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涵、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及环境科学类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城乡规划设计以及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科技人员使用。
内容简介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是在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框架基本保持了原书的结构,但根据近年环境规划与管理在理论、技术、方法等领域的进展,对原书相关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系统地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涵、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根据新形势增加了公众参与及综合决策,之后提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及环境科学类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城乡规划设计以及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科技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三、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任务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类型
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管理
第二节 人地系统理论
一、人地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人地系统的反馈控制
三、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
四、人地系统和环境规划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
二、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四、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管理的关系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理论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三、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四、环境规划方案的费效分析
第五节 环境政策学理论
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体系框架
二、战略、政策、法规的调控关系
三、环境政策体系设计
四、环境政策的功能
五、环境政策行为与执行
第六节 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三、循环经济的研究层次
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环境规划与管理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环境评价和预测
一、环境评价
二、环境预测
第三节 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
一、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目的
二、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依据
三、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 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一、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的生成
二、环境规划管理的决策过程对规划方案的要求
三、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的决策
第五节 环境规划管理的实施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实施的基本条件
二、环境规划管理实施的程序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实施的机制与手段
四、环境规划管理实施的监控与反馈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预测方法
一、预测及环境预测
二、回归预测方法
三、时间序列平滑预测
四、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五、马尔可夫预测
六、灰色系统理论
七、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总量控制技术
一、总量控制定义及分类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规划方法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能值分析法
三、生态足迹评价法
四、模糊综合评判
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循环经济构建技术
一、区域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构建技术
二、投入产出分析
三、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第五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决策技术
一、环境决策过程及其特征
二、确定型决策
三、风险型决策
四、不确定型决策
五、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
一、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时空尺度
三、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与指标框架
四、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五、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污染控制单元
六、水生态系统健康与修复
第二节 水环境规划、决策模型与方法
一、排污系统的优化处理模型
二、污染负荷分配方法
三、水环境综合规划与决策模型
第三节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措施
一、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二、常用的水环境管理手段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第二节 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管理
第三节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四节 大气环境规划实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基础
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管理要点(侧重对策措施等)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方法与模型
第三节 固体废物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
第二节 开发区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三节 社区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四节 乡镇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五节 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
第六节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公众参与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概述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实施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公众参与案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决策
第一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概述
第二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实施框架
第三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案例以及经验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第一节 环境信息系统概述
第二节 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本章重点分析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并分析了上述理论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上述理论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对包括人在内的全球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化中逐步形成的。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产生了“永续利用”思想。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进山林,则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虽然人类在很久以前就萌发了自然保护的思想,但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古代西方的,还是古代中国的自然保护思想与实践都是很肤浅的,还不足以引起人们普遍地去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问的相互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为满足物质需求而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大,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膨胀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我国明代的冯梦龙提出了“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把人口与环境联系起来进行了理性思考,其丰富的思想蕴涵给人口与环境的研究,特别是人口和环境生产力关系的研究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是人类深入思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里程碑。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框架基本保持了原书的结构,但根据近年环境规划与管理在理论、技术、方法等领域的进展,对原书相关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们工作的行动指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这一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城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的关键因素。城市进行科学的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是必然选择。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环境管理是环境规划的实施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一直处于平行状态,没能形成一个整体。本书以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一环境系统为调控对象,以对未来的环境目标和环境保护措施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理论方法体系,以全新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观点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发展进程中,还应清楚地看到,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的实践多于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与吸收,而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内部的重整和系统化不足。②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学的支持下,努力使环境规划与管理做系统化尝试,从理论上却是以数学逻辑对规划过程加以抽象化、简单化,其结果往往并不理想。③在实践中应用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的简单性不能满足区域环境复合系统的时变、高阶、复杂性的要求。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制定规范、环境规划管理的法律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尚存在缺欠,难以统一、综合、全面协调贯彻实施环境规划与管理。从而可以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手段尚不完善,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的研究还尚处于前科学阶段。因此,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促进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全面、成熟发展,应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科学理论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提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技术方法、理论支持,同时也为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坚实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21世纪环境科学》图书简介(不包含原书内容的替代性描述) 环境科学的宏大叙事:构建可持续未来的蓝图 在人类文明步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以及全球污染的加剧,无不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我们如何才能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以牺牲后代人的福祉为代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21世纪环境科学》系列中的这一卷,聚焦于如何将宏观的环境科学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社会行动与管理实践,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这些紧迫的全球性议题。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环境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核心工具与未来趋势。它将环境议题置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上,旨在培养新一代环境决策者和实践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 第一部分: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石与范式转换 本卷的开篇,首先回顾了环境思想的历史脉络,但着重于当前“可持续发展”范式的深化与修正。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末端治理,而是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价值重塑,实现系统性的变革。 1. 跨学科的整合视角:从局部到全局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复杂的“系统问题”。本书系统性地整合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框架。特别强调了复杂性科学在理解生态-社会系统(Socio-Ecological Systems, SES)动态中的关键作用。读者将了解到,传统的线性思维已无法解释气候反馈回路、临界点(Tipping Points)以及生态系统的韧性(Resilience)。 2. 治理理论的演进:从“控制”到“协同” 治理模式经历了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Top-down)管制,到引入市场机制(如碳交易),再到如今倡导多主体协同治理(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的转变。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治理工具的适用场景、效率与局限性。我们探讨了如何平衡中央政策的统一性与地方实践的适应性,并引入了“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概念,视环境政策为一个持续学习、不断优化的过程。 3. 价值重估:生态经济学与环境伦理 传统的经济核算往往忽视了自然资本的价值。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生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自然资本核算、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的定价与价值化。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深刻的环境伦理问题,如代际公平、物种权利以及人类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定位,促使读者从更深层次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二部分:面向未来的环境规划工具箱 如果说理论提供了方向,那么规划与管理工具则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本部分详尽阐述了当代环境规划与决策支持的前沿技术和方法。 4. 空间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 现代环境规划的核心在于空间优化。本书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风险评估和空间布局中的应用。重点剖析了生态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系统(如湿地、森林带),来替代昂贵且低效的“灰色基础设施”(如混凝土堤坝),实现防洪、水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效益。 5. 风险评估与环境影响管理(EIA/SEA的深化)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EIA)正向更具前瞻性的战略环境评价(SEA)演进。本书不仅讲解了风险识别、概率分析与不确定性处理,更强调了社会风险与环境正义的纳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们将探讨“累积风险”与“连锁反应”的评估方法,确保规划决策的稳健性。 6. 政策工具的精细化设计与评估 环境政策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工具的有效选择与组合。本部分涵盖了从法规标准、经济激励(补贴、税收)、信息公开到公众参与机制的全景式工具箱。特别关注了行为经济学在环境行为改变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助推”(Nudge)原理,引导个人和企业的环境友好型选择。同时,本书提供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估与审计(M&A)框架,以确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 第三部分:关键领域与全球性挑战的管理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具应用于当前最紧迫的几个环境管理领域,展示实际操作的复杂性与创新性。 7. 气候治理与低碳转型战略 气候变化已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本书探讨了减缓(Mitigation)与适应(Adaptation)的双重战略。在减缓方面,重点分析了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路径、碳捕集与封存(CCS)的潜力和伦理争议。在适应方面,则聚焦于气候韧性城市建设、早期预警系统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8. 资源循环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面对资源短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必然选择。本书详细解析了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作为核心分析工具的应用,涵盖了从原材料提取、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层面,重点关注工业共生、产品服务化(Product-as-a-Service)商业模式的构建与推广。 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超越单纯的物种保护,转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本书系统介绍了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工程技术,如河流廊道重塑、退化土地复垦的科学路径,并强调了地方社区在保护地管理中的核心角色。 --- 结语:面向未来的环境领导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前瞻性视野的领导者。环境规划与管理不再是技术性的辅助工作,而是战略性的系统重塑。未来的环境管理者必须精通跨学科知识,具备处理高度政治化和伦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与创新精神。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21世纪环境科学》为所有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份全面、深刻且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手册。它代表了环境科学从诊断阶段迈向积极塑造未来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