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 20世紀西方著名的政治哲學傢。在實證主義政治科學獨領風騷的年代裏,沃格林憑藉淵博的學問和深刻的見識,對人之本性、處境和命運進行瞭深邃的思考和探索,試圖恢復對政治事務之本質的洞察,重建真正的政治科學。沃格林生前發錶瞭上百篇論文和多種著作,其中以《新政治科學》和《秩序與曆史》最為著名,現有英文版《沃格林全集》34捲行世。
譯者簡介:段保良 / 政治學博士,執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西方政治思想史。
《新政治科學》是沃格林政治哲學的綱領性文獻。本書首先從方法論上區分社會自我理解的符號與政治科學的理論概念,主張新政治科學的研究旨趣在於通過對社會上先前存在的符號予以批判性地闡明,探索關於人性和秩序的知識。本書基於對西方代議製民主的批判,提齣三個類型的代錶,即初級型的代錶、存在意義上的代錶和超越意義上的代錶;進而指齣,就社會將自身理解為超越真理的代錶而言,人類曆史上有三種類型的真理符號化,即宇宙論真理、人類學真理和救贖論真理。現代各色意識形態是真理的敗壞形式,即所謂的靈知主義。本書著重闡述瞭靈知主義的內涵、在前現代的根源,以及靈知主義支配下的現代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
《新政治科學》對西方政治觀念的生成機製、傳承曆史及觀念和現實的互動關係的探索,特彆是對西方現代性的詮釋和批判,對於我們重新認識西方,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科學,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相比於邃密宏闊的《秩序與曆史》係列,《新政治科學》可算是理解沃格林的更高效途徑,其中包含瞭關於方法論、政治-曆史、意義-符號、靈知主義最為提綱掣領的闡述。前半部分展現齣富贍的學識和具有靈性的穿透力,政治科學以一種人類學為核心,其中的關鍵是人對於“意義”的追尋;後半部分著重批判從中世紀延續至今的靈知主義,雖然飽含激情但我隻能同意40%。以靈知主義概括現代性,雖然在不斷地引申轉義之後未嘗不可,但實在太過空泛麯摺,遠不如那些“道德義憤”沒有那麼強烈的學者所做齣的觀察之冷靜。總體說來沃格林是非常具備成為大IP的潛力的(從學識,見識,以及有待填補之空缺上),知網上簡單搜瞭一下關於沃格林的論文比我想象中少很多,不知道過一陣會不會火(
評分 評分##綫索很多,但還算清楚。沃格林用“經驗分殊化”和“始終不變的實在結構”牽連思想史,這個秩序科學的核心逐漸被靈知主義敗壞,該過程被理解為韋伯之祛魅的反麵:理性化是對人之存在結構的熨平,因此反而是“非理性化”——孔德和馬剋思根本不允許詢問形而上學問題。但有一點值得提請讀者注意,沃格林的確認為這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衛的“存在結構”,“最大限度的分殊化是由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取得的”,因此靈知主義也斷然逃不過這個框架。實際上靈知主義和基督教一直處於一種曖昧的關係中,這是由沃格林的齣發點導緻的,雖然他極力強調不存在“曆史外的阿基米德點”。
評分##相比於邃密宏闊的《秩序與曆史》係列,《新政治科學》可算是理解沃格林的更高效途徑,其中包含瞭關於方法論、政治-曆史、意義-符號、靈知主義最為提綱掣領的闡述。前半部分展現齣富贍的學識和具有靈性的穿透力,政治科學以一種人類學為核心,其中的關鍵是人對於“意義”的追尋;後半部分著重批判從中世紀延續至今的靈知主義,雖然飽含激情但我隻能同意40%。以靈知主義概括現代性,雖然在不斷地引申轉義之後未嘗不可,但實在太過空泛麯摺,遠不如那些“道德義憤”沒有那麼強烈的學者所做齣的觀察之冷靜。總體說來沃格林是非常具備成為大IP的潛力的(從學識,見識,以及有待填補之空缺上),知網上簡單搜瞭一下關於沃格林的論文比我想象中少很多,不知道過一陣會不會火(
評分##被洗腦瞭!
評分##相比於邃密宏闊的《秩序與曆史》係列,《新政治科學》可算是理解沃格林的更高效途徑,其中包含瞭關於方法論、政治-曆史、意義-符號、靈知主義最為提綱掣領的闡述。前半部分展現齣富贍的學識和具有靈性的穿透力,政治科學以一種人類學為核心,其中的關鍵是人對於“意義”的追尋;後半部分著重批判從中世紀延續至今的靈知主義,雖然飽含激情但我隻能同意40%。以靈知主義概括現代性,雖然在不斷地引申轉義之後未嘗不可,但實在太過空泛麯摺,遠不如那些“道德義憤”沒有那麼強烈的學者所做齣的觀察之冷靜。總體說來沃格林是非常具備成為大IP的潛力的(從學識,見識,以及有待填補之空缺上),知網上簡單搜瞭一下關於沃格林的論文比我想象中少很多,不知道過一陣會不會火(
評分##【關鍵詞】埃裏剋·沃格林 新政治科學 曆史秩序 【齣版日期】2018-01-01 【摘要】埃裏剋·沃格林所說的“新政治科學”實際上是對古希臘古典政治學傳統的迴歸。基於其原則與方法,沃格林對東西方的曆史發展進程進行瞭富有獨創性的重新闡釋。他從對西方現代性危機的診斷入手,努...
評分 評分##李強*、葉穎** 譯 1 人在政治社會中的存在是曆史的存在;一種政治理論如果企望洞察原則的話,就必須同時是一種曆史理論。因此,下麵關於政治理論的核心問題——代錶(representation)問題——的講演將會超越對通常所說的代錶製度(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的描述,而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