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文库076:边城(插图全本)》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世界文学文库076:边城(插图全本)》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着重要的位置。
内容简介
沈从文著文执教,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他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极有力竞争者,却在之前过世……他就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世界文学文库076:边城(插图全本)》将向你展示这位传奇作家的部分经典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沈从文,湘西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3年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极多的一个。主要著作有:小说《龙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精彩书评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
我喜欢沈从文,喜欢他写的小说,也喜欢他处世为文的态度。他虽然不善评断别人,但本身就是尺度。据此我们可以衡量每一位投身于文学写作的人物,甚至包括鲁迅。
——韩东
目录
小说
柏子
边城
萧萧
丈夫
三三
散文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箱子岩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凤凰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一个老战兵
学历史的地方
精彩书摘
柏子
把船停顿到岸边,岸是辰州的河岸。
于是客人可以上岸了,从一块跳板走过去。跳板一端固定在码头石级上,一端搭在船舷,一个人从跳板走过时,摇摇荡荡不可免。凡要上岸的全是那么摇摇荡荡上岸了。
泊定的船太多了,沿岸泊,桅子数不清,大大小小随意矗到空中去。桅子上的绳索象纠纷到成一团,然而却并不。
每一个船头船尾全站得有人,穿青布蓝布短汗褂,口里噙了长长的旱烟杆,手脚露在外面让风吹,——毛茸茸的象一种小孩子想象中的妖洞里的喽罗毛脚毛手。看到这些手脚,很容易记起“飞毛腿”一类英雄名称。可不是,这些人正是……桅子上的绳索指定活车,拖拉全无从着手时,这些飞毛腿的本领,有的是机会显露!毛脚毛手所有的不单是毛,还有类乎钩子的东西,光溜溜的桅,只要一贴身,便飞快的上去了。为表示上下全是儿戏,这些年青水手一面整理绳索,一面还将在上面唱歌,那一边桅上,也有这样人时,这种歌便来回唱下去。
昂了头看这把戏的,是各个船上的伙计。看着还在下面喊着。左边右边,不拘要谁一个试上去,全是容易之至的事,只是不得老舵手吩咐,则不敢放肆而已。看的人全已心中发痒,又不能随便爬上桅子顶尖去唱歌,逗其他船上媳妇发笑,便开口骂人。
“我的儿,摔死你!”
“我的孙,摔死了你看你还唱!”
全是无恶意而快乐的笑骂。
仍然唱,且更起劲了一点。但可以把歌唱给下面骂人的人听,当先若唱的是“一枝花”,这时唱的便是“众儿郎”了。“众儿郎”却依然笑嘻笑嘻的昂了头看这唱歌人,照例不能生气的。
可是在这情形中,有些船,却有无数黑汉子,用他的毛手毛脚,盘着大而圆的黑铁桶,从舱中滚出,也是那么摇摇荡荡跌到岸边泥滩上了。还有作成方形用铁皮束腰的洋布,有海带,有鱿鱼,有药材……这些东西同搭客一样,在船上舱中紧挤着卧了二十天或十二天,如今全应当登岸了。登岸的人各自还家,各自找客栈,各自吃喝,这些货物却各自为一些大脚婆子走来抱之负之送到各个堆栈里去。
在各样匆忙情形中,便正有闲之又闲的一类人在。这些人住到另一个地方,耳朵能超然于一切嘈杂声音以上,听出桅子上人的歌声,——可是心也正忙着,歌声一停止,唱歌地方代替了一盏红风灯以后,那唱歌的人便已到这听歌人的身边了。桅上用红灯,不消说是夜里了。河边夜里不是平常的世界。
落着雨,刮着风,各船上了篷,人在篷下听雨声风声,江波吼哮如癫子,船只纵互相牵连互相依靠,也簸动不止,这一种情景是常有的。坐船人对此决不奇怪,不欢喜,不厌恶,因为凡是在船上生活,这些平常人的爱憎便不及在心上滋生了。(有月亮又是一种趣味,同晚日与早露,各有不同。)然而他们全不会注意。船上人心情若必须勉强分成两种或三种,这分类方法得另作安排。吃牛肉与吃酸菜,是能左右一般水手心情的一件事。泊半途与湾口岸,这于水手们情形又稍稍不同。不必问,牛肉比酸菜合乎这类“飞毛腿”胃口,船在码头停泊他们也欢喜多了!
如今夜里既落小雨,泥滩头滑溜溜使人无从立足,还有人上岸到河街去。
这是其中之一个,名叫柏子,日里爬桅子唱歌,不知疲倦;到夜来,还依然不知道疲倦。所以如其他许多水手一样,在腰边板带中塞满了铜钱,小心小心的走过跳板到岸边了。先是在泥滩上走,没有月,没有星,细毛毛雨在头上落,两只脚在泥里慢慢翻——成泥腿,快也无从了——目的是河街小楼红红的灯光,灯光下有使柏子心开一朵花的东西存在。
灯光多无数,每一小点灯光便有一个或一群水手。灯光还不及塞满这个小房,快乐却将水手们胸中塞紧,欢喜在胸中涌着,各人眼睛皆眯了起来。沙喉咙的歌声笑声从楼中溢出,与灯光同样,溢进上岸无钱守在船中的水手耳中眼中时,便如其他世界一样,反应着欢喜的是诅咒。那些不能上岸的水手,他们诅咒着,然而一颗心也摇摇荡荡上了岸,且不必冒滑滚的危险,全各以经验为标准,把心飞到所熟习的楼上去了。
酒与烟与女人,一个浪漫派文人非此不能夸耀于世人的三样事,这些喽罗们却很平常的享受着。虽然酒是酽冽的酒,烟是平常的烟,女人更是……然而各个人的心是同样的跳,头脑是同样的发迷,口——我们全明白这些平常时节只是吃酸菜南瓜臭牛肉以及说点下流话的口,可是到这时也粘粘糍糍,也能找出所蓄于心、各样对女人的谄谀言语,献给面前的妇人,也能粗粗卤卤的把它放到妇人的脸上去,脚上去,以及别的位置上去。他们把自己沉浸在这欢乐空气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女人则帮助这些可怜人,把一切穷苦一切期望从这些人心上挪去。放进的是类乎烟酒的兴奋与醉麻。在每一个妇人身上,一群水手同样做着那顶切实的顶勇敢的好梦,预备将这一月储蓄的金钱与精力,全倾之于妇人身上,他们却不曾预备要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
他们的生活,若说还有使他们在另一时反省的机会,仍然是快乐的罢。这些人,虽然缺少眼泪,却并不缺少欢乐的承受!
其中之一的柏子,为了上岸去找寻他的幸福,终于到一个地方了。
先打门,用一个水手通常的章法,且吹着哨子。
门开后,一只泥腿在门里,一只泥腿在门外,身子便为两条胳膊缠紧了,在那新刮过的日炙雨淋粗糙的脸上,就贴紧了一个宽宽的温暖的脸子。
这种头香油是他所熟习的。这种抱人的章法,先虽说不出,这时一上身却也熟习之至。还有脸,那么软软的,混着脂粉的香,用口可以吮吸。到后是,他把嘴一歪,便找到了一个湿的舌子了,他咬着。
女人挣扎着,口中骂着:
“悖时的!我以为你到常德府,被婊子尿冲你到洞庭湖了!”
进到里面的柏子,在一盏“满堂红”灯下立定。妇人望他痴笑。这一对是并肩立着,他比她高一个头,他蹲下去,象整理橹绳那样扳了妇人的腰身时,妇人身便朝前倾。搜索柏子身上的东西。搜出的东西便往床上丢去,又数着东西的名字:“一瓶雪花膏,一卷纸,一条手巾,一个罐子——这罐子装甚么?”
“猜呀!”
“猜你妈,忘了为我带的粉吗?”
“你看那罐子是甚么招牌!打开看!”
妇人不认识字,看了看罐上封皮,一对美人儿画相。把罐子在灯前打开,放鼻子边闻闻,便打了一个嚏。柏子可乐了,不顾妇人如何,把罐子抢来放在一条白木桌上,便擒了妇人向床边倒下去。
灯光明亮,照着一堆泥脚迹在黄色楼板上。
外面雨大了。
张耳听,还是歌声与笑骂声音。房子相间多只一层薄薄白木板子,比吸烟声音还低一点的声音也可以听出,然而人全无闲心听隔壁。
柏子的纵横脚迹渐干了,在地板上也更其分明。灯光依然,把一对横搁在床上的人照得清清楚楚。
“柏子,我说你是一个牛。”
“我不这样,你就不信我在下头是怎么规矩!”
“你规矩!你赌咒你干净得可以进天王庙!”
“赌咒也只有你妈去信你,我不信。”
柏子只有如妇人所说,粗卤得同一只小公牛一样。到后于是喘息了,松弛了,象一堆带泥的吊船棕绳,散漫的搁在床边上。
柏子紧紧搂住妇人,且用口去咬。咬她的下唇,咬她的膀子,……一点不差,这柏子就是日里爬桅子唱歌的柏子。
妇人望到他这些行为发笑。
过一阵,两人用一个烟盘作长城,各据长城一边烧烟吃。
……
前言/序言
沈从文(1902—1988),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出生于行伍世家,祖父累官至贵州总督。十四岁时即投身军旅,随土军浪迹湘、川、鄂、黔一带,二十三岁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只身来到北京,投学未成转而写作,一九二四年底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二六年出版第一部散文作品集《鸭子》。一九二八年底,与胡也频、丁玲等创办《人间》、《红黑》杂志,因资金不足,数期之后草草停刊。一九二九年后改执教鞭,先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抗战爆发后辗转而至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一九四九年后,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文物研究,基本放弃文学创作。
大致说来,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活动起于一九二六年,止于一九四九年,期间共出版作品集八十余种,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短篇小说《萧萧》、《三三》、《丈夫》,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而其自传体散文集《从文自传》更在出版之初,即被周作人于一九三五年列为“我最爱读的三本书”中的第一本(《论语》杂志评选)。大约从一九八三年起,瑞典皇家学院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始注目中国作家,在议及的几名中国作家中,沈从文被认为“实力最雄厚”。
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施蛰存曾说他存在“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湘西地属楚文化区,中原文化鞭长难及,又兼此处山水人情瑰丽浪漫;在沅水一带土著军队中闯荡的五年时光让沈从文饱受湘西风土人情、世相百态的影响和滋养,这些都是一个成熟作家必不可少的素材。沈从文曾说他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则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美好回忆之中。此言非虚,正是因为对故土的热爱,沈从文才能用自己的一支如椽巨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湘西风土画,让无法身临其境的读者不免感慨系之、心向往之。
小说《边城》无疑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像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写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颇有几分“君子国”的气象。当然,矛盾也并非不存在,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隐伏着社会矛盾的影子。作者亦不曾讳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湘行散记》和《湘西》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两个散文系列,在对读者喃喃诉说式的叙述风格中,从“淡淡的孤独悲哀”中,都渗透了沈从文对湘西故乡人的深深悲悯。由这种浓郁得化解不开的感情所挽系,沈从文的作品显出其他散文家少有的大气、磅礴。
本书分别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中搜辑名篇,精益求精,和其小说名作《边城》、《萧萧》、《三三》并行,可说是基本囊括了沈从文作品的精髓,且较能体现沈氏文风的别样神采。
是为序!
编者
《边城》 沈从文 著 世界文学文库:边城(全本)(附《箫箫》《湘行散行》) 一、 历史的回响与乡愁的低语 《边城》这部不朽之作,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湘西风情画卷,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而淳朴的年代。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边城”的小镇,它坐落在碧绿的沱江边,依山傍水,民风淳厚,一副恬静安详的景象。然而,在这宁静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以及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人公是年轻貌美的翠翠,她是渡船老船夫的孙女。翠翠的容貌如同山间的花朵,她的歌声如同清澈的溪流,纯洁而又动人。然而,她的命运却如同江水般,充满了波折。她爱上了当地一位英俊的船夫,然而,这位船夫却陷入了两位富家少爷的竞争之中。这微妙的三角关系,为故事增添了一丝宿命的色彩。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乡土情怀和细腻的笔触,将湘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纯洁无瑕的生活理想。 二、 命运的捉弄与青春的哀愁 《边城》的故事,本质上是关于命运的无情与青春的哀愁。翠翠的爱情,如同一场美丽的梦,却被现实的残酷无情地撕碎。她深爱的船夫,最终选择了离开,留下了她一个人在寂寞的渡口,承受着无尽的思念与等待。 然而,小说并非只是描绘悲伤,它更深刻地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即使在命运的捉弄之下,翠翠依然保持着她的善良与纯洁。她的等待,虽然充满了忧伤,却也充满了希望。她的生活,虽然孤独,却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沈从文通过翠翠的命运,影射了那个时代许多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如同漂泊的浮萍,在时代的洪流中,无奈地承受着命运的安排。然而,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在困境中寻找着生存的意义,在绝望中孕育着希望。 三、 乡土的深情与人性的光辉 《边城》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其对乡土的深情以及对人性的光辉的描绘。沈从文对边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眷恋,他笔下的山水草木、人物形象,都充满了生命力。他笔下的乡亲,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他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即使在艰辛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故事中,老船夫的慈爱,顺顺的正直,以及其他一些小人物的善良,都构成了边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人物,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着边城这片土地,也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互助。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理解,依然能够成为最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人们走出困境。 四、 艺术的魅力与永恒的价值 《边城》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沈从文的语言,如诗如画,充满了音乐感。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细节的把握,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景物的描绘,还是人物的情感,都显得生动而逼真。 小说的主题,关于爱情、命运、乡土以及人性的思考,具有普世的价值。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感受人性的美好,并对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消逝的淳朴情感产生深深的怀念。 附录:《箫箫》与《湘行散行》 《箫箫》:一声唤醒的童年回响 《箫箫》是沈从文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以质朴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小男孩箫箫的童年生活。故事中的箫箫,是一个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 小说通过对箫箫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湘西乡村儿童的天真烂漫与纯真无邪。沈从文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却又饱含深情地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童年片段。他没有刻意去渲染,也没有过度的抒情,只是将这些生活场景真实地呈现出来,却足以触动人心。 《箫箫》中的人物,虽然只是些平凡的乡村人物,但却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或憨厚,或狡黠,或勤劳,或懒散,共同构成了湘西乡村生活的一幅生动画面。通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乡村生活的淳朴与真实。 这篇小说,如同一个温柔的唤醒,让我们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童年,回想起那些纯粹而美好的时光。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童年的意义,感受生命的最初纯粹。 《湘行散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漫游 《湘行散行》是沈从文晚年的一组散文,它记录了作者重返故乡湘西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边城》的叙事性不同,《湘行散行》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与对过往的回忆。 在这些散文中,沈从文将笔触伸向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熟悉的土地。他用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家乡的山水景致,回忆了童年时代的趣事,以及那些曾经陪伴他成长的人物。然而,这些回忆中,也夹杂着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对故土的思念。 《湘行散行》之所以动人,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在其中,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更是对自己人生旅程的回顾与梳理。他通过对过往的追寻,试图理解生命的意义,也试图寻找心灵的归宿。 这些散文,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灵魂漫游。它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生命、对故土、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三部作品的交织与共鸣 《边城》、《箫箫》以及《湘行散行》,虽然形式和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沈从文创作中对湘西这片土地的深情描绘,以及对人生、对人性、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边城》以小说的形式,构建了一个纯净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善良。《箫箫》则以孩童的视角,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美好,唤醒了读者内心的童年记忆。《湘行散行》则在晚年,以散文的形式,对故乡、对人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追溯与反思。 这三部作品,如同三面不同的镜子,折射出沈从文对湘西这片土地无尽的爱恋,以及他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细腻观察。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一种淡淡的忧伤,以及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深刻体悟。 阅读这套“世界文学文库:边城(全本)(附《箫箫》《湘行散行》)”,便是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体味生命的温度,思考人生的价值。它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