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有一个坏(好?)习惯,我喜欢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我觉得,这样做有很大的好处。干一件事,累了,立刻换一件。这样一来,脑筋就像是新磨的利刃一样锋利无比。用这样的新“磨”的脑筋来思考问题,时有梦笔生花之感,奇妙不可思议。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全集(第7卷)· 杂文及其他 1》收录作者1952-1994年间撰写的杂文、书刊评介类文章(包括贺词、会议开幕闭幕词及发言等)19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曾编入《季羡林文集·第十三卷》、《季羡林文集·第十四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另补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所作书评及50-90年代发表于报刊的杂文。新收录的作者早年书评原载于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署名“羡林”、“羡”。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目录
辛克莱回忆录(书评)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之获得者高尔斯华绥
勃克夫人新著小说《诸子》(书评)
《烙印》(书评)
巴金著长篇小说《家》(书评)
陆志韦白话诗第三集《申酉小唱》(书评)
老舍的《离婚》(良友文学丛书第八种,书评)
《夜会》(书评)
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
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
救救小品文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论自费留学
现代德国文学的动向——从个人到大众(Vom Individuum ZUY Gemeinschaft)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邻人
我们应该同亚洲各国交换留学生——给政府的一个建议
我们应该多学习外国语言
送礼
论现行的留学政策
论伪造证件
中国人对音译梵字的解释
语言学与历史学
论聘请外国教授
论正义
忠告民社党和青年党
可怕的隔膜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纪念开国后第一个国庆日
语言学家的新任务
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随意创造复音字的风气必须停止
学习《实践论》心得
中缅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东方语文范围内的科学研究问题
充满了信心,迎接1955年
为我们伟大的节日而欢呼
入党一年
又是光辉的胜利的一年——国庆日的感想
在大跃进声中庆祝国庆节
会降低教学质量吗?——我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的体会
对于新诗的一些看法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新年随笔
必须用拼音字母的读法来读
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看话剧《三人行》有感
看《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一点感想
迎春杂感
坚决打击美国强盗
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
埋葬美帝国主义
亚非人民心一条
从拿来主义谈到借鉴
回顾与前瞻
欢迎啊,新同学们!
外语教学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大力开展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漫话历史题材
从黄山向《边疆文艺》致意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喜看新疆石窟壁画展览
团结起来共同前进——祝贺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开幕
祝贺与希望——致《大学生丛刊》
祝《地平线》创刊三周年
热烈祝贺((中国俄语教学》创刊
新年述怀
要反映社会中的新风气
中印友谊谱新章
喜看《沙恭达罗》重新公演
芳林新叶催陈叶
龟兹壁画展前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评介
团结起来,努力做好民族语文的研究工作——祝贺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伟大呀,我们的党!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闭幕词
别丈八沟
教学科研应结合,人才要交流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我的一点希望——祝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五周年
祝词——致高校东方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
学习《邓小平文选》,努力开创外国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讲几句话
祝词——中国广播电台国际台印地语节目开播35周年
……
精彩书摘
这种由资产阶级而闻到革命的气息,而真去革命,而把革命象征了,不是一个很合理的进展么?合理是真的;但也许太合理了,我在《在黑暗中》看到的丁玲是这样;在《韦护》里看到的仍然是这样,在《一九三。年春上海》看到的仍然是这样——倘若就这样下去,我想不会有一天不这样的,也许因为时间的关系,在(《在黑暗中》里不得不穿旗袍或马夹;在《一九三○年春上海》只好穿蓝布裤褂之流的东西,我不愿意替别人检定意识,说不愿意是瞎话,实在是不会,但是丁玲的意识却很明显:她彻头彻尾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女性。
在这里,很奇怪的,我想到扑火的蛾子,无论原来是在树丛里,墙角里,只要见到一丝光明,也要去扑,被纱窗隔住了,还要停留在那里,徘徊着往里窥探,希望可以发见一个空隙,钻了进去。但这个联想实在不恰当,我承认我们的革命家闻到了革命气息,有的也真的去革命了,但是大部分闻到这气息的时候却往往在跳舞厅里,喝过了香槟酒“醉眼朦胧”的那一霎那间。我的良心不使我把丁玲归在这一类,但是除了这一类外,我却也再找不到更适合的一类了。
但是,实在说起来,还不这样简单,在她这一些作品里,我看出了她的一个特点——黏质的惰性。这种惰性我自己也感到过,尤其是在读书的时候,只要一想到发奋读点书,总想明天开始罢,然而明天成了今天,还明天开始罢。就这样明天下去,终于也不开始了,在某一种时候,丁玲也实在被革命气息陶醉过,但是她仍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向前动一动。自己做些美丽的富有诗意的梦,她微笑着满足了,也许她也有“来了”之感罢。
季羡林全集(第7卷)·杂文及其他 1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