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

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宝兴,毕建杰,孙印石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细胞
  • 植物组织
  • 细胞生物学
  • 组织学
  • 研究方法
  • 生物技术
  • 显微技术
  • 植物生理学
  • 实验技术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02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05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是生物类、大农学类的大学生、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技术。《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根据编者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以及实验技能整理而成。《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主要介绍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中广泛应用和实用的内容和方法,包括植物制片技术(如石蜡切片、半薄切片、木材切片、徒手切片、印痕技术、离析技术、涂压技术等)、植物组织与细胞化学、各种显微技术(如正置显微技术、倒置显微技术、荧光显微技术、体视显微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等)、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全书图文并茂,既系统地介绍了当今植物细胞与组织的研究方法,又突出了实验技术要点。

目录

第一篇 植物细胞与组织制片原理
1 植物制片的目的和方法
1.1 植物制片简介
1.1.1 植物制片目的
1.1.2 植物制片方法
1.2 植物制片常用仪器、用具、药品
1.3 植物制片一般流程
1.3.1 一般制片
1.3.2 石蜡/半薄切片
1.4 植物制片相关常用技术
1.4.1 清洁技术
1.4.2 封边与封片(藏)技术
1.4.3 切片刀的磨刀技术
2 植物制片的原理
2.1 选材
2.1.1 材料的选择
2.1.2 材料的切取
2.2 杀死、固定与保存
2.2.1 杀死、固定与保存
2.2.2 固定的基本原理
2.2.3 常用的固定剂
2.2.4 固定操作注意事项
2.3 洗涤
2.3.1 洗涤的作用
2.3.2 洗涤的方法
2.4 脱水剂与脱水
2.4.1 脱水
2.4.2 常用的脱水剂
2.5 透明剂与透明
2.5.1 透明的作用
2.5.2 常用的透明剂
2.6 制片
2.7 染色剂与染色
2.7.1 染色的发现与染色原理
2.7.2 染色剂的概念与性质
2.7.3 染色剂的种类
2.8 封固与封固剂
2.8.1 水溶性封固剂
2.8.2 糖浆封固剂
2.8.3 树脂性封固剂
2.8.4 其它封固剂
3 常用染色剂及染色方法
3.1 常用染色剂
3.1.1 苏木精(Haematoxylin)
3.1.2 洋红(Carmine)
3.1.3 番红O(Safranin Y或afranin A)
3.1.4 亮绿(Light Green)
3.1.5 固绿(Fast green)
3.1.6 孔雀绿(Malachite Green)
3.1.7 甲基绿(Methyl Green)
3.1.8 碘绿(Iodine Green)
3.1.9 结晶紫(Crystal Violet)
3.1.10 橘红G(Orange G)
3.1.11 曙红(Eosin)
3.1.12 真曙红(Erythrosin)
3.1.13 中性红(Neutral red)
3.1.14 酸性品红(复红)(Acid fuchsin)
3.1.15 碱性品红(复红)(Basic Fuchsin)
3.1.16 刚果红(Congo Red)
3.1.17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3.1.18 甲基蓝(Methyl blue)
3.1.19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trihydrate)
3.1.20 苏丹Ⅲ(Sudan Ⅲ)
3.1.21 苏丹Ⅳ(Sudan Ⅳ)
3.1.22 苯胺蓝(Cotton Blue)
3.1.23 地衣红(Orcein)
3.1.24 天青石兰(Celestine Blue)
3.1.25 苦味酸(Picric Acid)
3.1.26 俾斯麦棕(Basic Brown)
3.1.27 玫瑰红(Rhodamine)
3.1.28 詹纳斯绿(Janus Green)
3.1.29 红四氮唑(2,3,5�睺riphenyltetra�瞶olium chloride)
3.1.30 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 dihydrate)
3.2 染色方法
3.2.1 染色方法的种类
3.2.2 常用的染色方法与步骤
3.3 染色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3.3.1 染色液浓度
3.3.2 染色温度与时间
3.3.3 固定液对于染色的影响
3.3.4 染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篇 植物细胞与组织制片方法
4 石蜡切片法
4.1 取材、固定、保存、洗涤
4.1.1 取材
4.1.2 固定
4.1.3 冲洗
4.2 脱水、透明
4.2.1 脱水
4.2.2 透明
4.3 浸蜡
4.4 包埋
4.4.1 包埋方法
4.4.2 包埋石蜡选择
4.5 修块、切片
4.5.1 修块、粘固
4.5.2 组织切片机的结构及操作步骤
4.5.3 切片注意事项
4.6 粘片、展片、烤片(烘片)
4.7 脱蜡、复水、染色、脱水、透明
4.8 封片
5 半薄切片技术
5.1 水溶性树脂包埋
5.1.1 GMA包埋法
5.1.2 Quetol 523包埋
5.1.3 JB-4包埋
5.1.4 Lowicryl K4M包埋法
5.2 环氧树脂包埋法
5.2.1 环氧树脂包埋的机制和配方
5.2.2 材料洗涤、脱水
5.2.3 渗透与聚合
5.3 修块和切片
5.3.1 修块
5.3.2 切片刀
5.3.3 切片注意事项
5.4 染色
6 非切片制片
6.1 暂时封藏
6.1.1 简易观察制片
6.1.2 孢子及花粉粒萌发观察制片
6.2 整体制片
6.2.1 甘油法
6.2.2 甘油冻胶法
6.2.3 甘油�捕�甲苯法
6.2.4 糖浆法
6.2.5 水封藏法
6.2.6 松节油法
6.3 涂压制片
6.3.1 涂压法的基本步骤
6.3.2 植物花粉母细胞的涂片法
6.3.3 植物根尖、茎端的压片法
6.4 离析制片
6.4.1 硝酸�猜然�钾离析法(Schaltze法)
6.4.2 铬酸�蚕跛崂胛龇ǎ═effrey法)
6.4.3 乙酸�补�氧化氢离析法
6.4.4 煮沸法
6.4.5 盐酸�膊菟崂胛龇�
6.4.6 氨水离析法
6.4.7 氢氧化钠离析法
6.4.8 乙醇�惭嗡崂胛龇�
6.4.9 次氯酸钠法
6.5 透明制片
6.5.1 乳酸�脖椒油该鞣�
6.5.2 氢氧化钠透明法
6.5.3 冬青油透明法
6.5.4 甘油透明法
7 植物细胞与组织显微测定
7.1 碳水化合物显微测定
7.1.1 高碘酸�蚕7蚍从Α�—显示多糖(淀粉粒及细胞壁纤维素等)
7.1.2 碘�驳饣�钾反应——显示淀粉粒
7.1.3 氯化铁羟胺反应——显示果胶
7.1.4 氯碘化锌反应——显示纤维素
7.1.5 氯代亚硫酸盐法——显示木质素
7.1.6 苯胺蓝荧光法——显示胼胝质
7.1.7 亚硫酸铁反应——显示单宁
7.1.8 银还原法——显示维生素C
7.2 脂类显微测定
7.2.1 苏丹染料染色法——显示全部脂类
7.2.2 Nile蓝法——显示中性脂肪及酸性类脂
7.2.3 锇酸染色法——显示中性不饱和脂类
7.2.4 酸性氧化苏木精法——显示磷脂
7.2.5 过甲酸�蚕7蚍ā�—显示不饱和键脂类
7.2.6 丙二醇苏丹法——显示类脂
7.3 蛋白质的显微测定
7.3.1 汞�蹭宸永斗ā�—显示总蛋白质
7.3.2 茚三酮(或四氧嘧啶)�蚕7蚍从Α�—显示总蛋白质
7.3.3 氯胺�睺�蚕7蚴约练从Α�—显示总蛋白
7.3.4 固绿染色法——显示总蛋白质或碱性蛋白
7.3.5 偶联四唑反应——显示含色氨酸、组氨酸和酪氨酸的蛋白质
7.3.6 重氮化偶联反应——显示含酪氨酸蛋白质
7.3.7 Sakagushi反应——显示含精氨酸蛋白质
7.3.8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显示含色氨酸蛋白质
7.3.9 铁氰化铁法——显示蛋白质—SH基
7.3.10 汞橙(RSR)法——显示蛋白质—SH基
7.3.11 巯基乙酸�蔡�氰化铁法——显示蛋白质—SS基
7.3.12 过甲酸�蚕7蚴约练从Α�—显示—SS基蛋白质
7.3.13 过甲酸�睞lcian蓝法
7.4 核酸的显微测定
7.4.1 孚尔根反应——显示DNA
7.4.2 甲基绿�才陕迥�(焦宁)染色法——显示DNA与RNA
7.4.3 苏木精色法
7.4.4 铁矾�菜漳揪�染色
7.5 酶的显微测定
7.5.1 联苯胺反应——显示过氧化物酶
7.5.2 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法——显示脱氧酶
7.5.3 四氮唑盐反应——显示琥珀酸脱氢酶
7.5.4 Nadi反应——显示细胞色素氯化酶
7.5.5 铅沉淀法——显示酸性磷酸酶
7.5.6 钙�差艹恋矸ā�—显示碱性磷酸酶
7.5.7 铅沉淀法
7.5.8 钙皂沉淀法——显示酯酶
7.5.9 靛蓝法——显示酯酶
7.5.10 邻苯二酚法——显示多酚氧化酶
7.6 细胞壁成分显微测定
7.6.1 纤维素测定
7.6.2 木质素测定
7.6.3 角质、栓质测定
7.6.4 果胶质测定
7.7 活体染色
7.7.1 线粒体活体染色
7.7.2 液泡活体染色
8 其它切片技术
8.1 徒手切片
8.1.1 徒手切片法的应用及优缺点
8.1.2 徒手切片操作过程
8.1.3 过程小结
8.2 滑走切片
8.2.1 滑走切片方法和步骤
8.2.2 材料的软化处理方法
8.3 蒸汽切片
8.4 冰冻切片
8.4.1 冰冻的原理
8.4.2 利用专用冰冻切片机和干冰进行切片
8.4.3 切片过程
8.4.4 半导体式冷冻切片机
8.4.5 恒冷箱式冷冻切片机
8.5 木材切片
8.5.1 直接切片
8.5.2 包埋切片
第三篇 显微镜与显微技术
9 显微镜简介
9.1 显微镜分类
9.2 显微镜基本原理
9.2.1 透镜成像的基本知识
9.2.2 显微镜光学系统成像
9.3 显微镜光学技术参数
9.3.1 透镜分辨率
9.3.2 分辨极限与放大率
9.3.3 景深
9.3.4 焦距和角孔径
9.3.5 色差
9.3.6 齐焦距
9.3.7 同轴度
9.3.8 覆盖差
9.3.9 工作距离
9.3.10 镜像亮度
10 常用显微镜
10.1 正置显微镜
10.1.1 机械部分
10.1.2 光学部分
10.1.3 照明系统
10.1.4 显微镜维护与保养
10.2 倒置显微镜
10.2.1 倒置显微镜简介
10.2.2 Olympus�瞂I 71倒置显微镜
10.2.3 透射光明场观察步骤
10.2.4 相衬观察(使用IX2�睮LL100照明柱)
10.2.5 微分干涉衬(DIC)观察(使用IX2-ILL100照明柱)
10.2.6 简易偏光观察(使用IX2-ILL100照明柱)
10.3 体视显微镜的原理、结构与使用
10.3.1 体视镜光路
10.3.2 普通变焦体视镜
10.3.3 Olympus SZX16型解剖镜
10.4 荧光显微镜
10.4.1 荧光原理
10.4.2 荧光显微镜原理
10.4.3 荧光显微镜结构
10.4.4 荧光显微镜使用
11 显微图像捕获及处理
11.1 显微图像捕获
11.1.1 显微图像捕获
11.1.2 Olympus DP71图像捕获系统
11.2 图像处理
11.2.1 图像数字化
11.2.2 位图的有关术语
11.3 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
11.3.1 Image-Pro Plus窗口
11.3.2 Image-Pro Plus操作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人类对于植物的研究发展至今,己从对于植物整体、根、茎、叶、花、果实等宏观形态、器官的观察、研究,经过植物的组织、细胞水平的研究,发展至现代分子水平的研究。对于组织、细胞及更深入的结构层次,绝大部分自然状态的植物材料并不能够直接用于研究操作、进一步的微观研究。要对植物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器官解剖观察、花芽分化、授粉受精、贮藏营养规则、染色体观察等),就必须将原先体积大、透明性差的植物材料进行特殊的处理,使其体积变小、厚度变薄、透光性增强而能够有可能用于显微观察。在进行显微观察时,如何区分生活或死亡的组织与细胞的不同显微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各类细胞器、染色体)、同一显微结构的不同组成成分(纤维素、果胶、蛋白质、糖类等)以及如何对某一具体的结构、成分进行特定观察,则需要对样品材料进行不同的染色处理,使各结构、成分吸附特定染料或发生化学反应而呈现不同颜色,进行区分。
植物制片就是要将较大的、不透明的、难于进行显微观察的植物材料进行各种特定处理,使其成为可以在显微境下观察的、小而薄、完整透明、可明显区分不同结构和成分而又保持原先结构、状态的实验材料。
……

前言/序言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生物学课程。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植物细胞与组织的研究不仅是经典植物学研究的必备技术,而且已成为现代遗传学、现代园艺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与微生物分子互作等研究的重要技术。为了探索积累经验,近年来在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和研究生处的支持下,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做了相应的调整、补充和改革,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关键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少师生都向研究生处反映,希望编写一本既全面而又实用的研究工具书。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们聘请了在该领域研究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撰写了这本研究生教材。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研究方法》在内容上既反映了显微技术的较新成就,又注重切合当前教学实际需要。书中第一篇介绍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特别是植物制片的基本原理,从制片原理、制片过程、染色原理、染色过程等全方位进行详细的阐明。第二篇介绍常用的植物制片技术,既包括传统的切片技术(如石蜡切片、徒手切片、半薄切片等)、非切片技术(涂压制片、整体制片、透明制片、离析制片等),同时又介绍了植物显微化学相关原理、技术[如细胞壁成分显示与测定、蛋白质显示与测定、脂类显示与测定、核酸(DNA)显示与测定、糖类染色与测定等]。本书还简要介绍了部分现代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相关领域的部分研究技术,如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液泡)分离、染色、观察技术、DNA显色分析技术等。
对于显微观察、摄影方面,本书着重介绍常用的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显微镜的基础原理、镜体结构、使用操作等。介绍图像捕获原理及显微拍摄软件的使用、显微图像的基本处理、数据测定。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研究方法》内容丰富,汇集了经典植物细胞学、细胞生物学及植物细胞工程中多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可供农林院校的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科学工作者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批评。
编者
2010年8月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图书简介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如何被系统地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各个环节。全书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理论与技术实践并重,旨在为作物育种专家、分子生物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前沿且实用的技术蓝图。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共十五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第一部分: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与技术革新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传统育种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如SSR、SNP)在基因定位、品种纯度鉴定和连锁分析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剖析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分子育种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解释了如何利用这些“组学”数据构建高效的育种决策支持系统。特别引入了基于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现代预测模型,强调了从宏观表型到微观基因型的精准关联。 第二部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原理与实操 本部分聚焦于以CRISPR-Cas系统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详细阐述了CRISPR-Cas9、CRISPR-Cas12a(Cpf1)等不同酶系的作用机制、脱靶效应的评估与控制方法。书中不仅提供了Sanger测序、高通量测序(NGS)在验证基因编辑效率和准确性的标准操作流程(SOP),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在实现精准核苷酸替换方面的优势及其在复杂基因功能修饰中的潜力。对于如何设计高效的sgRNA库以实现多基因同时编辑,本书也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高通量表型组学(高表型组)的采集与分析 随着基因组学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精确、高效地获取精确的表型数据成为制约分子育种速度的关键瓶颈。本部分全面介绍了非接触式高表型组技术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内容涵盖: 1. 图像传感器技术: 详细讲解了可见光、多光谱、高光谱成像系统在测量叶面积指数、冠层结构、色素含量及水分胁迫指标上的应用原理与数据预处理方法。 2. 三维重建与形态分析: 利用激光雷达(LiDAR)和结构光技术,构建作物的实时三维模型,并分析其在株高、分蘖角度和穗部发育等关键农艺性状上的量化指标。 3. 环境因素的精确调控与监测: 探讨了智能温室和气候室中,如何通过自动化系统精确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以模拟特定环境胁迫条件,并实时记录作物响应数据。 本书特别强调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处理海量高表型数据中的作用,例如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病虫害的早期自动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估。 第四部分:转基因技术与基因转化策略的优化 尽管基因编辑技术日益成熟,但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如异源基因的大片段导入)仍不可替代。本部分深入解析了当前主流的基因转化策略: 农杆菌介导法: 针对不同作物组织(愈伤组织、胚胎、成熟植株)的优化方案,重点讨论了如何克服组织培养的再生障碍,特别是对抗性强物种的转化技巧。 基因枪法(微粒轰击): 针对种子和未成熟胚的转化效率提升方法,包括金粒子包被优化和高压脉冲的应用。 病毒载体介导的瞬时表达系统: 介绍了利用植物病毒载体进行快速功能验证和基因沉默研究的技术流程,适用于前期筛选阶段。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利用靶向机制提高基因插入位点的精准性和稳定性的前沿研究进展。 第五部分:作物抗逆性分子机制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的集成 本部分将理论技术与实际育种目标紧密结合。详细解析了作物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的信号转导通路和关键基因库。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环节,本书侧重于“加速”: 高密度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 GS): 阐述了如何利用全基因组SNP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预测方程,并评估其在下一代作物群体中的预测准确率。 靶向选择策略: 针对具有明确遗传定位的抗逆性状(如R基因),介绍如何设计高效的分子标记组合,用于大规模材料的快速初筛和复筛,大幅缩短传统选择周期。 第六部分:数据整合、生物信息学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于支撑现代分子育种的数据基础设施和未来趋势。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包括从原始测序数据(FASTQ)到基因表达谱的标准化处理流程(QC、比对、定量),以及利用R和Python进行统计建模和可视化。重点介绍了基因组装配和从头预测(De novo assembly)在非模式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本书对合成生物学在人工通路构建与代谢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探讨了数据共享平台和标准化的重要性,为下一代智能育种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特色: 1. 技术深度与广度并重: 内容覆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 2. 强调实验可重复性: 许多关键技术流程提供了详细的参数设置和故障排除指南,便于科研人员直接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3. 面向应用驱动: 所有技术讨论均紧密围绕作物遗传改良的实际需求展开,强调效率和精确度。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农学、植物科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以及致力于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种业创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相当有条理,就像一条清晰的线索,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的奇妙世界。我翻阅时,首先被书中标注的清晰图表和流程图所吸引,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实验过程的难度。例如,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诱导步骤,书本通过精美的插图将从外植体消毒、接种到形成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生动形象。此外,书中还对不同研究目的所适用的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这让我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时,能够更加有的放矢,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我还惊喜地发现,书中针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技术,比如流式细胞术在植物细胞分析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勾起我对这些新技术的兴趣,并激发我去进一步了解和探索。这本书的编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的宝贵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用词精准,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之处,这对于学习一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描述都力求详细,仿佛作者就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读者进行操作。例如,在介绍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时,书本不仅列出了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还对每一步操作的时间、温度、浓度等细节都进行了精确的规定,并且还附上了预期的实验结果图片,这对于验证实验的成功与否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书中还专门开辟了“实验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的章节,这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够有效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节省宝贵的实验时间。我个人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要领的讲解,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有助于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的核心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科学文献的严谨性,又不失一定的可读性,使得即便是一些相对晦涩的实验原理,也能够被读者所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往往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点明核心要义,避免了冗余的学术术语堆砌。例如,在解释不同类型的细胞分离技术时,作者能够清晰地对比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书中的例子也非常贴切,能够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我注意到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对于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的指导,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数据背后的科学意义,并从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很顺畅,从宏观的研究思路到微观的实验细节,层层递进,让人感觉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交流,既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获得启发性的指导,受益匪浅。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呈现,更注重学习的体验。书中大量的插图和表格,让原本枯燥的实验步骤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很多时候一张图片就能胜过千言万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操作部位的特写图片,这对于确保实验的精确性和成功率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标注也很规范,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方便读者追溯和深入了解相关研究。我看到书中还讨论了一些在实际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的伦理问题和安全规范,这对于培养负责任的科研人员非常重要。这本书的内容更新也比较及时,涵盖了一些近期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这对于保持知识的鲜活性非常有利。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形式呈现上都做得相当出色,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的优秀著作,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简洁而富有学术气息,封面上“植物细胞与组织研究方法”几个字清晰醒目,字体选择也显得非常专业。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虽然目录项很多,但整体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验操作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到的各种研究技术,例如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等等,都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既好奇又有些挑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部分很感兴趣,一直想学习如何在家中或者实验室中培养植物体,书中有详细的图文介绍,对于理解不同植物的培养条件差异,以及如何应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相信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实验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对这些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无疑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到这些实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希望我的植物学学习之旅能因此更加顺利和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