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小说《红与黑》被誉为欧洲现实主义批判文学,发表时引起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大轰动。书中言辞犀利,内容深刻,发人深省,情节跌宕起伏,虽以主人公于连的两段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实质上却是一部“政治小说”。本书于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将其推荐为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内容简介
《红与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者简介
司汤达,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重要和较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精彩书评
★阅读经典,减少浮躁,沉潜历史,受益无穷。
——王蒙
★读过十大名著,犹如拥有一笔财富!
——莫言
★读十部伟大的书,做一个高贵的人。
——周国平
★每当阅读文学经典的时候,我就非常兴奋,仿佛自己将面对一个很盛大的节日,非常的愉悦!
——王安忆
★经典的光芒穿越时空,永远照耀文学的后来者。
——苏童
★在世俗欲望的喧嚣这中,经典的声音何其微弱。然而心的呼唤与回应是不受干扰的,这种云去超过时空。当异国幽灵的身影再次显现之时,古老的中华大地屏气凝神。
——残雪
★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
——余华
目录
一 小城
二 市长
三 穷人的利益
四 父与子
五 谈判
六 愁闷
七 选择的爱
八 小风波
九 乡村的一夜
十 雄心与涩囊
十一 一夜
十二 旅行
十三 透明的袜子
十四 英国剪刀
十五 鸡鸣
十六 第二天
十七 第一位副市长
十八 皇帝驾到维立叶尔
十九 思想使人痛苦
二十 匿名信
二十一 和主人的圣诞
二十二 一八三零年的风尚
二十三 一个官吏的悲哀
二十四 省会
二十五 神学院
二十六 世界或富人所缺少的是什么
二十七 人生的初次经验
二十八 圣体游行
二十九 第一次向上爬
三十 野心家
……
精彩书摘
一 小城 把成千的生物放在一起, 拣除了坏的, 那笼子就不热闹了。 ——霍布斯 维立叶尔小城可算是法朗士-孔德省里最美丽的城市当中的一个了。它 的白色的房屋,有着用红瓦盖成的尖尖的屋顶,疏疏密密,排列在一个山 坡的斜面上,曲折蜿蜒的地方,却被一丛丛的茁壮的栗树衬托出来。杜伯 河在旧堡寨的下面,约有数百步的地方奔流着,这旧堡寨是从前西班牙人 建筑的,到今天只剩下断瓦颓垣了。 维立叶尔的北面,被一座高山所掩蔽,这是汝拉山脉的分支。每年十 月,当最初的寒流来到的时候,威拉嶙峋的山峰,便盖满了白雪。从山间 狂奔下来的急流,经过维立叶尔城,然后倾泻似的注入杜伯河。急流贡献 水力给无数间锯木厂,这是一桩很简便的工业,城中大多数的居民,因此 快乐过活。自然,这城中的居民,农民多于有钱的绅士。 但是,并非这些锯木厂使这座小城富足了。富足的原因,是靠着印花 布料的制造;这是有名的缪鲁士花布。自从拿破仑失败以后,这种繁荣, 改变了维立叶尔全城房屋的画貌,门墙粉饰一新。 人们刚走进这城市,就听到一阵噪声,震得人们头痛。这是一架又可 怕又喧嚣的机器所发出来的声响。二十个笨重的铁锤,因急流冲动齿轮, 高举起来,又自然地落下。这响声使街道都震动起来。每天每个铁锤,不 知道要造出多少万铁钉,当铁锤一起一落的时候,那些又鲜艳又美丽的少 女,递送小铁片在巨大的铁锤下面,于是小铁片很快就变成钉子了。这种 工作,表现显得粗笨,却是使第一次来到法兰西和瑞士交界的山里的旅客 最感到惊奇的一种工业呢。假如他走进维立叶尔城,询问这座会震聋大路 上行人耳朵的宏大的制钉厂究竟属于哪一个的,人们会用懒洋洋、慢吞吞 的语调回答他说:“它吗?它是属于市长先生的。” 维立叶尔有一条大路,从杜伯河岸起,直达山坡坡顶。在这一条大道 上往来的旅客,只要他在中途稍稍停留数分钟,百分之九十九他可能看见 一个神色匆忙的显要的男人。 只要看见他,所有路上的行人,都赶忙脱帽敬礼。他头发斑白,穿着 灰色的服装,他曾经得过许多勋章。他有宽大的前额,鹰嘴似的鼻子,总 之,他的面貌,严肃端正。在他的面貌上,我们一眼望去,甚至觉得他不 但有乡村市长的尊贵,还兼有某种和悦;这种和悦,我们仅能在四十八岁 或五十岁的人的身上发现。但是不久这位巴黎的旅客,更发现他自得和自 满的逼人的神气;谁也猜不定,在他这种自满的心情里,偏见是怎样的窄 狭,创造的智慧是怎样的稀少。这个人的才能,我们可以断定,他只能办 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人家的债时,他愈迟还愈好。 这便是维立叶尔城的市长德·瑞那先生。当他用严肃的步态穿过街心 ,走进市政府,旅客就看不见他的影子了。但是假如这位旅客继续散步, 再走上一百步左右,他便远远地看到一座样式相当美丽的房子,从房子周 围的铁栏栅望进去,还可瞧见极华美的花园。再望过去,便是一带布果尼 的山脉所组成的天际线,好像天生来怡悦人们眼睛的。这一片风光使旅客 忘记了那开始使他窒息的、疠疫一般的财利的氛围。 又有人告诉旅客说:这座房子是属于德·瑞那先生的。他的房子刚刚 落成。他拥有这样美丽的坚固的白石住宅,完全由于他那大规模的制钉厂 所赚来的利息。有人说他的祖宗是西班牙人,据说在路易十四未征服此地 以前,他的祖宗——西班牙人——已经来到此地安居乐业了。 自从一八一五年起,他就以为做工业家,是够羞耻的了。原因是从一 八一五年起,他已经做了维立叶尔的市长。这壮丽的花园的各部平台是由 护堤短墙支持着,一层一层的,一直到杜伯河岸。这也是德·瑞那先生在 制铁生意上经营的结果。 在法兰西我们不要想多看见这类明媚如画的花园,像在德意志的莱比 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各大工业城附近的区域内的那样。在法朗士-孔德 省里,假如有人建筑高墙愈多,或者在他的地产上,将方正的石块,一层 一层堆积起来,那么,他愈能获得村邻的尊敬。德·瑞那先生的花园里, 不用说是筑了高墙。还有更值得人们羡慕的,是他花园里有几块小小的土 地,是他用金子买过来的。举个例来说,当你初到维立叶尔的时候,你看 见的那所锯木厂,矗立在杜伯河岸那种特殊的形势,会令你触目惊心。你 还会注意到“索黑尔”几个大字,用极大的字母,写在那屋顶上的一块大 木板上;六年以前,这场地还是工厂占据着,但是这时候,人家正在这块 土地上替德·瑞那先生的花园建筑第四层平台的围墙。 无论市长是如何傲慢,也不得不跟那个又倔强又顽固的农夫索黑尔老 头儿大打交道。他给了他一些明晃晃的金路易,才得到他的允许,把他的 工作场搬到别的地方。至于那条发动截木锯的公共河流,德·瑞那先生在 巴黎活动,假借权势,才使得这条河流迂回改道。他之所以有这种幸运, 是因为在一八二几年大选举以后。 在杜伯河岸下游五百步远,德·瑞那先生用他四亩田地去掉换索黑尔 一亩田地,这个地段,显然对于索黑尔的松树板材生意上是十分有利的。 这个索黑尔老伯伯(自从他发财以来,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掌握了秘密 的生意经,利用他邻居的心急和强烈的地产占有欲,敲了他六千法郎一个 大数目。 老实说,他们这种掉换,曾经引起维立叶尔头脑精明的人的批评。这 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有一个礼拜天,德·瑞那先生穿着市长的礼服,从 教堂回家的时候,他远远地看见老头儿索黑尔被他的三个儿子围绕着,满 面笑容地望着他。这阵笑容,在市长先生的心灵里铸成了他的最不幸的一 天。从此以后,市长便常常想到他那次本来可以少花些钱也能做成的交易 。 要想获得维立叶尔大众的敬仰,最重要的是一方面仍旧建造许多道围 墙,一方面不要采取这些泥水匠从意大利带来的计划。这些泥水匠是每年 春天绕道汝拉山峡到巴黎去的。假如有个鲁莽的建筑家,采用了这种革新 的计划,他将永远受人们的毁谤,说他笨拙无能;并且在法朗士-孔德省里 ,一般守旧而稳重的人,他们往往可以支配一般的舆论,使维新的人失败 到不能立足的地步。 事实上,这些保守的人,在法朗士-孔德省里所造成的专横的威权,是 最令人讨厌不过的。就是因了这种专横的威权,在称为民主社会的巴黎生 活惯了的人,如果他来到外省的城市里居住,实在无法忍受这小城市的生 活。专横的舆论,算不得公正的舆论。这种压迫是最笨拙不过的了,在法 兰西的小城市里,是和在美利坚合众国里同样愚蠢的。 二 市长 重要!先生,什么也不算么?愚人的尊敬,孩童的惊奇,富人的艳羡 ,智者的蔑视。 ——巴拿夫 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德·瑞那先生荣任行政长官的好名誉,促成了 修筑一道庞大坚固的堤墙。它修筑在离杜伯河水道大约有百步之高的山坡 上。对于维立叶尔民众的散步说来,这堤墙是必需的。这样可赞美的地势 ,算是法兰西最美妙的风景之一了。但是每年春季,雨水在那里冲流成许 多沟洼,阻碍行人,大家全感受到这种困难和不方便。这种困难给了德· 瑞那先生一个很好的扬名机会,他建筑了一段二十英尺高、三十到四十特 瓦兹长的宽厚堤墙。这种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已经使他市长的美名永垂 不朽了。 为了这堤墙的栏杆的兴建,德·瑞那先生不得不到巴黎跑了三次。前 任内务部长曾经宣布维立叶尔的散步场所是恨入骨髓的仇敌,一向反对兴 建它。到今天这堤墙的栏杆已砌成离地有四英尺来高了。再者。好像公然 侮蔑现在和过去的部长们似的,他们趁这个时机经营工程,用很好的建筑 石板来铺饰路面。P3-7
前言/序言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 外。读者面对品种繁多、应接不暇的图书信息,同样面临如何选择的窘境 。即便是面对数百部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经典名著,选择也一样无法回 避。 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欧、亚、美、澳、非 五大洲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了世界十部文学经典。2007年,英国 《泰晤士报》报道,英、美和澳洲的125位作家应邀从五百多部最受读者喜 爱的文学作品中评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值得阅读的十部经典。另外,《泰晤 士报》还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让英国读者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十大经典名著 。在这些经典名著榜单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 《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 与黑》,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赫然在列。毫无疑问,这 些作品代表了欧美国家最具世界性、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经典。 为了方便我国读者选择自己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我社决定推出上海 文艺版的“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在参照上述种种“十大文学经典”榜单的基础上,我们征求了国内众 多实力派作家和著名文学翻译家的意见,选择了十部真正称得上“经典中 的经典”的世界文学精品。同时,我们坚持“名著配名译”的原则,避免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以致貽害读者与后人。 我们衷心期望,放在您面前的这套“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不仅能为我 国读者打开一道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大门,而且由此将读者引向一个更为 广阔、有益的文学天地。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编辑组 二00七年八月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红与黑 一部关于野心、爱情与背叛的史诗 《红与黑》——司汤达笔下那抹永恒的朱砂与墨黑,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幅描绘法国复辟时期社会百态的宏大画卷。在这部作品中,司汤达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以及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细腻把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具魅力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他如同一颗在污浊泥沼中挣扎却不甘沉沦的种子,怀揣着改变命运的炽热渴望,在那个充满虚伪、阶级森严的时代里,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充满传奇与悲剧的人生。 人物塑造:于连·索雷尔——一颗不安分的灵魂 于连·索雷尔,这位出身贫寒的青年,却拥有着远超其出身的智慧、野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出身木匠家庭,对出身低微的命运深恶痛绝,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攀登社会的顶峰,获得尊重与地位。他熟读拿破仑的传记,将这位传奇人物视为偶像,从他身上汲取了改变命运的力量与策略。于连聪明、勤奋,有着不服输的倔强,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观察和利用人心。他能够轻易地洞察他人的弱点与欲望,并以此为武器,巧妙地周旋于各种场合,步步为营。 然而,于连的内心并非全然冰冷。他拥有着燃烧般的激情,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但这份渴望往往与他的野心纠缠不清,使得他的情感之路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他对玛丽昂·德·鲁瓦夫,一位身材丰腴、性格坚毅的市长夫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这份爱,既有对她地位的仰慕,也有对其性格的欣赏,更有对她所代表的那个上流社会的向往。他以一种近乎献祭般的热情,将自己投入这段禁忌的爱情之中,企图以此来获得认可,实现阶级的跨越。 同时,于连也深深地爱上了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纯洁、善良、对爱情充满幻想的玛蒂尔德。这位年轻的贵族小姐,厌倦了乏味枯燥的贵族生活,被于连身上散发出的野性、智慧和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她既被于连的才华折服,又为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斗志而着迷。她渴望这份爱情能够带她走出无聊的樊笼,体验真正的情感与激情。 于连在玛丽昂与玛蒂尔德之间的游走,既是他追求地位与爱情的双重策略,也是他内心挣扎的体现。他一方面渴望真挚的爱情,另一方面又被现实的残酷所迫,不得不以一种世故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生活。他所经历的每一次情感纠葛,都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验,也一次次将他推向更深的漩涡。 社会背景:法国复辟时期的浮世绘 《红与黑》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复辟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阶级固化、虚伪与伪善盛行的年代。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复辟,社会上弥漫着保守、专制的气息。贵族阶级重新掌握权力,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底层人民进行压制。教会的影响力也再次抬头,宗教的教条与世俗的欲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矛盾的图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身与社会地位。对于像于连这样的寒门子弟而言,想要获得成功,其难度不亚于登天。他们被贴上“平民”的标签,被剥夺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充满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门第、财富、关系网,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司汤达通过对那个时代教会、贵族、官僚等各个阶层人物的生动刻画,揭露了他们内心的虚伪、贪婪与自私。神父们道貌岸然,实则追逐权力和利益;贵族们享受着特权,却缺乏真正的才干与品格;官员们蝇营狗苟,唯上是从,只顾自身安危。在这个充斥着谎言与表演的舞台上,于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这些虚假的表象,并试图利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小说的情节发展紧扣于连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他从一个贫困的青年,如何凭借智慧和野心,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并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 故事的开端,于连被任命为雷纳尔先生家孩子的家庭教师。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迅速获得了雷纳尔先生的赏识,并与雷纳尔先生的妻子玛丽昂·德·鲁瓦夫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段禁忌的爱情,既是于连实现阶级跳跃的第一步,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他与玛丽昂的私情被发现后,他不得不离开这座小镇,前往巴黎,进入神学院。 在巴黎,于连进入了德·拉莫尔侯爵的家庭,担任其秘书。在这里,他遇到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玛蒂尔德被于连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这段爱情,更是将两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连深知,如果能够娶到玛蒂尔德,他将一劳永逸地摆脱贫困的命运,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没有就此停下。于连在与玛蒂尔德交往期间,又与玛蒂尔德的母亲,美丽的玛蒂尔德夫人,产生了暧昧不清的关系。这使得于连更加深陷于复杂的感情漩涡之中。 当于连以为自己即将成功之时,命运的残酷却再次降临。玛丽昂,这位一直深爱着于连的女人,因为嫉妒和绝望,向德·拉莫尔侯爵揭露了于连的过去,包括他和自己之间的私情,以及他利用她的种种行为。这封信,彻底粉碎了于连的希望。 在绝望与愤怒之下,于连回到雷纳尔先生的家,开枪射杀了玛丽昂。这一举动,将他推向了法律的审判,也彻底结束了他的人生。在狱中,于连拒绝了一切挽救他的机会,他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迎接了属于自己的审判。他拒绝了向玛蒂尔德屈服,也拒绝了向那个虚伪的社会妥协。最终,他被判处死刑。 在临刑前,于连最终选择与玛蒂尔德在精神上达成和解,他明白,玛蒂尔德才是那个真正理解他,也爱着他的人。而玛丽昂,虽然爱他,却也最终背叛了他。于连的死,是那个时代对一个不甘沉沦的灵魂的扼杀,也是对整个虚伪社会的一声控诉。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的杰作 《红与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与其精湛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深刻的现实主义: 司汤达以极其写实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他没有回避社会存在的黑暗与丑陋,而是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政治的腐败,到教会的虚伪,再到人性的弱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心理描写的巅峰: 司汤达是心理描写的大师。他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情感变化、思想斗争以及潜意识的活动。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于连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渴望。 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 司汤达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但却充满了力量。他善于运用对比、反讽等手法,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镜子”般的叙事: 司汤达在书中曾提到,他希望小说能够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他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生动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红”象征着爱情、激情、血液,也象征着革命与理想;“黑”则象征着教会、传统、禁欲,也象征着压抑与死亡。这两种色彩的交织,正是于连复杂人生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矛盾冲突的象征。 历史地位与影响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小说不仅在法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社会矛盾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红与黑》是一部关于野心、爱情与背叛的史诗。它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