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润生墨苑鉴藏录(上下)

尹润生墨苑鉴藏录(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润生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6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33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研究与鉴定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尹润生是二十世纪我国古墨收藏、鉴赏、研究名家一人。 古墨,通常归类于“文房四宝”。但古墨绝非为单纯的“消耗”品,古墨将雕刻、绘画、书画艺术及精斟的制造技术结合于一身,墨上呈现、记载着文学、宗教、天文、地理、历史、建筑、耕织等等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它是中华文化斑斓的一角。古墨有“百年如石,一奌如漆”的品质,墨迹不怕日晒雨淋。 1956年尹润生先生与知名学者及收藏大家叶恭绰、张子高、张絅伯先生一起,选明墨精品,出版《四家藏墨图录》,四位还都将毕生收藏捐献给国家。尹润生的前一部遗作《墨林史活》于1986年在其夫人协助下,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墨林史话》侧重于古墨知识的介绍,本书则纯为古墨文物的考辨,是作者以毕生的精力收藏、保护、鉴赏研究古墨的笔记。《尹润生墨苑鉴藏录》由其作者长女整理、编篡。为了方便读者,特将书中墨铭出现的人物、作者,引用的墨论书目,汇总于后。亦将《墨林史话》中有关古墨知识的篇章作为附录收入。

作者简介

  尹润生,二十世纪我国古墨收藏、鉴赏、研究名家第一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弁言
尹润生小传
序言
今之不藏,何由而古
自序
明墨
万历及前朝
一 万花谷墨
二 溪提金汁胜兴墨
三 龙九子凤九雏墨
四 大国香墨
五 文昌宫墨
六 八柱承天墨
七 凌烟阁墨
八 兰亭修禊图墨
九 龙行雨施墨
一0 寥天一墨
一一 大国香·当朝一品墨
一二 紫茸香墨
一三 大国香·神品墨
一四 文嵩友墨

天启朝
一五 九玄三极墨
一六 廖天一墨
一七 金质墨
一八 青麟髓墨
一九 国宝墨
二0 苍壁墨
二一 青麟髓墨
二二 文苑攸光墨
二三 玄虬脂墨
二四 青麟髓墨
二五 廖天一墨

崇祯朝
二六 矅灵墨
二七 赤水珠墨
二八 千秋光墨
二九 八吉祥墨
三0 八柱承天墨
三一 千秋光墨
三二 世宝墨
三三 镜石墨
三四 大国香墨
三五 三台石墨
三六 卿云露墨
三七 庆云露墨

明清墨
三八 紫金光墨
三九 百城坐对墨
四0 瑶池仙驾墨
四一 桐乡胜侣墨
四二 商彝墨
四三 桐乡雅集墨
四四 乌龙液墨
四五 凤麟胶墨
四六 尊胜幢墨
四七 无名氏墨

清墨
顺治朝
四八 玄龙焕墨
四九 天府御香墨
五0 郢碧墨
五一 世宝墨
五二 金壶液墨
五三 卿云露墨
五四 赖古堂写经墨

康熙朝
五五 满文墨
五六 世掌丝纶墨
……
民国墨
附录

精彩书摘

  明墨
  万历及前朝
  一 万花谷墨
  正圆形,通体漆衣。面中界以双边,中间隶书阳识「万花谷」三字;北,镌绘正龙蟠绕,鳞瓜之罅错以万花;侧,楷书阳识「吴乾初制」四字款。重五两。
  【案】
  吴乾初,安幑歙县人,明隆庆、万历间墨工。
  乾初造墨负盛誉,传品绝鲜,墨林重之。考宣城麻三衡《墨志》,载乾初墨两品,一曰「瑞应图」,一曰「清溪墨」。新安方瑞生《墨海》,载古玉斋王朝卿藏乾初墨亦两品,一为「赤水玄珠」,一即「瑞应图」。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尤其是在京东618搞活动购买,物超所值。就是原价太贵。

评分

一半图片模糊不清,如果图像资料缺失,这些东西都在故宫,为什么不重新做拓片呢?出版是百年事业,何况这种凝聚学者终身心血和学养的著作,编者为何没有虔敬之心?

评分

好~~非常的棒~!!~

评分

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评分

没有研究,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知识,有空仔细看看

评分

晾干:墨成形之后还要晾干,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种方法。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另外,温度过大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

评分

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用鹅卵石打磨制成。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评分

中国古代虽无“文献学”一词,但许多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历代文献收藏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内涵比较广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献发展史外,还涉及文字的校订,版本的鉴别,对内容得失的评品及目录的编制等。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著名观点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要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但他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工作称为“校雠学”。最早以“文献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则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二书认为文献学就是版本学、校勘学(见校雠学)和

评分

这套书不错,专家的经典著作,装帧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