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分唐宋
二 黃山榖詩補注 附論比喻 【附說一】山榖鈎章摘句
三 王靜安詩 【附說二】說華山之華字
四 詩樂離閤 文體遞變 【附說三】西人言詩樂離閤 【附說四】八股文 【附說五】退之以文為詩 【附說六】西人論以文為詩 【附說七】西人論文體演變 評近人言古詩即史
五 性情與纔學
六 神韻【附說八】神
七 李長吉詩
八 長吉詩境
九 長吉字法
一○ 長吉麯喻
一一 長吉用啼泣字 【附說九】心與境
一二 長吉用代字
一三 長吉與杜韓
一四 長吉年命之嗟 【附說十】義和扶馬
一五 模寫自然與飾自然
一六 宋人論韓昌黎
一七 昌黎與大顛
一八 荊公用昌黎詩 詩用語助
一九 荊公詩注
二○ 宋人論昌黎學問人品
二一 硃子論荊公東坡
二二 辨奸論
二三 硃子書與詩
二四 陶淵明詩顯晦
二五 張文昌詩
二六 趙鬆雪詩 【附說十一】方虛榖主詩中用虛字
二七 王漁洋詩
二八 妙悟與參禪
二九 竟陵詩派
三○ 漁洋竹�說詩 竹�詩 【附說十二】田山薑說詩
三一 說圓
三二 劍南與宛陵
三三 放翁詩 【附說十三】誠齊詩嘗音
三四 放翁與中晚唐人
三五 放翁詩詞意復齣議論違牾
三六 放翁自道詩法
三七 放翁二癡事二官腔
三八 甌北論詩 甌北詩
三九 龔定庵詩
四○ 袁蔣趙三傢交誼
四一 蔣心餘詩
四二 明清人師法宋詩 桐城詩派
四三 施北研遺山詩注
四四 遺山論江西派
四五 金詩與江西派
四六 劉靜修詩
四七 靜修讀史評
四八 文如其人 【附說十四】以目擬文 【附說十五】文如其人與文本諸人
四九 梅宛陵
五○ 賀黃公以下論宛陵詩
五一 七律杜樣
五二 錢�石詩
五三 學人之詩
五四 �石詩以文為詩用語助
五五 �石言情詩
五六 �石七律對聯
五七 �石萃古人句律之變
五八 清人論�石詩
五九 隨園詩話
六○ 隨園非薄滄浪
六一 隨園主性靈 【附說十六】得心應手
六二 隨園詩學於名傢深而於大傢淺
六三 隨園深非詩分朝代
六四 隨園論三都兩京賦
六五 長乾一塔一詩人
六六 �遠意相隨
六七 王延年夢
六八 春江水暖鴨先知
六九 隨園論詩中理語 【附說十七】說理詩與偈子 【附說十八】 釋老生死之見 【附說十九】山水通於理趣
七○ 隨園述方望溪事
七一 孟東野吹角詩
七二 詩與時文
七三 周櫟園論詩�語
七四 王荊公改詩
七五 代字
七六 俗語齣詩句
七七 山榖午夢詩
七八 摘茅硃聯
七九 學問如居室
八○ 詠始皇
八一 摘曹史句
八二 摘陳尹句
八三 隨園推楊誠齊
八四 以禪喻詩
八五 祝芷堂絕句
八六 章實齊與隨園 【附說二十】六經皆史 【附說二十一】
八七 隨園記事之誣
八八 自瑞濛論詩與嚴滄浪詩話 【附說二十二】神�經驗【附說二十三】聲無哀樂
八九 詩中用人地名【附說二十四】雪裏芭蕉
九○ 庚子山詩
九一 論難一概
〔補遺〕
一 波德萊爾論分閤
二 鏡花水月
三 鍾譚以禪說詩
四 圓
五 遺山詩注
六 閻百詩評歐公語齣處
七 柏梁體
八 俞麯園與袁隨園
九 篇終餘味
一○ 釋氏不重文字
―一 神秘主義之矛盾
一二 破我
一三 二我
一四 在我而非我
一五 非我而仍是我
一六 悟喻如電光火光
一七 剋爾愷郭爾論黑格爾辯證法
一八 麻瞭心
談藝錄補訂
談藝錄補訂補正
談藝錄補訂補正之二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