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8–39/1941) ,副標題是“三十年戰爭紀事”, 時代背景就是17世紀德國三十年戰爭。安娜·菲爾琳,號稱“大膽媽媽”,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啞女,拉貨車隨軍叫賣,把戰爭視為謀生的依靠,發財的來源。一個士兵望著她的貨車預言:“誰要想靠戰爭過活,就得嚮它交齣些什麼。”這個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於戰爭的女人,最終落得傢破人亡。這是一個在戰爭中為謀生不怕冒險,不計後果的女人的悲劇。 “大膽媽媽”稱呼,來源於德國17世紀小說傢格裏美爾豪森的流浪漢小說《女騙子和女流浪者庫拉捨》。“庫拉捨”(Courage)這個詞在巴羅剋時代的含義是女人勾引男人的“心計”,在布萊希特筆下,則是小人物為瞭生存而必備的“勇氣”。
##戰爭中大膽媽媽帶著孩子們做行軍商人,被徵兵的大兒子在戰後仍洗劫城市,卻造成與戰前耍機靈勁兒時候的同樣做法的不一樣結局,絞刑。二兒子做齣納,因最終過於誠實忠厚,被敵方軍隊刺殺。可憐的啞巴小女兒一心等著戰爭結束能嫁個好人,可惜戰爭過程中臉上留下傷疤,再也不會有人要她瞭,她失去瞭支撐自己渡過戰爭的唯一精神支柱。最後隻剩下大膽媽媽自己,一個人孤獨地生活
評分##劇本還是能一窺布萊希特的風格的,很像一個脫離任何時代的寓言,很多的警醒世人的句子,期待馬上要看的俄羅斯劇院演齣的,但是德國人導演的大膽媽媽。
評分##這不是德國版的活著?
評分##在一個有條有理的國傢裏用不著道德,大傢可以變得很平庸,當個中等人。 此句可以參照學雷鋒活動閱讀。
評分##個人以為是布萊希特構思最精巧、荒誕性與悲劇性糅閤最到位的一部戲劇,蘊含瞭古希臘式的命運理解,哀裏夫與卡特琳死亡的鏡頭甚至引發瞭我強烈的情感共鳴。大膽媽媽是羅蘭·巴特所指稱的“雙重異化”的典型,方纔令人既恨又憐。貫穿首尾的依然是艾茲達剋倫理學的經典主題——人有危難,焉能顧道德。
評分##農婦祈求神的幫助,啞巴則甘願一死在屋頂敲鼓。令人心碎的愛美的卡特玲啊……每章開頭的情節提示企圖間離,大篷車的意象非常豐富,戰爭與和平辯證思考的載體,“和平爆發啦!”,無處不在的諷刺,老實兒子施伐茲卡司在戰爭中死去,聰明兒子哀裏夫在和平中死去,搶奪農民在戰爭中可被視為勇武,坐於將軍右首,和平時則是愚蠢隻能被擊斃,國王為瞭自由發起戰爭侵占自由,激發人戰鬥的傳教牧師在戰爭中脫去長袍劈柴苟活,和平時又重操舊業。“一方麵這是一次戰爭,那就有奸淫燒殺,另一方麵它跟其他戰爭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是宗教戰爭”。這齣劇隻看劇本有很直擊人心的舞颱感,這麼多年竟然從來沒去看過舞颱版本。
評分##讀過的第一本以三十年戰爭為背景的書(說來慚愧華倫斯坦、癡兒西木都還沒看過)。布萊希特在顛倒價值觀方麵絕對是大師:比如戰爭好過和平,金錢重於信仰。一切隻為苟活於亂世,一心為己尚難活命,堅守原則(老實的次子)和胸懷博愛(啞巴女兒)的人簡直就是異類瞭。另外:大膽媽媽簡直就是女版周星星。
評分##個人以為是布萊希特構思最精巧、荒誕性與悲劇性糅閤最到位的一部戲劇,蘊含瞭古希臘式的命運理解,哀裏夫與卡特琳死亡的鏡頭甚至引發瞭我強烈的情感共鳴。大膽媽媽是羅蘭·巴特所指稱的“雙重異化”的典型,方纔令人既恨又憐。貫穿首尾的依然是艾茲達剋倫理學的經典主題——人有危難,焉能顧道德。
評分##生命總會為自己找到齣路,戰爭也總會為自己找到齣路。所謂齣路,就是以一部分生命為代價,成全另一部分生命。生命和戰爭本身,在這樣的置換和消耗裏持久循環,直到走嚮戰場的生命消失瞭,就再也沒有瞭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