾勒出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人类文明如何将目光投向群星,从理论构想到初步实践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太空旅行技术奇观的描绘,而是将视角置于宏大的文明演进尺度上,探讨了星际拓荒运动对人类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乃至物种定义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未来图景。 --- 第一部分:呼唤与萌芽——从地球到近地轨道的遗产 本部分聚焦于21世纪中叶,人类在能源危机和气候剧变双重压力下,如何重新激活并彻底革新了航天工业。详细考察了“第二次太空竞赛”的起源,这场竞赛的驱动力不再是意识形态对抗,而是生存的迫切需求。 核心内容包括: 轨道基础设施的革命: 详述了地球同步轨道(GEO)和低地球轨道(LEO)上新兴的太空制造业、能源采集站(如太阳能卫星阵列)的构建过程。重点剖析了“太空电梯”项目的技术突破与全球政治博弈,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如何成为深空任务的跳板。 近地资源化: 探讨了月球基地“阿尔忒弥斯-3”从科研前哨转变为永久采矿殖民地的关键转折点。深入分析了氦-3、稀土元素和水冰开采的技术路线图,以及由此引发的第一个“地外经济体系”的雏形。 生物适应性研究的突破: 记录了人类如何在基因编辑和仿生学技术的辅助下,开始研究如何优化人体机能以应对长期失重和辐射环境。这部分内容对未来星际移民的生理基础进行了严谨的科学铺垫。 --- 第二部分:跨越光年的壁垒——深空探测与动力学难题 进入第二部分,叙事转向了人类如何克服星际航行中最核心的物理障碍。作者凭借对前沿物理学的深刻理解,详细阐述了数种理论上可行的超光速或近光速推进技术的研发历程,以及它们各自的伦理和资源成本。 重点论述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曲率驱动的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介绍了“阿尔库比耶雷-卡西米尔效应”的修正理论,以及各国为实现时空扭曲引擎所进行的秘密实验。本书坦诚地揭示了在实现真正的曲率驱动前,人类所依赖的“慢速星际航行”的艰辛与漫长。 反物质推进的工程化困境: 细致描述了在极端安全约束下,如何大规模生产、储存和使用反物质燃料。其中穿插了数次险些引发灾难的“湮灭事件”调查报告,展现了早期星际任务的高风险特性。 人工重力与休眠技术的平衡: 探讨了远距离航行中对船员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维护。详细比较了旋转舱室产生的模拟重力与高效冷冻休眠技术(“冬眠舱”)的优劣,以及围绕“冬眠时间是否计入寿命”展开的法律和医学辩论。 --- 第三部分:新世界的建立——殖民、自治与异化 本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首批载人星际任务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并在宜居系外行星“希望之地”(Terra Nova)建立永久殖民地的过程。这一部分是关于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深度考察。 主要议题包括: 殖民地治理模式的演变: 分析了“起源舰”上,初始的专制技术官僚系统如何逐步演化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地方自治政府。重点比较了“指令驱动型”殖民地与“迭代适应型”殖民地的发展轨迹与社会稳定性。 “地球病”与文化断裂: 探讨了第一代定居者面对“家园”的遥远与失落感,以及他们如何主动或被动地与地球文化进行切割。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新语言”片段和“地外艺术”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人类文明在新的物理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异化”现象。 与未知环境的冲突与共生: 尽管本书主题聚焦于人类自身,但它也客观记录了在“希望之地”上,人类面对本土微生物群落、极端气候模式所采取的适应措施。描述了“生态盾构工程”的失败与成功,以及人类对行星改造(Terraforming)的谨慎态度。 --- 第四部分:未来图景——人类定义的扩展与哲学反思 在结尾部分,作者将视野提升至形而上学的层面,思考星际拓荒对“人类”这一概念本身的重塑。 跨代际任务的伦理重负: 深入剖析了那些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的“世代飞船”上的社会结构。这些船员的生活意义何在?本书引用了多位船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访谈,探讨了“继承者身份”的构建。 数字永生与实体迁移的抉择: 讨论了在资源有限的星际任务中,是否应该将意识上传至更具耐受性的数字载体。这是对肉体凡胎的告别,还是物种延续的必然路径?书中对“上传派”与“实体派”的辩论进行了公正的呈现。 文明的终极形态: 展望了如果人类成功在多个星系扎根,一个去中心化、多元演化的“银河人类联盟”的可能面貌。作者最后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语:星际拓荒的最终目的,或许不是找到另一个地球,而是找到无数个“新的我们”。 --- 总结 《星际拓荒者》是一部兼具硬核科学细节与人文关怀的巨著,它要求读者不仅具备对天体物理、材料科学的基本认知,更要准备好面对人类文明在面对无限空间时所产生的深刻自我质疑。它描绘的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挑战、牺牲与不朽探索精神的、真实可信的未来图景。本书是所有关注人类命运、对未知世界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宇宙充满好奇的人来说,科学是最直接的探索工具。最近偶然看到了《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这套书,书名中的“三维世界”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描绘我们所处的宇宙,或许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悉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还可能涉及到时间、空间维度之外的某种更深层次的“维度”。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将一些前沿的物理学理论,比如弦理论或者多重宇宙假说,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极其抽象的概念,如黑洞的奇点、暗物质的分布,甚至是宇宙的起源和未来,转化为一个读者能够“感触”到的“三维”画面。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让我“看见”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科学世界,那么它将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入地思考宇宙的奥秘,并对科学探索产生更持久的热情。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最难的是如何将那些抽象、深奥的理论,以一种易于理解且令人着迷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这个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因为“三维世界”听起来就比传统的平面叙述更加立体和生动。我猜想,作者可能运用了一种全新的讲解方法,比如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类比,甚至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来构建这个“三维”的科学图景。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化学的分子结构,生物的遗传机制,这些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有机地编织在一起的。我期待的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解框架。也许,书中的“三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鼓励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科学问题,就像在三维空间中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都不尽相同,但都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它。

评分

我最近对科学哲学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和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这个书名,虽然侧重于“科学”本身,但“三维世界”的表述,让我联想到了科学知识体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我猜测,作者可能并非仅仅讲解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科学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所谓“三维”,是否也可能指代了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理论、实验和应用?或者,是指代科学知识在不同尺度上的表现,例如微观粒子、宏观天体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生命现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当探讨一个伟大的科学理论时,我希望看到的是它如何从最初的猜想,经历严谨的实验验证,最终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知识体系,并最终作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这种对科学“生长”过程的解读,如果能在书中得到体现,那么这本书将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评分

终于等来了这套《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套装上下卷)》,之前就对“三维世界”这个概念充满好奇,究竟是如何将抽象的科学理论以三维的形式呈现,着实让人期待。拿到书后,沉甸甸的质感扑面而来,印刷精美,纸张触感也很棒,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感觉作者在内容的打磨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精髓融为一体,构建出这个“三维世界”的。是图形化的呈现,还是模型化的讲解?又或者是通过某种全新的叙事方式?我猜测,作者可能试图打破传统教科书的线性叙述模式,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来展现科学知识的 interconnectedness,让读者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原理的运作机制。想象一下,当枯燥的公式变得生动立体,当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学习的过程一定充满了惊喜和乐趣。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解答这些疑问的线索,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拓宽我的科学视野,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着实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三维世界”这个词语,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越传统认知维度的视角。我猜想,作者可能在书中探讨的是,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如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或者生物体内的DNA螺旋结构,通过一种更具空间感和互动性的方式来传达。是不是意味着书中会包含大量的图解、模型,甚至是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的辅助内容?虽然我拿到的是纸质书,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能够引导我的思维进入一个“三维”的理解空间,这一点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事实,而是能激发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理解科学背后的逻辑和联系。例如,当讨论到宇宙的膨胀时,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一种不同于二维平面地图的宇宙模型,能够让我感受到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这种对“三维”的解读,如果能真正做到,那么这本书将是一次革命性的科学普及尝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