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苏茜·吉尔伯特,[英] 杰伊·希尔 著,管可秾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5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87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TALE OF FOUR HOUS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9
正文语种:中文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伦敦皇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并称四大剧院重镇。《四大歌剧院全传》内容丰富,语言精美,堪称一部富于启迪性和娱乐性的信史,歌剧爱好者、音乐爱好者、戏剧爱好者必读必备。

内容简介

  描述了它们自1945年以来的历史、追溯了近六十年来歌剧艺术的发展,涉及艺术争论、风格流派、逸闻趣事、媒体混战、艺术赞助、歌剧的可达性与普及性、戏剧对歌剧的深远影响等等,不仅探测了歌剧的隽永魅力和崇高品质,而且探测了歌剧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以及歌剧在国民文化生活中的功能。
  伦敦的皇家歌剧院、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并称四大歌剧重镇。《四大歌剧院全传》忠实描述了它们自1945年以来的历史,从二战硝烟中的险历和战后的重建,一直追溯到近六十年来音乐、导演、舞美、经管、资金等方面的沿革,堪称一部富于启迪性和娱乐性的信史。
  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为《四大歌剧院全传》注入了鲜活的生活,譬如1950年代,导演维斯康蒂与女高音卡拉斯结成一对灵感洋溢的搭档,引发了一场歌剧内涵和表演风格的大革命,从此以后,导演开始发挥更加凸显的作用。与指挥家戮力同心,把歌剧制作变成了一种融音乐、戏剧、舞美于一炉的整体艺术,表演水平由此迈上了新的台阶。歌唱家借力于战后的清新氛围,开拓自己的戏剧表演才华;舞美设计家利用日益圆熟的技术,展现自己的发明创新能力;指挥家与导演汲取新的艺术理论,使舞台上下精彩纷呈。总之,六十年来歌剧界人才辈出。《四大歌剧院全传》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大批传奇人物的故事,包括歌唱家多明戈、帕瓦罗蒂、卡纳瓦、萨瑟兰,指挥家索尔蒂、朱利尼、卡拉扬、海廷克;导演和舞美设计泽非雷里、伯里、洛厄里、维兰德·瓦格纳;行政领导吉林盖利、宾、艾萨克斯、德雷泽。《四大歌剧院全传》还追踪了大量的幕后故事,其中涉及艺术争论、风格流派、逸闻趣事、媒体混战、私人赞助与政府津贴,歌剧的可达性与普及型、戏剧对歌剧的深远影响,等等。多年的原创性调研,多位业内人士的采访,多幅精彩的照片,组成了一个信息的矩阵,形成了《四大歌剧院全传》的基础。《四大歌剧院全传》是一切歌剧爱好者、音乐爱好者、戏剧好者必读书,也是艺术史探秘者的必读书。作者吉尔伯特和希尔德优美笔触,不仅探测到了歌剧的隽永魅力和崇高本质,而且探测到了歌剧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以及歌剧在国民文化生活中的功能。

目录

插图目录及来源

第一部 1940年代创建与重建
1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40-1955“一种新的美在诞生”
2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45-1957重建
3 伦敦皇家歌剧院1945-1957“无米之炊
4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41-1950绅士约翰逊

第二部 1950年代新旧交替
5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55-1959黄金时代
6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55-1960卡拉扬上任
7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51-1959宾天下
8 伦敦皇家歌剧院1955-1960库贝利克任中及任后

第三部 1960年代变化的舞台
9 伦敦皇家歌剧院1960-1965索尔蒂的革命
10 伦敦皇家歌剧院1965-1970“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剧团”
11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60-1972迁往林肯中心
12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61-1968卡拉扬辞职
13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60-1969新星闪耀

第四部 1970年代激进的时代
14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70-1985意大利无时不在
15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70-1980庸作多多,佳作寥寥
16 伦敦皇家歌剧院1971-1980柯林·戴维斯:是戏剧,不是生日蛋糕
17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72-1980“大都会大而无当”

第五部 1980年代新锐对传统
18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80-1990意大利色拉
19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80-1990复兴之路
20 伦敦皇家歌剧院1980-1987柯林·戴维斯(续):“音乐第一”
21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80-1990“那丝绒加水晶的青楼”

第六部 1990年代“衡量文明的尺度”
22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90-2002穆蒂时代
23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90-2002“除了国家歌剧院奥地利还有什么?”
24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90-2002“一座高效的工厂”
25 伦敦皇家歌剧院1988-1994“无本之木”
26 伦敦皇家歌剧院1994-1997“最低成本选项”
27 伦敦皇家歌剧院1997-2002谁是考文特花园的主人?
剧名对照表
剧中人对照表
人名对照表
四大歌剧院历届领导一览

精彩书摘

  在此期间,斯卡拉冒险上演了一些新剧目。吉林盖利了解并分享着米兰公众的保守口味。所谓公众,当然是指占据池座区的观众,其中大多数是生意人和吉林盖利的工业家同侪。玛丽亚·卡拉斯为斯卡拉歌剧院表演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的歌剧,将迷人的美声唱法重新引进了斯卡拉剧目库,但她不唱当代歌剧。她拒绝在吉安·卡洛斯·梅诺蒂的歌剧《领事》中出演女高音主角,这或许是一个高明的政策。1951年《领事》上演后,果然遭到观众的当头一棒,凭着它的演出质量和保守的音乐风格,本不该得此待遇。评论家圭多·孔法洛涅里从池座走上廊座,以示抗议。一篇报道说他从头到尾都在“呸”,另一篇报道说他从头到尾都在“嘘”。然而从此以后,《领事》便在国际剧目库中站稳了脚跟,常被誉为梅诺蒂的最佳作品。梅诺蒂确实创作了一部戏剧性极强的歌剧,台本是他自编的,情节围绕地下政治活动而展开。虽然《领事》的音乐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普契尼,但它的紧凑性以及不谐和元素却使它岿然屹立于当代。《领事》面世之初,被林肯·基尔施泰因称为“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一部感情真诚的作品,一部戏剧效果从不松弛的作品”。
  1952年,斯卡拉决定首演贝尔格歌剧《沃采克》,为此组合了一个杰出的制作班底:德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指挥,赫伯特·格拉夫导演,蒂托·戈比饰演剧名角色。玛丽的饰演者是多罗茜·道,1947年在美国,她曾塑造维吉尔·汤姆森歌剧《我们大家的母亲》中的苏珊·安东尼一角。她主要出演一些非常剧目,比如饰演威廉·沃尔顿歌剧《特洛伊勒与克莱西达》中的克莱西达、斯蓬蒂尼歌剧《艾格尼丝·冯·霍亨施陶芬》中的剧名角色,等等。《沃采克》一开幕就响起了一片躁动。米特罗普洛斯只好转过身,请求观众安静下来。演出完成了,评论界却有点吃不准这个作品。《晚邮报》评论员说贝尔格的曲谱“有些地方难以理解”,《伦巴第邮报》评论员说这是“一部有趣的重要歌剧,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
  在某种意义上,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充当着斯卡拉的专任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比较传统。1947至1959年,斯卡拉制作的皮泽蒂歌剧达九部之多,其中五部是世界性首演。盎格鲁撒克逊评论圈对皮泽蒂的主导地位大皱眉头,说他是“国内赫赫扬扬、国外默默无闻的作曲家之一,作品上演的次数比人们想听的次数要多”。
  在未来的岁月里,意大利国产歌剧将成为这家意大利王牌歌剧院的主粮,而在战后初年,富特文格勒和赫伯特·冯·卡拉扬为斯卡拉带来一批德国歌剧。他们两人的演绎权威而富有特色,既形成了挑战,也为未来设立了一个标准。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来访以前,斯卡拉一般用意大利语演唱瓦格纳和莫扎特的歌剧,即使杰出的瓦格纳指挥家萨巴塔,在斯卡拉指挥《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时,也习惯于冠名为《特里斯塔诺和伊索塔》。1950年3月至4月,富特文格勒在斯卡拉指挥了《指环》四联剧,在这次难忘的演绎中,希尔丝滕·弗拉格斯塔饰演布伦希尔德,塞特·斯万霍尔姆饰演齐格弗里德,伊丽莎白·亨根饰演弗里卡、埃尔达和瓦尔特劳特,希尔德·科内茨尼饰演西格琳德、古特鲁妮和第三位命运女神。
  同年12月27日,富特文格勒的年轻对手卡拉扬前来指挥《汤豪舍》。吉林盖利有一段时间热切希望聘用卡拉扬。斯卡拉信奉质量至上,又需要加强德国剧目,卡拉扬当然是一个令人眼红的猎物。1908年4月5日,卡拉扬出生于萨尔茨堡,他的家庭是18世纪末从科萨尼迁入奥地利的,科萨尼今在希腊境内,但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卡拉扬的祖辈是一些成功的医生和学者,他本人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指挥,很年轻就担任了德语地区几家外省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二十一周岁还差一个月,他已在乌尔姆以歌剧指挥家的身份初次登台。1938年lO月21日,他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特里斯坦》,赢得如潮的掌声。二战结束后,他的纳粹经历仅仅对他形成了短时的障碍,很快他便返回舞台,重新开始了满负荷的工作。
  在这部米兰版《汤豪舍》中,卡拉扬的演员阵容主要由德国和奥地利歌手组成,包括饰演剧名角色的男高音汉斯·拜雷尔、饰演赫尔曼的杰出男低音戈特洛布·弗里克,以及女高音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接下来,卡拉扬于1952年1月指挥了一部辉煌的《玫瑰骑士》,施瓦茨科普夫饰演元帅夫人,塞娜·尤里纳契饰演奥克塔文,莉萨·德拉·卡萨饰演索菲,奥托·艾德尔曼饰演奥克斯。2月,富特文格勒返回米兰,指挥《名歌手》,3月指挥《帕西法尔》。卡拉扬的来访不仅将纯正的德语引进了斯卡拉的德国剧目,更重要的是开风气之先,引发了国际顶级歌剧院之间的制作交流,最终还将导致卡拉扬氏的“全明星团体”的形成:他让一拨明星从一个歌剧院飞往另一个歌剧院,从而使歌剧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国际艺术。
  1955年12月26日,小斯卡拉开幕,标志着一个意义重大的崭新出发点。意大利的王牌歌剧院有了这个容量约为500坐席的新场地,即可上演一些或许会“迷失”在大剧院的作品了。小斯卡拉是一个自治实体,曾拥有一幢旧楼,靠近费罗德拉玛蒂西路,二战期间受到炸弹重创,旧楼被毁,小斯卡拉在旧楼的原址上重建。小斯卡拉的第一部制作是奇马罗萨歌剧《秘婚记》,尼诺·桑佐诺指挥,乔治欧·施特雷勒导演。奥里奥·韦尔加尼在《晚邮报》上撰文,称赞施特雷勒“将这部喜歌剧的音乐保持在一个令人炫目的高水平上”。在同一演出季,继《秘婚记》之后,小斯卡拉又推出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歌剧《米特里达特·尤帕托雷》,另外还有四部室内歌剧,其中包括法利亚的《彼得罗先生的木偶戏》。一个常设剧团在这里建立起来了,其成员是一批精挑细选的歌唱家,他们的嗓子和表演风格正好适合这批正在上演的作品。与斯卡拉的大型演出相比较,小斯卡拉的制作质量和音乐质量不会受到大舞台的损害。某些优秀歌手的嗓子不适合巨大的演出厅,到了小斯卡拉,便能受之无愧地被观众聆听了。
  1956年2月,作为开幕庆典的艺术活动之一,小斯卡拉录制奇马罗萨的歌剧《秘婚记》。质量和优雅再次居于首位。桑佐诺指挥,序曲先声夺人,风格幽默、高雅、独特。重音的定位堪称完美,管弦乐团的演奏很有活力,全体成员都不乏节奏感。路易吉·阿尔瓦和格拉切拉·休蒂演唱那对年轻的恋人,以后若干年,他俩还将继续为小斯卡拉增色,也为自己赢得特殊的声誉。阿尔瓦的嗓音中永远潜伏着欢笑。休蒂是迷人和活泼的化身,她的表演风格多彩而微妙,嗓子可以随时调度起来,服务于性格的塑造和激情的发动。次女高音埃贝·斯蒂南尼在录音中演唱菲达尔玛,代替在剧院里饰演这一角色的朱列塔·西米奥纳托。斯蒂南尼的嗓子已过全盛期,进入了艺术生涯的晚秋,即使如此,这位伟大的歌唱家还是光荣地完成了任务。1956年在斯卡拉,她以五十三岁的年龄出演了她的最后一个角色。

前言/序言

  二战结束后的六十年间,歌剧的几乎每一个侧面都发生了巨变。表演风格、经营管理、资金来源、训练方法彻底改观,可达性和普及性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观众人数达到了历史之最。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在世界上四家顶级歌剧院的发展史中,这四大歌剧院就是: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以及伦敦的皇家歌剧院,即考文特花园。集中讨论这“四大”,不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焦点,否则我们的主题将会过于庞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样品,让我们能够一叶知秋。实际上,讨论了“四大”,也就烛照了对欧美其他歌剧院的研究。
  1950年代,卢基诺·维斯康蒂为首的一批舞台导演涉足歌剧,引发了一场歌剧表演风格和歌剧内容的革命。维斯康蒂创立了一种整体导演法,排练期间即与各专业领域的同事全程密切合作。他和指挥家卡洛·朱利尼结成了格外富于创造力的伙伴关系,他又和伟大的女高音玛丽亚·卡拉斯联手,促使人们或许永远地改变了关于歌剧演员的概念。某些歌剧爱好者和歌剧“狂”也许还在悲悼20世纪上半叶的那些伟大歌手,如孔奇塔·苏佩维亚、劳里茨·梅尔希奥、洛特·勒曼、弗丽达·莱德尔、希尔丝滕·弗拉格斯塔,但在新纪元的整体创作中,由于戏剧、舞美和音乐逐渐确立了一套综合标准,歌唱家其实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表达机会。战前的绘画景片和垂幕一去不返;用合唱队员和龙套演员摆成“装点舞台”的画面、听任主角们信马由缰的导演也风光不再。同在1950年代,英国也加入了改革洪流,将彼得·布鲁克等戏剧导演人才引进了歌剧,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此风更是蔚成气候,彼得·霍尔、伊利亚·莫申斯基、大都会歌剧院的约翰·德克斯特,等等,各以其导演活动深化了歌剧的改革。欧洲大陆的导演也不落后,瓦尔特·费尔森施泰因拉近观众与剧情的距离,造成亲近效果,还要求他麾下的歌手在表演中投入可信的情感。费尔森施泰因有众多弟子,京特·伦纳特、格茨·弗里德里希、约阿希姆·赫尔茨、哈里·库普弗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批导演改变和影响了歌剧的方向,使之走向了一种争议不断的当代风格。
  导演作用的强化固然是战后歌剧的一项最惊人的发展,但指挥家依旧是最关键的角色。指挥家与导演真诚合作之时,歌剧演出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维斯康蒂和朱利尼1955年为斯卡拉联袂打造的《茶花女》,1958年为考文特花园联袂打造的《唐卡洛斯》,就是享受真诚合作的范例。强强联手的实例还包括:乔治欧·施特雷勒与克劳迪奥·阿巴多,格林德伯恩时期的彼得·霍尔与伯纳德·海廷克,伊利亚·莫申斯基与格奥尔格·索尔蒂,1993年在考文特花园共同演绎《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海廷克与格雷厄姆·维克。本书深入探讨这类意义非凡的搭档关系和一群杰出的人物,并分析了这些艺术家的卓然成就,分析时大量征引他们本人的言论及思想。例如,赫伯特·冯·卡拉扬作为艺术大师、行政长官乃至舞台导演,给歌剧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此,本书用一定篇幅进行了探讨,也探讨了同一时代其他伟大指挥家的贡献。
  与天才导演同进退的,是一群善于创新的舞美设计家。他们通过新颖而空前圆熟的设计手法、建筑材料和照明技术,给导演们带来了广阔的自由,使他们能够借力于抽象的或写实的氛围,实现强烈的演出效果。1958年在英国,年轻的泽菲雷里身兼导演和舞美设计,发挥双重创造力,制作了一部卓越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同时以深切的默契襄助了女高音琼·萨瑟兰的破冰之作。在拜罗伊特,维兰德·瓦格纳将祖父的歌剧置于空旷的舞台,构成一种象征主义的视觉环境,更新了瓦格纳歌剧的理解方式。1960、1970年代涌现出更多锐意革新的舞美设计家,约翰·伯里、蒂莫西·奥布赖恩、乔斯林·赫伯特、大卫·霍克尼等人的布景风格,从抽象主义到自然主义无所不包,彻底解放了观众和导演的想象力。
  某些怀旧的歌剧迷认为演唱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而实际上,在新千年之际,不仅总体演出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合唱和主唱的水平也不逊色,能与伟大先辈比肩的杰出歌唱家绝不欠缺。青年歌手的培训有了更成熟的手段和更苛刻的标高。1990年代末,虽然剧目库空前庞大,选角却更加容易,莫扎特正歌剧、罗西尼歌剧、法国歌剧、巴洛克歌剧、20世纪歌剧,都不乏相应的演员,唯一的遗憾是,威尔第的戏剧性角色较难寻觅。当代的青年歌唱家不但表现了高度的能力、弹性和智慧,也表现了高度的音乐和戏剧悟性。相对而言,英国曾是歌剧领域的后进,如今旧貌换新颜,拥有了坚实的基础设施和训练基地。1956年托马斯·比彻姆爵士还在调侃:英国人是一个“尖细嗓子的种族”,他们不“培育喉咙”,反观今日,其中的变化岂能以道里计?
  六十年来,世界各地的歌剧剧目库都有所扩大。亨德尔和其他巴洛克作曲家的歌剧变成了常演剧目,罗西尼辉煌的歌剧、亚纳切克壮丽的乐剧、莫扎特的正歌剧、20世纪的当代歌剧也不再罕见。20世纪当代歌剧中最伟大的一部,或许是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1965年,霍尔和索尔蒂在考文特花园打造了第一部隆重制作,然后欧洲和北美相继效法,《摩西与亚伦》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被誉为最优秀的歌剧剧目之一。剧目库如此广阔,歌剧的教学方法和奏乐技巧也在与时俱进,帮助歌手们达到了剧目库的苛求。此外,无数杰作之能面世,政府资助也是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各国政府如何支持文化活动,是本书的一个永恒主题。歌剧的兴盛离不开文化,文化则来源于“公民自豪感”。这种一国一地的文化身份意识,不仅促成了天才艺术家的培育和发展,促成了政府提供津贴、关怀青年艺术家福利及教育的意愿,也促成了一种创新和试验的冲动。本书叙述了四大歌剧之都,即米兰、维也纳、纽约和伦敦,支持歌剧的不同态度。在米兰和维也纳,政府津贴是由来已久的共识,是公民责任和自豪感的自然体现。哪怕经济气候再恶劣,两国政府也能尽责,只是津贴额度偶有减少。在英国,尽管战后确立了国家资助艺术的制度,政府和公众对歌剧还是多少保留着一些矛盾心理。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不时爆发,化为小报的毒舌,甚至化为严肃报刊的冷嘲。高雅艺术对于普众社会价值若何?这一热门话题遭到媒体的蓄意歪曲。然而,考文特花园一边从接连不断的财政危机中突围,一边坚持提高新作和复演的水平,并继续保持一种悠久的传统:组织一支艺术家团队,为特定剧目充分排练,然后进行若干场连续演出。大都会歌剧院生长于美国,在这个国家,票房外收入的主要来源永远是私营企业和私人的捐助,而不是国家津贴。大都会最初是一个半地方性质的机构,带有强烈的社团印记,后来发展成一个大型私营公司,因其效率和实力,1980年代被描述为艺术世界的“大马达”。意大利进入1990年代以后,政府连年锐减歌剧津贴,斯卡拉穷则思变,开展了一场深入的结构改革,从一个曾经享受政府大笔拨款的机构,转型为一家半私营的团体,开始接受大型金融公司和产业公司的巨额资助。就连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过去一直获益于奥地利历届政府的慷慨拨款,现在也只能依靠有限的国家资源为生了,但它并未辱没奥地利文化旗舰的光荣称号,一如斯卡拉在意大利。时至今日,欧洲大陆仍然坚定地认为,国家对歌剧的生存负有最终责任,其他地区却未必作如是观。
  各国政府也许还在兀自权衡高雅艺术的功能,歌剧院自身却必须求得经济上的支撑,方才谈得上表达和创新的自由。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一旦私人赞助和票房回报丰厚起来,歌剧便能挣脱羁绊,从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只不过特别需要技巧而已——升华为一种寓意无穷的伟大艺术,可以满足情感、智力、精神的多种需求,也可以折射时政发展和社会问题。1970年代,歌剧的政治色彩尤其浓厚,艺术家将“博物馆式的”古典歌剧加以改造,在当时的政治论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意大利的歌剧制作惯于反映知识界流行的左派观点,而在柯林·戴维斯领导下的考文特花园,莫申斯基1975年导演的《彼得·格莱姆斯》也重新定义了艺术中的价值观。即使拜罗伊特,也大胆推出了帕特里斯·谢罗导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一种另类的社会主义手法,惹得瓦格纳传统派火冒三丈。斯卡拉歌剧院二战以来的最辉煌演出,有一些是出自乔治欧·施特雷勒的手笔,所幸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从未将他的导演活动推过界,变为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宣言。1970年代,约翰·德克斯特执大都会之牛耳时,社会现实主义曾让人惊鸿一瞥,到了1980年代,已经又归复一种惬意的、华丽的、熟悉的娱乐形式,而且音乐是出色的,歌手是顶尖的,整个表演也是精益求精的。佛朗哥·泽菲雷里在其艺术生涯的后期,日益诉求一种精致的装饰性风格,大都会委托他制作了许多新品。管理层将1980年代的这类奢华制作视为一种投资,用来吸引大赞助家愉快解囊,最终成就了一种鲜明的“大都会”歌剧风格。
  欧陆和英国的那三家歌剧院不完全依赖赞助和票房为生,所以不怕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提出苛求,从而与观众建立了一种既富于想象力,又充满情感忠诚的关系。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描述表演家和观众如何共同接受教育、共同走向成熟的。2003年7月13日,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在考文特花园举行告别演出,用感人的言辞向观众表达谢忱,凸现了建立在表演家和观众之问的亲密对话关系。
  有时候,导演被给予太大的想象空间,不免为求新而求新,对文本置之不顾,以致作曲家的意图受到漠视,作品被篡改得不可辨识。19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导演呈现“专制”之势,严重地扰乱和威胁着作品的整体性。后现代主义手法尤其盛行于德国,1981年在卡塞尔上演的《唐乔瓦尼》中,泽莉娜一角及其朋友们变成了朋客摇滚歌手,踏着冰刀登场,最后脱得一丝不挂。1984年在柏林,戈茨·弗里德里希制作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时,采用一个被炸毁的德国作为背景,并让那几位女武神身穿皮质的黑色摩托服登场。纳粹形象的滥用、程式化的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一读。

评分

京东商品的质量不错,推荐

评分

京东商品的质量不错,推荐

评分

超好,超喜欢,目前最全面最完善的古典歌剧资料,留着慢慢看啊。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一读。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一读。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京东商品的质量不错,推荐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四大歌剧院全传 [A TALE OF FOUR HOUSES]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