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尽管仍然充满了痛苦,却渗透了一种契诃夫式的悲悯情绪。1992年出版的《活着》和1995年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包含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帮助这位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在余华感人肺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圜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12月21日)
##笑中带泪,不过书后面附的那些外国杂志的评论好讨厌。中国人自己的苦难他们也就是看个笑话。
评分##迷人的善恶。
评分##当卖血成了生存的途径,那么这个世界还有美好可言吗
评分##余华风格
评分##笑中带泪,不过书后面附的那些外国杂志的评论好讨厌。中国人自己的苦难他们也就是看个笑话。
评分##余华的书里最喜欢两本,一本是这个,另一本是《在细雨中呼喊》
评分##经历时代变迁,主人公不改浓浓的人情味儿
评分余华在小说的结尾又一次写到那句“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好像和开头的“无知”作呼应。结尾处理的轻描淡写,但余华的小说往往是结尾升高了一个“立足点”然后一呼百应,扇的现实讲不出话。故事的最后,许三观像一个孩子那样伤心的哭了,原因是他的血不再重要。这看似是对年老无用的讽刺。新的血头那一番话刺激的他害怕极了。他并不是为了卖不出血而难过,而是怕了往后不生不死的无情日子里,再也没了挽救方法(卖血)而对未来生出恐惧。历史急促向前。余华在外文版里说了那个富足社会里卖血供求关系的灵感来源。写这样一个故事更是对人本质欲望泯灭探寻。小说里坏人死了反倒是件轻松的事,现实世界比卖血市场还畸形。人好好活着是不可能的,一波又一波比死还难受的事情催促着你不断卖脸,卖血,甚至卖命。到头来却换一个“无用”的名声。
评分##经历时代变迁,主人公不改浓浓的人情味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