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元末朱元璋起兵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及部分南明史事。其修纂时间长达九十余年,用力之勤,大大超过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但由于经历的满清“文字狱”,也存在不少曲笔隐讳和篡改不实之处。
作者简介
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康雍乾三朝元老,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衔,封三等伯。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故雍正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深得雍正、乾隆倚重。曾任《明史》检修总裁官,一统完成全书。《明史·艺文志》4卷,由他监修主编。共收录明人撰著4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各书,均以作者姓名置于书名之上。少数书籍加有评语,是考明代文化学术重要参考目录。著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等。
前言/序言
“二十四史”上自《史记》,下迄《明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清朝初年约四千余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详细的史学作品。
清代最通行的“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间刊行的“钦定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殿本”。殿本版式疏朗,刻印精良,但是校勘不够审慎,存在误字、衍字、缺字甚至是整段文字脱失的情况,而且,由于殿本的编纂官皆属御用史官,不得不为帝王所左右,史实记录上也有一些缺憾。晚清时,又出现了由各省官书局刊刻的局本,广为流传,但仍以殿本为依据,存在不少问题。
民国初年,张元济先生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通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推出了影印版的“二十四史”。因各书底本多残缺不全,不得不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侣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主要影印底本分别为:
1、史记。宋庆元黄善夫刻本。
2、汉书。宋景祐刻本。
3、后汉书。宋绍兴刻本配元覆宋本。
4、三国志。宋绍熙刻本配宋绍兴刻本。
5、晋书。宋刻本配其他宋本。
6、宋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7、南齐书。宋蜀刻大字本。
8、梁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9、陈书、宋蜀刻大字本。
10、魏书。宋蜀刻大字本。
11、北齐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12、周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
13、隋书。元大德刻本。
14、南史。元大德刻本。
15、北史。元大德刻本。
16、旧唐书。宋绍兴刻本配明闻人铨覆宋本。
17、新唐书。宋嘉祐刻本配其他宋本。
18、旧五代史。原辑永乐大典有注本。
19、五代史记。宋庆元刻本。
20、宋史。元至正刻本配明成化刻本。
21、辽史。元至正刻本。
22、金史。元至正刻本配元覆刻本。
23、元史。明洪武刻本。
24、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其中除《旧五代史》《元史》《明史》等数种以明清时的版本作为底本外,均以宋元版为主要底本。
百衲本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对历史研究的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曾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百衲本二十四史自问世以来,曾数次被影印出版,惜多为宣纸线装本,价格不菲,不便学者购藏利用;其余则以缩印本居多,其中质量较好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精装二十四册本,但年代既久,流传益少,已属罕见。为满足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也让更多的文史爱好者接触到百衲本二十四史,我社决定将之再度影印出版。本次影印,将每部正史单独制作,采取每页分上下双叶的形式印制,并为每部正史编制了分卷目录。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我社在编制目录时,为更好地反映百衲本原貌,尽可能地体现其与殿本、局本等其它系统传本的差异,原则上均依原书卷端著录,部分保留了原书中使用的简体字、俗体字及异体字等。对原书中有目无传或有传无目等情况,不予变动,仅对极个别处出现的明显衍、漏、误字等情况进行了修改。
百衲本明史(套装共6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