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誉
本书荣获日本第32届三得利学艺奖。
◎内容简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评论
我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伊藤博文的,因为他总是在两个清晰的对立面之间活动。即便是用整个明治历史,也难以勾勒出伊藤博文的形象。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坂野润治
如果说日本学界有一股重新评价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话,那么可以说伊藤之雄和泷井一博师生二人就是使这股潮流高涨的弄潮儿。泷井一博的《伊藤博文》,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学界重新评价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了一份核心的样本。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长 刘岳兵
##作者着重处理传主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构想,无论立宪政体与政党政治都取渐进主义的思想,试图摆脱旧有的善变的伊藤形象。过于强调文明国化的倾向有忽略强权政治的缺陷。
评分##主要是侧重于伊藤博文政治家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这个评价的另一方面就可能会导出他在有些时候过于空想,不注重实际。制宪上他考虑日本的现实,在实践上则有些空想,表现在他的政党观上。帝室制度调查局,明治四十年军令变动部分很有启发,一元化的失败导致的三元政治。韩国部分太生硬了,结论是他在日韩都是外人。可能是太“想塑造一个与此前印象有所不同的伊藤博文形象(后记)”了。
评分 评分 评分##伊藤的“思想传记”,可与伊藤之雄的那本对照,亦可作为明治时代思想史来读。尽管有“矫枉过正”之处,但基于政治思想与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的交叉分析仍值得借鉴。
评分 评分##伊藤的“思想传记”,可与伊藤之雄的那本对照,亦可作为明治时代思想史来读。尽管有“矫枉过正”之处,但基于政治思想与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的交叉分析仍值得借鉴。
评分##伊藤博文可能属于那种“当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远去,理解他就变得很困难”的政治家,这本小传并不试图面面俱到,只是点明伊藤博文以往被忽视或误解的对近代国家的构想。不过作者没提到的是,像伊藤博文这样的人物,其实在中国传统中颇为不少(这可能本身也表明他身上有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一面),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设想,到最后导致了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后果。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