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序
前言
雜阿含經
第一、五陰六處因緣分
一、五陰誦
(一)五陰集[第1-5捲,第1-178經]
二、六處誦
(二)六處集[第6-10捲,第179-463經]
第二冊
三、雜因誦
(三)因緣集[第11-13(1)捲,第464-533經]
(四)食集[第13(2)捲,第534-541經]
(五)諦集[第13(3)-14(1)捲,第542-691經]
(六)界集[第14(2)-15(1)捲,第692-728經]
(七)受集[第15(2)捲,第729-759經]
第二、道品分
四、道品誦
(八)念處集[第16-17(1)捲,第760-815經]
(九)正勤集[第17(2)捲,第816-869經]
(一〇)神足集[第17(3)捲,第870-956經]
(一一)根集[第17(4)-18捲,第957-1001經]
(一二)力集[第18(1)捲,第1002-1061經]
(一三)覺支集[第18(2)-19捲,第1062-1128經]
第三冊
(一四)聖道分集[第20-21(1)捲,第1129-1244經]
(一五)安那般那念集[第21(2)捲,第1245-1267經]
(一六)學集[第21(3)-22(1)捲,第1268-1299經]
(一七)四不壞淨集[第22(2)捲,第1300-1328經]
第三、弟子所說佛所說分
五、弟子所說誦
(一八)捨利弗集[第23(1)捲,第1329-1409經]
(一九)目揵連集[第23(2)-24(1)捲,第1410-1462經]
(二〇)阿那律集[第24(2)-25(1)捲,第1463-1473經]
(二一)摩訶迦旃延集[第25(2)捲,第1474-1483經]
(二二)阿難集[第25(3)-26(1)捲,第1484-1494經]
(二三)質多羅集[第26(2)捲,第1495-1504經]
六、佛所說誦
(二四)羅陀集[第27(1)捲,第1505-1550經]
(二五)見集[第27(3)、28(1)捲,第1551-1643經]
(二六)斷知集[第27(2)、28(2)捲,第1644-7179經]
(二七)女人集[第29(1)捲,第7180-7213經]
(二八)龍集[第29(2)捲,第7214-7263經]
(二九)金翅鳥集[第29(3)捲,第7264-7309經]
(三〇)乾闥婆集[第29(4)捲,第7310-7421經]
(三一)天集[第29(5)-30(1)捲,第7422-7472經]
(三二)修證集[第30(2)捲,第7473-7758經]
(三三)入界陰集[第30(3)捲,第7759-7941經]
(三四)不壞淨集[第30(4)-31(1)捲,第7942-8003經]
(三五)摩訶迦葉集[第31(2)-32(1)捲,第8004-8014經]
(三六)聚落主集[第32(2)捲,第8015-8024經]
(三七)馬集[第32(3)-33(1)捲,第8025-8034經]
第四冊
(三八)摩訶男集[第33(2)捲,第8035-8044經]
(三九)無始集[第33(3)-34(1)捲,第8045-8064經]
(四〇)婆蹉齣傢集[第34(2)捲,第8065-8073經]
(四一)外道齣傢集[第34(3)-35(1)捲,第8074-8088經]
(四二)雜集[第35(2)-36(1)捲,第8089-8106經]
(四三)譬喻集[第36(2)捲,第8107-8125經]
(四四)病集[第36(3)-37(1)捲,第8126-8145經]
(四五)業報集[第37(1)捲,第8146-8180經]
第四、伽他分
七、八衆誦
(四六)比丘集[第38-39(1)捲,第8181-8202經]
(四七)魔集[第39(2)捲,第8203-8222經]
(四八)帝釋集[第40-41(1)捲,第8223-8244經]
(四九)剎利集[第41(2)-42(1)捲,第8245-8265經]
(五〇)婆羅門集[第42(2)-44(1)捲,第8266-8303經]
(五一)梵天集[第44(2)捲,第8304-8313經]
(五二)比丘尼集[第45(1)捲,第8314-8323經]
(五三)婆耆捨集[第45(2)-46(1)捲,第8324-8339經]
(五四)諸天集[第46(2)捲,第8340-8367經]
第五冊
諸天集[第47-49(1)捲,第8368-8447經]
(五五)夜叉集[第49(2)-50(1)捲,第8448-8459經]
(五六)林集[第50(2)捲,第8460-8491經]
【附錄】
一、校釋說明
(一)版本抉擇
(二)部帙整理
(三)校釋例言
(四)縮略語錶
二、新舊捲、經號對照總錶
三、新舊經號與巴利經、漢譯異本經名號對照錶
四、經數統計錶
五、校勘記
(附)正異字錶
六、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冊
《雜阿含經詞典》(上)[A-L]
第七冊
《雜阿含經詞典》(中)[M-T]
第八冊
《雜阿含經詞典》(下)[W-Z]
跋
後記
· · · · · · (
收起)
原始佛典,南北分傳, 塵封韆年,今還清白;漢巴契會,釋疑解難,以古注古,始見真容,道源一趣,同彰其宗。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後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最力,南傳至斯裏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最豐)。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謂: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裏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見一斑。
漢譯《雜阿含經》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裏蘭卡取迴,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唯一梵齣作品,被認為是最接近早期佛經原貌的佛陀言論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瞭二韆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最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國,即以“小乘經”濛塵,流轉韆年,次第顛倒、經捲殘失、誤寫誤補、麵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瞭開創性的研究,《雜阿含經校釋》即在此基礎上努力拓展,以求還原。《校釋》主要成績有三:(1)編類補佚、勘訂足本。依玄奘、義淨等譯典所記體例,重編類目、還原捲次;以《高麗藏》為底本,《房山石經》、《趙城藏》等近十種刻本為校本,輔以漢巴經論,校勘全文;由巴利本譯補兩捲佚經。(2)漢巴精對、以古注古。南以巴利三藏,北以本母、阿含異本、有部阿毗達磨、有部律書等文獻,互參匯注,不避不漏,集為詞典。(3)南北相較、證其同源。全麵、深入比較研究漢巴早期經論,增改對經,記錄證據,顯示南北阿含實齣同源,同期經典之詞、句、文、義皆具極高互釋性,令後期經典望塵莫及。
全書工程浩大、頭緒繁多,作者傾二人之力、盡十餘年告成,填補瞭《雜阿含經》乃至原始佛教研究領域的多項學術空白。本書校點恰當、譯語準確、注釋精細,不僅恢復瞭《雜阿含經》的原貌、疏通瞭經文的滯礙,更廓清瞭原始佛教的思想結構,令這部沉寂韆年的古籍珍本重放光彩。
本書有兩個版本:精裝版(980元)、平裝版(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