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6
遗址与图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巫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是许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撰写的有关当代艺术的著作包括:《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Contemporary Chinese Art:Primary Documents, 2010)和《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 History, 2014)《关于展览的展览 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等。
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系系主任,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本书为OCAT研究中心展览与文献研究丛书第三卷,全书源于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年度展览。本次展览为两所世界顶尖大学的联合展示,即“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项研究计划”。牛津大学的部分,是隶属大学考古研究所的“历史环境图像资源库”(Historic Environment Image Resource,简称HEIR)所提供的考古遗址历史照片,包括“‘彼时’与‘此时’”、“摄影作为艺术”、“考古遗址的发掘与再造”三个单元的照片,并对1939年英国萨顿胡(Sutton Hoo)船葬遗址发掘过程进行整体的幻灯片展示。正如埃尔斯纳教授所说,这些摄影作品提供了两种比较形式,来自多个地区的不同记录方式构成了19世纪中叶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多元文化比较,而通过这些在不同时期记录相同遗址的摄影文献我们又可以在当代学术的视野下尝试更进一步的比较,即遗址与进入博物馆之前的文物所经历的变化,包括它们在物质上的变更以及在人们的目光与想象中的变迁。这一点也正是芝加哥大学“天龙山石窟”项目的出发点,研究人员对散落海外的天龙山造像进行三维扫描,采集信息并建立模型,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石窟。尤其有意义的是将藏于海外的天龙山造像与石窟的历史照片相对照,为造像找到原址,通过数码技术将这些残缺部件重新组合起来,从而使被肢解的佛头和佛手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曾经失去的身体。这种文物对于原境的要求,被巫鸿教授概括为“不可移动的文物”。除了埃尔斯纳教授与巫鸿教授的展览序言与文章之外,关于19世纪以来摄影对考古发掘、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影响与反思,可详见本书中由牛津大学Katharina Ulmschneider博士与Sally Crawford博士撰写的文章与图录;关于天龙山项目的内容与意义,详见芝加哥大学蒋人和教授的文章,关于展览的技术问题可参考太原理工大学张晓教授的说明文字。在本书中,我们还收录了阿洛伊斯·李格尔有关文物保护的重要文献《对文物的现代崇拜:其特点与起源》的完整英文译本,以及陈平教授最新修订的中译本,供读者参考。
##从黑白照片到虚拟技术
评分 评分《考古学家、早期摄影与对时间的追寻》一篇的文化研究气味浓厚,摄影技术对于“考古遗址”是如何“凝视并呈现”的,特别是摄影如何通过借鉴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题和构图方式展现一种前现代的“时间意识”,尤其是对于“虚空”(vanitas)这一主题的反复运用。文章提醒我们,与“现代”摄影师热衷于展现“遗址的衰败、重建和保护的论争”这些质疑现代大众文化对于古物存在方式和外在环境的破坏这样的主题相比,19世纪中叶的摄影师更关注技术性和知识性的问题,“包括拍摄仪器的性能和显影法在技术层面的不断革新、构图、摄影的‘艺术性’、关于遗址‘科学知识’的逐步积累、对异域、如画和乡村元素的探索”。
评分 评分 评分##从黑白照片到虚拟技术
评分##读了第一部分,以摄影与展示的建构为中心,尝试对考古、保护、修复等概念本身进行动摇和拆解。全书后附的李格尔关于文物年代、历史、新物价值之间紧张关系的思辨很是精彩。
评分##对不同时期照片的分析超有趣。隔开一段历史才能明白人们究竟怎样看待遗产,所谓的“保护”又中参杂着多少其它的心思。质疑了一堆完了以后总得干点什么?人们发现可以搞数字化遗产。
遗址与图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