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誉
本书荣获日本第32届三得利学艺奖。
◎内容简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评论
我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伊藤博文的,因为他总是在两个清晰的对立面之间活动。即便是用整个明治历史,也难以勾勒出伊藤博文的形象。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坂野润治
如果说日本学界有一股重新评价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话,那么可以说伊藤之雄和泷井一博师生二人就是使这股潮流高涨的弄潮儿。泷井一博的《伊藤博文》,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学界重新评价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了一份核心的样本。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长 刘岳兵
##伊藤的“思想传记”,可与伊藤之雄的那本对照,亦可作为明治时代思想史来读。尽管有“矫枉过正”之处,但基于政治思想与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的交叉分析仍值得借鉴。
评分##优缺点并存吧。谈了伊藤的思想来源,破除了比较庸俗的功利主义者形象,也许可以根据日记藏书等发挥更多的阅读史工作;学院派写思想史的问题是很容易把传主拉低到自己同一个层次,单纯就思想论思想,脱离物质、宦游方面的背景;在中韩很多问题上脑补比较多,典型的日式小说笔法;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进到萬聖書園的年度推荐的。
评分##篇幅所限非全景式的名人传记,思想论著一家之言,反驳传统日史学者对伊藤属无独立政治思想仅随波逐流之辈的论断,立论伊藤博文乃是堪与福泽谕吉并肩政治思想家,其政治人生尽管多有让人诧异的立场转换,尤其是他从元老政治倒向party政治,非单纯现实利益使然,总体仍有融贯思想统合,反映在渐进论、民本倾向、智识革命与内阁政治等,“三个关键词文明、立宪国家和国民政治”。全书有启发性点,1.伊藤在1907年以皇室规章调整的契机,力图做一次xiu宪,以弥补明治大法的大bug,处理军部帷幄上奏权过大问题 2. 伊藤与满清之间的恩怨,尤其是他帮助梁启超,又与张之洞有会晤,日本的八幡制铁厂和汉阳铁矿之间有秘密协定 3. 作者对伊藤在韩国的统监工作做了相当不同的解释
评分##伊藤博文的失败大概就在于他太过学者,太注重建构,而忽略了人性的不可控。(不过后记提到伊藤本人对人性有很多悲观失望,也许他最后的人生结局也是自己早就预料到的吧)
评分##全面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四杰之一的伊藤博文的生平,史料丰富,通俗易懂。
评分##主要是侧重于伊藤博文政治家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这个评价的另一方面就可能会导出他在有些时候过于空想,不注重实际。制宪上他考虑日本的现实,在实践上则有些空想,表现在他的政党观上。帝室制度调查局,明治四十年军令变动部分很有启发,一元化的失败导致的三元政治。韩国部分太生硬了,结论是他在日韩都是外人。可能是太“想塑造一个与此前印象有所不同的伊藤博文形象(后记)”了。
评分##优缺点并存吧。谈了伊藤的思想来源,破除了比较庸俗的功利主义者形象,也许可以根据日记藏书等发挥更多的阅读史工作;学院派写思想史的问题是很容易把传主拉低到自己同一个层次,单纯就思想论思想,脱离物质、宦游方面的背景;在中韩很多问题上脑补比较多,典型的日式小说笔法;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进到萬聖書園的年度推荐的。
评分##对伊藤博文思想史的研究。在翻译上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翻译日文书的时候要预防汉文词的拿来主义。
评分##在以行政大框架为核心的宪法制定中,前接同样渡来的大学,后续则注入独特的国民政治,帝国宪法的颁布因此既是起点,也是八十年代一整个过程的暂时终点。这条脉络就比战后最开始的普式批判和鸟海靖那一波开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会也在这个过程的延长线上得到了再定位。关于政党观实际上与目前读过的关于山县和桂的政党观其实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如果说把政党作为一种人才的容器,包括所谓俱乐部的组织结合形式,宪政似乎被冲淡了几分,内阁与政党脱节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旧留有超然的感觉。关于帝室调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关军令的变动最近翻到了几次,感觉这本书的两章中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但是将其串联到了统监统治,这个所谓三元的视野本身是非常锐利的。最后有两小点,一是经常会有在写福泽的感觉,一是关于朝鲜的部分很生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