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诉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选了他二十余年间在《纽约书评》《新共和》等杂志上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在这些文章中,沃尔科特评论了现代一些著名文学家、诗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尔、布罗茨基、弗罗斯特、拉金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理念与深刻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自己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沃尔科特及其迷宫一般的诗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诸多文化元素,这部散文集如同一轴集优雅、简洁和辉煌于一体的画卷,沃尔科特在他所展开的每一个主题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走出旧世界的废墟与高贵,筑造一座行走的开阔的岛。沃尔科特写散文都像写史诗,但是我喜欢他写的关于贫穷的愿景。关于试图给惨淡披上浮华的荣耀,关于让上升降为禁锢与热闹。
评分##正在编辑了,明年初吧
评分##散文比诗评好,喜欢刘志刚老师的译笔
评分##怎么讲呢,文笔太好,导致有些问题仔细想的话似乎绕过去了。实际上看诗人后期很多诗也有这种感觉
评分##2020年第一本,前十页惊为天人,后面只觉得辞藻盖过了内容,嫌写得太长太多。
评分##《黄昏的诉说》是关于后殖民主义的文学(戏剧)宣言,沃尔科特对奈保尔、康拉德的谈论,清醒意识到作为作为帝国之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关系,他把康拉德从波兰到英国的辗转过程称为从“第三世界”去往中心的过程。在沃尔科特本人的著作中,也存在这样的辩证法,就像希尼说的,“一个诗人通过学着写出象是完全出自他自己之手的作品,来满足他最初的需求……然后开始着手他既焦虑又兴奋的第二个需求,即去超越他对自我已有的把握,接受世界的非我部分并将其纳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作品仍是他自己的但却对任何一个他人提供了通行权:一种叶芝在出版《柯尔庄园的野天鹅》时所获得的理解力和沉着,或者是德里克·沃尔科特在他的《星星苹果王国》一书中所展示的那种华丽的震慑力。”
评分##What the Twilight Says,太喜欢这个书名,这即是沃尔科特诗性文笔的最好写照。你要说这些文论有多么精辟的见解,倒也未必。但真的太耐读了,越读越有味道。重点推荐三篇,一是同书名的散文,二是他与洛威尔令人动容的君子之交,三是阐述历史观的随笔《历史的缪斯》。沃尔科特一直说自己是个加勒比海的诗人,他曾有诗云:大海就是历史。加勒比作为帝国眼中曾经的殖民地,始终挣扎于失忆中。沃尔科特比较了加勒比作家的古典派与激进派,古典派在推崇西方传统的同时,也能包容“新世界”的理念,激进派则沉溺于回忆加勒比自身无法恢复的历史之中。沃尔科特反思的正是加勒比的历史重构,劫难后的重生,如何书写属于加勒比人的生活史诗。“他在页边的限制下,写下一行又一行诗,那里或许闪耀着无名岛山顶的光,珍藏着我们的微不足道”
评分##沃尔科特的视野开阔堪比天空,气势恢宏就像海洋,意象丰富如同热带,在沃尔科特的文章面前,觉得自己的阅读面窄到像一条溪流,发现所喜爱的奈保尔只是“二流”作家,对于神乎其技的布罗茨基又了解了多少?史诗记忆与碎片,还能捧起一些吗?作者的大气磅礴,与译笔的精准优雅,译注的周到细致,都接近于写散文的茨威格与他最好的译者舒昌善先生。2019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满怀崇敬的心情。
评分##2020年第一本,前十页惊为天人,后面只觉得辞藻盖过了内容,嫌写得太长太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