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画册,但很多图集在印刷质量上总会留下遗憾,尤其是在表现深色木材的质感和光泽时,容易出现“发灰”或细节丢失的问题。这本《明清家具图集》的印刷工艺,绝对是顶尖水准。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且带有微妙的哑光质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木材纹理的立体感和温润感。特别是那些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写,木纹的走向清晰可见,深沉的红棕色调中透露出宝光,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那种油腻感。即便是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那些雕花的阴影部分,线条的锐度和层次感依然保持得非常好。这让我在研究家具上的装饰母题,比如螭龙纹、缠枝莲纹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期雕刻刀法的细微差别。对于一个追求完美呈现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判断一本专业图册是否合格的关键标准。
评分这本《明清家具图集》(第2版)真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瑰宝!我原以为市面上关于明清家具的图册已经够多了,但当我翻开这本时,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选材之精、版式之美,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宋代的遗风余韵到明代的简约大气,再到清代的繁复华丽,作者似乎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家具审美的演变轨迹。尤其是那些对榫卯结构的特写镜头,清晰得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工匠们指尖的温度,这对于研究家具制作工艺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而且,不同于那些只注重展示成品美感的图册,这本书在介绍每一件家具时,都融入了对时代背景、文人雅趣的解读,让人在欣赏形制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家具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不得不提的是,配图的质量极其高,即便是书页上的微小细节,纹饰的雕刻层次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色彩的还原度也相当到位,让人对实物有了非常直观的认知。看完这本书,我对“明式家具的筋骨之美”和“清式家具的装饰之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学术品味,它没有被海量的资料所淹没,反而进行了一种非常克制且有重点的梳理。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涵盖所有类型的家具,而是精选了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品类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对“明代文人家具”的专题介绍,就着重阐释了家具如何从单纯的实用工具,升华为具有哲学意味的“坐卧器”,探讨了其“简、秀、雅”的审美范式。这种聚焦而非泛泛而谈的做法,使得每一页内容都充满了信息密度,非常适合需要进行系统性学习和研究的读者。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而不是一位急于炫耀藏品的收藏家。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梳理出了不同时期家具造型的“脉络”,理解了为何清早期的家具还能保持明式的清朗,而到了乾隆盛世,家具的设计语言会变得何等繁复。这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呈现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高效而愉悦。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最初的动机,是冲着它附带的那张光盘去的,想看看视频资料里是否有更动态的展示。结果发现,光盘内容和书本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光盘里收录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和修复专家的访谈,这些内容为书本中静态的图片提供了立体的解读。比如,对于一把结构复杂的官帽椅,书本会展示其正面和侧面的结构图,而光盘则通过慢动作的分解镜头,展示了匠人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凿击和推刨来完成各个部件的衔接,这对于我们理解“巧夺天工”的真正含义,至关重要。访谈部分更是精彩,几位老专家对不同地区家具风格差异的辨析,充满了真知灼见,他们对木材纹理的敏感度,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看图”的层面,它更像是一张通往传统工艺殿堂的“钥匙”,引导着我们深入探寻背后的技艺传承。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典园林和室内陈设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将家具置于具体生活场景中去理解的书籍。这本图集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像那些纯粹的文物图录,只是把家具孤零零地摆在白色的背景下。相反,很多图片都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厅堂、书房乃至闺阁的环境中,家具不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整个空间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场景化的展示,我得以窥见古人是如何将“器物”融入“生活”的,比如一张圈椅旁边的角几上,应该放置什么样的茶器,书案上适合摆放几卷竹简,这些细节的搭配,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品味与修养。这种整体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我对如何在家中复原那种古典的雅致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虽然书里没有直接给出装修指导,但那种无处不在的“意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财富。看到那些光线透过窗棂洒在楠木书桌上的样子,简直让人心驰神往,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气息。
评分乘着活动入手是最划算的
评分古玉器的艺术元素 “神韵”一词,在古玉收藏界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从形制来看,玉器将片形器,圆雕件的抽象、夸张、写实等艺术表现一一囊括。从纹饰来看,玉器将明喻、隐喻、修饰等意义运用各种碾琢方式有意识地表现,体现得酣畅至尽。无论是佩饰、挂件、把玩件还是摆件,其中的艺术元素均已深深地融入了每件具备器形纹饰物件的灵魂之中。这种带有崇拜、敬畏之意的图案线条最终升华为带有“神”韵的化象,成为了人们接受美学的一个新概念。这种古玉所具有的沧桑感,通常有经验的藏家将其视之为古玉鉴识的要旨或灵魂。一些老道的藏家,每每端详一件真赝未卜的玉器,如果最后得出的是“缺一口气”或“有一点味道”之类的结论。那么,这里所谓的“气”与“味道”,大致指的就是“神韵”了。这种气场中的气息升腾,需要感悟者在千万次的观察中得到点化而产生造诣。可见,如果要肯定或者否定一件古玉,没有比“神韵”两字更具有说服力的了。“神韵”在古玉的辨别和断代上,有时确实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点化作用。 那么,“神韵”是什么?如何去品味和把握古玉“神韵”的审美内涵呢?这是一个古玉藏家不能不去认真思考的问题。顾名思义,所谓“神韵”,“神”者,神态、神采也,这是一种表象对视觉的冲击;而“韵”者,气韵、韵律也,是属于在内心对器物的理性感应。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在对某件器物的表象特征观察审视之中,能够体味出器物本身由内而外,由外至里内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用艺术手段和意识形态所组成的韵味与气质,以及那种承载沧桑磨砺的老道与内敛,我们也就等于抓住了该件物体的“神韵”。因此,“神韵”只是一种传神,它是一种气场的凝聚,但却又属于含蓄的审美范畴。只有称得上“形神兼备”的古玉,才算具备“神韵”的特质。但是,如果我们想用文字对“神韵”二字进行概括的话,即便是学富五车的才子,恐怕搜肚刮肠也难以表述明白,或者说难觅其贴切之词。当然由于各自经验、学识、感悟、涵养,以及切入的视角和所在的圈子等缘故,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差异,人们在对于古玉神韵的理解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或异议。面对一件玉器,往往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孰智孰仁,又常常是众说纷纭。这就是古玉收藏领域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即如何以审美的视觉,透过不同角度将古玉所承载的思想内涵、艺术元素、文化背景糅和于一体,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正确理解并认识“神韵”的真谛,已经成为了目前鉴赏古玉器的一个瓶颈。 玉器是精美的石头通过数千年的艺术提炼,以及社会伦理和人类认知磨合修正后,才在艺术创新提高上,表现了变被动为主动完美形象的体现。无论是在它的巅峰或者低谷,在世纪更迭中,人们始终没有将它抛弃和遗忘,这离不开玉的魅力,这也是玉文化值得研究和追寻的结点。古玉似乎用其几近完美的形制纹饰体现了、约束了一个人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培养了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这就是玉文化蕴藏的丰富艺术元素体和思想体系,在人类活动中的价值之经典
评分内容太少了,
评分以为是一本彩图介绍明清家具的书,收到才知道是给设计家具的人用的黑白的工具书,光盘也是Cad的资料,对于我用不了
评分以为是一本彩图介绍明清家具的书,收到才知道是给设计家具的人用的黑白的工具书,光盘也是Cad的资料,对于我用不了
评分不足是榫卯结构部分有错误
评分挺不错的一套书,缺点就是在最后的其他类的那些图,没有电子版的!
评分好
评分非常满意,纸张印刷非常好。谢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