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意味。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似在欣赏小说,又似在体验现实。
内容简介
阎真以犀利如刀的文笔和生动逼真的故事,写出省卫生厅公务员、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从无职无权、空怀壮志,到时来运转、大展宏图的过程。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险象环生的升迁之路.你死我活的灵魂搏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无不夺人心魄、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阎真,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1995年,海外版名《白雪红尘》)、《沧浪之水》(2001年)、《因为女人》(2007年),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2003年),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和散文等作品。
精彩书评
《沧浪之水》深刻地写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精神价值的败坏,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意味。在它面前,诸多同类题材的小说都会显得轻飘。池大为和马垂章两个人物写活了,写透了,其复杂内涵令人深长思之。
——雷达(文学评论家)
这部小说从池大为的人生经历,写出了时运转移中的人性百态与人情翻覆,官场之波诡云谲、反腐之惊心动魄,都从他的升降沉浮中充分而深刻地展现出来,实为当下现实题材的难得力作。
——白烨(文学评论家)
在这部小说中,知识分子在权利面前经受人格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权利的诱惑和困境中的选择,反讽、幽默和不断的自我反省,使小说既有阅读的快感,又有思想的力度。 ——陈晓明(学者)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在传统文化被不断重构、整合的今天,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任然是一个问题。我们不是池大为,但池大为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方式有极大的典型性。
——孟繁华(学者)
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我们在把自己交给生活时候,是否找到了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
——李敬泽(文学评论家)
精彩书摘
父亲的肖像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他已经死了,这个事实真实得虚幻。
那天从山上送葬回到土坯小屋,就失去了悲痛的感觉;悲痛在极点上持续,就不再是悲痛。那些山民,我平时称作婆姨姑嫂爷舅叔伯的,都在屋子里站着,翻来复去地说着那几句话:“人死了就活不回来了。”“再说老天爷要收人,毛主席他自己都没办法。”屋子里弥漫着烟雾。秦三爹不停地卷着喇叭筒给身边的人抽。这是我非常熟悉的气息,只有山里未经制作的土烟才是这样浓烈而辛辣。父亲生前经常在煤油灯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缓慢地卷起一支喇叭筒,凑在灯上点燃,吸完了,又开始卷下一支,一句话不说,就过了一晚。昏黄的煤油灯把山民们的身影映在墙上,看久了就会产生某种幻觉。在那些逝去的夜晚,我在父亲的对面复习功课,越过他的肩看见墙上的身影,一动不动,看着看着就觉得那身影不很真切,像墙上凹进去了一块。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父亲在山中,在永远寂静的黄土深处。
夜深了,人渐渐散去。我在油灯下枯坐一会,在门坎上坐下来。今夜的风很大,也很纯,风中裹着一丝丝衰草的气息,这是山里面才能分辩出来的气息。没有月亮,稀疏的星星散落在天幕上,衬出远山朦胧的轮廓。山们这么沉默着,已经有无数世纪,这是山外人很难想象的。我在风中听到了一种声音,很多年来我都听到这种声音,像是召唤,又像是诉说。仰望星空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岁月,时间尽头的岁月,还有那些遥远的地方,被称作天尽头的地方,那里一定有什么存在。可是父亲他死了,死了就活不回来了。我想不通一个人,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死去,可这是真的,真的,这个事实无法拒绝。
我极度疲倦又极度清醒。无法入睡,我想把父亲留下的东西清理一下。几件衣服,几十本医学书,这就是一切。我把搁在横梁上的那口软牛皮箱取了下来,打开箱子我闻到一种陈旧的气息,这是藏在隐秘的时间深处的气息。我端起煤油灯照了照,里面是几本书躺在那里。我在平整箱底时忽然感到了中间有一块稍稍凸了出来,把油灯移近了仔细摸索,可以摸到一个明显的边缘。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一下一下生动可感。我仔细摸索了,那深红色的绒面有一侧是被刀割开了的。我小心地把手伸进去,慢慢地掏了出来,凑到灯下一看,是本很薄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
书的封面已经变成褐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算算已经三十八年了。我轻轻地把书翻开,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竖着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稽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候,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一共十二人。我翻看着这些画像,血一股一股地往头上涌,浑身筛糠般地颤抖。那种朦胧而强烈的感情冲击着,我自己也无法给予确切的说明。我准备把书合上的时候,发现了最后一页还夹着一张纸,抽出来是一个年轻的现代人的肖像,眉头微蹙,目光平和,嘴唇紧闭。有一行签名,已经很模糊了,我仔细辩认看了出来:池永昶自画像,一九五七年八月八日。下面是一横排钢笔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父亲的像啊,二十年了!一口一口地我喘着粗气,声音在夜中被放大了,像门外传进来的。山风呜呜地响着,天亮了。
前言/序言
《沧浪之水》的简介 《沧浪之水》是一部融汇历史、哲学与个人命运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宏大而又极其微观的视角,勾勒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与超越。故事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通过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叙事,探讨了生命、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张力。 作品的叙事空间是流动而变幻的,它并非固定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如同“沧浪之水”一般,意象化地代表着时间的河流、历史的进程以及个体生命的潮起潮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图景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幽微曲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波澜壮阔,又能体会到个体生命在其中所经历的细致入微的情感波动。 小说的主人公,姑且称之为“求索者”,并非一个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真实而充满矛盾的普通人。他置身于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旧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期,求索者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这些选择关乎他的生存,更关乎他的灵魂。他试图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人价值。 求索者的一生,是一段不断探索与求知的旅程。他可能经历过理想的炽热,也可能遭遇过现实的冰冷;他可能在真理的海洋中遨游,也可能在迷茫的泥沼中挣扎。他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复杂,有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有对友谊的珍视与考验,有对权力的诱惑与警惕,更有对良知的坚守与拷问。作者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使得求索者这个形象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沧浪之水》并非一部情节驱动的小说,它更侧重于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小说中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诡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冲突,而是以一种更为沉静、内敛的方式,展现了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困境与思考。每一个细小的事件,每一次偶然的相遇,都可能成为人物内心转折的契机,都可能引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阐释。 作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意象,它既可以代表历史的长河,也可以象征人生的起伏不定,更可以寓意知识的浩瀚无边。此外,小说中还可能穿插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往往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成为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例如,枯黄的落叶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凋零,而破晓的晨曦则可能预示着希望的到来。 小说的主题是多维度的,它触及了诸如“知与行”、“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真理与谬误”等一系列根本性的人生议题。作者并没有给读者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行思考,在求索者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启示。《沧浪之水》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它允许读者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出不同的解读,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在语言风格上,《沧浪之水》力求质朴而富有张力。作者的文字可能不像一些当代小说那样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更注重用精炼的语言捕捉人物的神态、内心的活动以及环境的氛围。他能够以平实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用日常的场景勾勒出人生的况味。这种朴素的语言风格,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原初的力量。 小说的叙事视角是灵活多变的,作者可能时而俯瞰全局,展现时代的宏大脉络;时而又深入人物内心,描绘其细微的情感变化。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小说的叙事更加丰富立体,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个体生命的细腻。 《沧浪之水》是一部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它不是一部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种种可能,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阅读这部小说,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你会从中获得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深刻洞见。 它可能讲述了在一个变革时期,一个年轻人在社会洪流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故事。他可能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又被新兴思想的浪潮所吸引。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徘徊,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挣扎。他可能经历过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寻,也可能在现实的考量下,有过妥协与痛苦。 小说的主线并非围绕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或权力斗争展开,而是更注重描绘个体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其精神世界的起伏与演变。他可能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出现,都可能对主人公的认知产生影响。 “沧浪之水”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意。它可能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冲刷着一切;也可能象征着人生的变幻莫测,潮起潮落,难以捉摸。主人公的名字,或者他的经历,都可能与这“沧浪之水”紧密相连,暗示着他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在浩瀚的水流中漂泊的一叶扁舟,既要顺应水流的方向,又要努力把握自己的航向。 这部小说或许并没有明确的“好人”与“坏人”之分,每一个人物都可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内心的挣扎。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他试图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元,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能会被主人公的某种选择所触动,也可能对他的困惑感同身受。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可能看似平凡,但却饱含深意,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例如,一次微不足道的交谈,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经历,都可能在主人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他未来的选择。 《沧浪之水》所描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群像,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心灵史。它不一定是你耳熟能详的那个故事,但它所探讨的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选择的主题,却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无法回避的。它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一种对个人命运的深情注视。 它也许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里的彷徨,他对理想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社会变革中,他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他可能是一个在象牙塔中探索真理的人,但当现实的浪潮拍打过来时,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知识的局限,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生存之道。 小说中可能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对社会百态的描摹,但这一切都服务于人物的精神成长和命运演变。主人公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是他不断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他可能曾经有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可能在经历打击后,变得更加成熟和审慎。 “沧浪之水”的比喻,也可能暗示着一种“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哲学思考。在浑浊的时代里,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如何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吞噬,这或许是主人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小说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叙事,作者可能会在时间线上进行跳跃,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展现人物过去经历对现在的影响。这种非线性叙事,也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层次感。 总之,《沧浪之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生命的重量,去理解时代的脉搏,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它不是要给你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要激发你更深刻的思考,去品味那“沧浪之水”所蕴含的无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