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郭光文 [Colour Atlaa of Human Anatomy]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郭光文 [Colour Atlaa of Human Anatom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光文 等 编
图书标签:
  • 人体解剖学
  • 解剖学图谱
  • 彩色图谱
  • 医学教材
  • 郭光文
  • 人体结构
  • 解剖学
  • 医学
  • 医学教育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98519
版次:2
商品编码:1006511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olour Atlaa of Human Anatom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是在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共有500余幅图,按运动器系、消化系、呼吸系、泌尿生殖系、循环系、神经系、感觉器、内分泌系和局部解剖等分部编排。《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一版是我国自编的一部供全国高等及中等医学院校、各医药卫生学习班和各医疗单位使用的彩色图谱。本图谱自1986年出版以来,迄今已逾20年,承蒙广大读者的支持,现已重印多次。在此期间,本图谱于1988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内容简介

  一版是我国自编的一部供全国高等及中等医学院校、各医药卫生学习班和各医疗单位使用的彩色图谱。本图谱自1986年出版以来,迄今已逾20年,承蒙广大读者的支持,现已重印多次。在此期间,本图谱于1988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四届全国出色科技图书一等奖”,1998年荣获人民卫生出版社颁发的“首届双效益图书一等奖”。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中国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及大连医科大学的编绘者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外,亦受益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11所院校解剖学教研室的同道们,以及郑思竞、何光篪、王永豪、张培林、李墨林、毛增荣、黄瀛、钟世镇等20多位老一辈知名专家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大力支持。值此第二版出版之际,再次向各兄弟院校的同道们和各位老专家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图谱一版与当时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均采用1957年公布的汉文和拉丁文对照的解剖学名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有关专业的需要,我国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于1991年由解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新的人体解剖学名词。其后各版人体解剖学教材皆依据新公布的汉文和英文对照的解剖学名词进行编写。为适应新形势,决定本图谱第二版也相应将全部拉丁文名词改为英文,同时也将个别汉文名词依据新公布的汉文名词予以改正。

内页插图

目录


1.全身骨骼(前面观)
2.骨的构造
3.骨连结的分类与构造
4.脊柱全貌
5.各部椎骨的形态
6.骶骨和尾骨
7.椎骨间的连结(正中矢状断)
8.椎骨间的连结(前面观)
9.椎间盘(上面观)
10.项韧带(侧面观)
11.覆膜和后纵韧带(正中矢状断)
12.寰枕及寰枢关节(后面观)
13.翼状韧带及齿突尖韧带(后面观)
14.颈椎x线像(前后位)
15.颈椎x线像(斜位)
16.腰椎x线像(前后位)
17.腰椎x线像(斜位)
18.胸廓(前面观)
19.肋骨
20.肋椎关节(上面观)
21.肋椎关节(侧面观)
22.胸骨
23.颅(前面观)
24.新生儿颅(上面观)
25.颅(侧面观)
26.新生儿颅(侧面观)
27.颅底外面
28.颅底内面
29.额骨
30.枕骨
31.颅骨冠状切的后面观(示筛小房)
32.筛骨
33.颞骨(1)
34.颞骨(2)
35.蝶骨(1)
36.蝶骨(2)
37.上颌骨
38.腭骨
39.舌骨
40.下颌骨
41.眶(前面观)
42.骨性鼻中隔
43.骨性鼻腔外侧壁
44.颅的x线像(前后位)
45.颅的x线像(侧位)
46.颞下颌关节
47.锁骨和肩胛骨
48.肱骨
49.桡骨和尺骨
50.手骨
51.胸锁关节(前面观)
52.肩关节(前面观)
53.肩关节(冠状切面)
54.肩关节内面(前外侧观)
55.肘关节
56.手关节(掌面观)
57.腕的韧带(背面观)
58.腕关节冠状切面(背面观)
59.肩关节x线像(前后位)
60.肘关节x线像(前后位)
61.肘关节x线像(侧位)
62.手x线像(前后位)
63.髋骨
64.股骨
65.髌骨‘
66.胫骨(上面观)
67.胫骨和腓骨
68.足骨(1)
69.足骨(2)
70.距骨(下面观)
71.跟骨(上面观)
72.骨盆的韧带(前面观)
73.骨盆的韧带(后面观)
74.耻骨联合
75.骨盆
76.髋关节(1)
77.髋关节(2)
78.膝关节(1)
79.膝关节(2)
80.膝关节(3)
81.足的韧带
82.足底的韧带
83.足关节的冠状断面
84.骨盆和髋关节x线像(前后位)
85.膝关节x线像(前后位)
86.膝关节x线像(侧位)
87.踝和足的x线像(侧位)
88.全身体表及肌肉(前面观)
89.全身体表及肌肉(后面观)
90.肌的各种形状
91.肌的横断面
92.筋膜鞘模式图
93.腱鞘模式图
94.消化系统概观
95.口腔及腭扁桃体的动脉
96.口腔底
97.恒牙(1)
98.恒牙(2)
99.乳牙
100.牙的构造模式图(纵切)
101.下颌第一磨牙的x线像
102.舌背面
103.舌肌
104.大唾液腺
105.鼻腔、口腔、咽和喉的正中矢状断
106.咽肌和舌肌(侧面观)
107.咽肌(后面观)
108.咽腔(后面观)
109.食管(前面观)
11O.胃
111.腹部脏器(前面观)(1)
112.腹部脏器(前面观)(2)
113.空肠(内面观)
114.回肠(内面观)
115.结肠(外面观)
116.盲肠和阑尾
117.直肠(内面观)
118.食管的x线像(斜位)
119.胃和十二指肠的X线像(前后位)
120.小肠的X线像(前后位)
121.大肠的X线像(前后位)
122.肝
123.肝叶、肝段和血管、胆管的肝内分布
124.胆道、十二指肠和胰(前面观)
125.呼吸系统概观
126.鼻中隔
127.鼻的软骨
128.鼻腔外侧壁(内侧面观)
129.甲状软骨
130.小角软骨、杓状软骨及环状软骨
131.喉的软骨及韧带(1)
132.喉的软骨及韧带(2)
133.喉肌
134.喉腔(后面观)
135.喉冠状切面
136.喉口(后面观)
137.通过声带的喉横切面
138.喉腔的喉镜所见
139.气管、支气管和肺(前面观)
140.右肺内侧面
141.左肺内侧面
142.气管、支气管及支气管肺段
143.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144.泌尿生殖系统概观
145.腹后壁(示肾及输尿管的位置)
146.肾的位置和毗邻
147.右肾冠状切面(后面观)
148.肾盂和输尿管x线像
149.肾筋膜模式图
150.肾段动脉模式图

前言/序言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一版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供全国高等及中等医学院校、各医药卫生学习班和各医疗单位使用的彩色图谱。本图谱自1986年出版以来,迄今已逾20年,承蒙广大读者的支持,现已重印多次。在此期间,本图谱于1988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8年荣获人民卫生出版社颁发的“首届最佳双效益图书一等奖”。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中国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及大连医科大学的编绘者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外,亦受益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1l所院校解剖学教研室的同道们,以及郑思竞、何光篪、王永豪、张培林、李墨林、毛增荣、黄瀛、钟世镇等20多位老一辈著名专家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大力支持。值此第二版出版之际,再次向各兄弟院校的同道们和各位老专家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图谱第一版与当时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均采用1957年公布的汉文和拉丁文对照的解剖学名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有关专业的需要,我国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于1991年由解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新的人体解剖学名词。其后各版人体解剖学教材皆依据新公布的汉文和英文对照的解剖学名词进行编写。为适应新形势,决定本图谱第二版也相应将全部拉丁文名词改为英文,同时也将个别汉文名词依据新公布的汉文名词予以改正。
  当值本图谱第二版出版之际,我们以缅怀之情谨向为第一版做出贡献的辞世编者王序教授、刘万生教授、邵静山教授、李明扬教授以及为本图谱赋予亲切指导的我国著名专家教授们致哀永垂。
  由于时间和水平等条件所限,我们深信本图谱的内容和设计等仍未趋完善,恳望各位读者见谅指正。
《解剖学概论:结构与功能的探索》 本书旨在为初学者勾勒出人体解剖学的宏伟图景,并为进阶学习者提供坚实的基础。它并非一本详尽的图谱,而是侧重于将人体复杂的结构以清晰、易懂的逻辑串联起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人体各个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知。 第一部分:生命之基石——细胞与组织 我们将从最微观的层面开始,探究构成我们身体的基石——细胞。本书将介绍各种细胞的基本形态、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维持生命活动。随后,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于四种基本组织类型的形成与特异性:上皮组织,它构成身体的覆盖层和腺体,负责保护、吸收和分泌;结缔组织,它连接、支撑和保护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骨骼、软骨、血液和脂肪;肌肉组织,它赋予我们运动的能力,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以及神经组织,它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是身体的“通信网络”。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构成单位,读者将为后续深入了解器官和系统的复杂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支撑与运动的框架——骨骼与肌肉系统 本部分将引领读者认识支撑我们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并赋予我们运动能力的骨骼与肌肉系统。我们将概述人体的骨骼构成,包括颅骨、脊柱、胸廓、四肢骨骼等,并简要介绍骨骼的生长、代谢和修复机制。本书将不会详细列举每一块骨骼的名称和位置,而是侧重于骨骼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构成一个稳固的框架。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肌肉系统。我们将介绍骨骼肌的组成,包括肌肉纤维、肌束等,以及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本书将着重阐述主要肌群的协同工作,例如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肌群、躯干的支撑与运动肌群等,并解释肌肉如何通过与骨骼的杠杆作用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我们将关注肌肉的募集方式和运动的协调性,而非详细描绘每一块肌肉的解剖起点和止点。 第三部分:生命的流动线——循环与呼吸系统 本部分将聚焦于维持生命至关重要的两大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我们将初步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如何通过血管网络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为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我们将概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以及血液在其中的流动方向和主要功能。 同时,我们将探讨呼吸系统的运作。本书将介绍呼吸道的组成,从鼻腔到肺泡,并解释气体交换的生理过程。我们将关注空气是如何进入和离开肺部的,以及氧气如何被吸收到血液中,二氧化碳又如何被排出体外。我们将强调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紧密配合,共同确保身体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第四部分:身体的化学工厂——消化与泌尿系统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了解身体如何获取和利用能量,以及如何排出废物。我们将概述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并简要介绍食物在这些器官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本书将侧重于消化过程的整体流程和能量获取的重要性,而非详细介绍酶的作用或营养物质的吸收细节。 随后,我们将介绍泌尿系统。我们将了解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过滤血液,产生尿液。我们将概述尿液的形成、储存和排泄过程,并强调泌尿系统在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信号的传递与协调——神经与内分泌系统 本部分将揭示人体内部精密的信号传递与调控机制。我们将概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我们将初步理解神经元的功能,以及神经冲动是如何传递的,从而实现身体各部分的快速感知和响应。本书将强调神经系统在协调运动、感觉和高级认知功能中的核心作用。 同时,我们将介绍内分泌系统。我们将了解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激素。我们将初步认识这些激素如何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等一系列生理过程。本书将侧重于内分泌系统在长期调控和稳态维持中的作用,而非详细介绍每一类激素的具体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 第六部分:繁衍与守护——生殖与免疫系统 本部分将简要触及人体生命的延续和自身的保护机制。我们将初步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繁衍后代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介绍免疫系统。本书将概述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我们将初步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并维持身体的自我稳定。我们将强调免疫系统的适应性和记忆性,以及它在预防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结语:生命的精妙与探索的起点 《解剖学概论:结构与功能的探索》并非要取代详尽的解剖学图谱,而是希望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人体奥秘的大门。本书通过逻辑清晰的叙述和系统性的讲解,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人体宏观结构和基本功能的整体认知框架。它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体的精妙之处,激发对生命科学持续的好奇与求知。这本书是您开启人体探索之旅的起点,引导您认识生命最根本的运作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理解困难,特别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结构。然而,从我第一次翻开《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开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简直是无可挑剔,每一张彩色插图都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仿佛真人解剖一样清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极其详尽的标注,每一个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的名称都准确无误地呈现在我眼前,而且往往还伴有简短而精炼的文字描述,解释了该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与其他结构的关系。这使得我在记忆和理解上事半功倍。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层次解剖的展示。它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层层递进,从浅层到深层,从骨骼到肌肉,再到血管和神经,清晰地勾勒出人体内部的复杂网络。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空间认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功能。在学习某个特定区域时,我可以根据书中的导航,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反复对比,直到彻底掌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病理解剖的示意图,这对于我理解解剖知识在实际医学中的重要性非常有帮助,让我意识到这些抽象的结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评分

我必须说,《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极具匠心。每一页都充分利用了空间,图片与文字的比例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过于空泛。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呼应上的处理,标注的数字或字母能够清晰地指向图片中的对应部分,文字描述也紧随其后,逻辑性非常强。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一些关键的解剖区域,比如颅骨、脊柱、盆腔等,提供了多角度的视图,甚至还有一些剖面图,这对于理解这些复杂三维结构的立体感至关重要。我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反复观看同一部分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体会。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比单纯阅读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也更容易引起我的兴趣。 另外,书中对于一些解剖名词的翻译和解释也相当到位,考虑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模糊地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解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曾尝试过其他的一些解剖图谱,但总是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真正找到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它所营造的沉浸式学习氛围。它不是一本让你匆匆翻阅的参考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视觉盛宴”。当我对着书中的图片,一边对照着解剖模型,一边在脑海中构建空间图像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世界,亲手触摸和感知着人体最精密的构造。 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充满了细节,从肌肉的肌纤维方向,到神经的走向,再到血管的迂曲,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我在复习的时候,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真正理解每一个结构存在的意义和功能。比如,在学习某个神经的时候,我不仅知道它的名称和位置,还能看到它与其他结构是如何穿梭、绕行,最终支配着特定的区域,这种关联性让我对解剖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且,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解剖标志以及临床上常用的定位点,也做了清晰的标记和说明。这对于我未来参与临床实践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更快地找到切入点,并且减少误判的风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我指导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之高,色彩运用之恰当,实在是令人惊叹。我曾经尝试过其他一些解剖图谱,很多图片都显得灰暗,甚至有些模糊,很难辨认出细节。但《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每一张插图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处理,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适中,使得各种组织和结构都能清晰地区分开来。比如,在区分动脉和静脉时,书中采用了鲜明的红色和蓝色,这不仅符合常规的医学标注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大大降低了我们在阅读时的视觉疲劳,并且能够快速地捕捉到关键信息。 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微细结构的展示,比如神经末梢、淋巴管等,也同样做得非常出色。它们虽然微小,但在书中却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体的精细之处,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认知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编者和绘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评分

从我个人的学习体验来看,《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更是一套完整的解剖学学习体系。 书中对于每一个解剖单元的介绍,都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从宏观的区域划分,到微观的组织结构,再到功能性的关联,都有详细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即使是复杂的解剖关系,也能被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 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难点和重点,反而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神经和血管,书中会通过对比图或者强调其关键特征的方式,帮助我们区分。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我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非常有帮助。 我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地方,翻开这本书,往往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它就像一个宝库,里面储存着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无数知识,等待我去探索和发掘。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强大的“可视化”能力。我一直认为,学习解剖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看”。而《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 它提供的图片,不仅仅是简单的插画,更像是精心制作的3D模型。通过这些图片,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体结构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当我看一张肌肉的图片时,我不仅仅能看到它的形状,更能想象出它附着于哪块骨骼,又是如何与其他肌肉协同工作的。 书中的角度选择也非常合理,涵盖了人体各个主要区域的多个观察角度,让我能够从不同方位来认识和理解这些结构。这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虚拟的解剖,让我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复地进行观察和学习。 对于我这样一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福音。它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解剖知识呈现在我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评分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追求,让我每次翻阅都能有所发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更是告诉你“它是怎么样的”。 比如,在描绘血管系统时,书中会非常细致地展现血管壁的层次结构,甚至会用放大示意图来展示微血管的形态。对于神经的讲解,也会详细描绘神经束的组成,以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 这种对细节的深入刻画,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更加精细的认知模型。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器官名称的记忆,而是能够理解它们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它们具备特定的结构,而这些结构又赋予了它们相应的功能。 而且,书中对于一些解剖变异的提及,也让我意识到了人体结构的个体差异性,这对于我将来在临床中处理各种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我明白,教科书上的标准模型,只是一个基础,而真实的临床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功能解剖”的强调。在介绍某个结构的时候,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其形态,而是会紧密结合其生理功能,甚至会举例说明其在某些动作中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肌肉的时候,书中会详细介绍它的起点、止点,以及它收缩时产生的动作,并且会配以相应的运动示意图。这种从结构到功能的过渡,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为何如此运作,以及每个结构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解剖学的理解深度,也让我对人体这个精妙的机器充满了敬畏。

评分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2版)》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服务于未来的临床实践。 书中很多细节的标注,比如重要的神经血管束的走行路径,以及一些易于触碰的解剖标志,都对临床操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常常会想象,在实际的手术中,如果能像书中的插图一样清晰地看到这些结构,该能多么有帮助。 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解剖图的穿插,也让我看到了解剖知识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看到某个疾病如何影响了特定的解剖结构,就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将他多年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精美的图谱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易读性。虽然是关于人体解剖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但书中使用的文字却清晰、简洁,并且充满条理。 我发现,书中在描述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都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或者通过上下文来帮助读者理解。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人来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而且,书中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做得非常自然,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我不会感觉自己在跳跃阅读,而是能够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深入理解。 这种将专业性与易读性完美结合的特质,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并且能够从中不断获得新知的优秀读物。

评分

印刷质量没的说,打了折,比书店便宜不少

评分

书不错,详尽,准确

评分

宝贝很好,喜欢!

评分

书很好,就是书角有点皱了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昨天早上订货今天到了快好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可以

评分

书的质量能保证,但边缘有些压痕,物流快

评分

质量很好,纸张、印刷都是正版应有的品质。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