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半个多世纪后,内米洛夫斯基的遗著《法兰西组曲》终于在二〇〇四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已故作家,也将内米洛夫斯基的传奇带回了公众视野。
小说本应由五个不同的“乐章”组成(参见本书附录一《手稿注释》),但内米洛夫斯基只来得及写完前两个乐章就遭纳粹杀害。第一乐章《六月风暴》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的画卷,冷峻地勾勒出逃亡路上资本家、平民、士兵、农民的百态。第二乐章《柔板》由道路转入小镇,微妙的对抗与缱绻在小镇居民和德国士兵之间展开。一段段有名有姓的命运,未传达的噩耗、未完成的爱情、未行动的觉醒,都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魅力推至顶点。
现在有一个更加平淡无奇的问题,只是我一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看到下一本书的时候,难道不会忘记前一本书的人物吗?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我要写一本长达一千页的作品,而不是写一本由几卷作品组成的作品。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看了一下之前的标注,08年想看人民出版社那办。时隔多年终于看了。一本未完不续的小说。作家自身的经历就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了
评分##战争阴影下的人民生存、生活。比起渲染悲剧,更多的是生活继续里的琐碎片段反映出的无奈,人作为历史里的一只蚂蚁,无法抗拒时代却也无法放弃自我。作者人生跌宕曲折,“身份”模糊,最后无法完成作品,而死于集中营内,更显战争残酷。
评分刚从印务那儿拿到这套的最后四本书,情绪突然高涨了一秒!这本是整套里最厚的了,又轻又厚,一块嫩豆腐。
评分##甚至想打6星。所有读过的作品里构思最为宏伟的一部,读到《六月风暴》里银行经理的情妇与于贝尔相遇的时候,我就被这种人物之间的碰撞关系惊得失语了。《六月》是一副像全景图卷一样宏大的画卷,甚至读的时候脑子里就在放一场忧郁的伦敦色调的电影,那些人那些事,勾连交错,关系犹如丝网,构成“文学上的命运”。真的爱《柔板》这一部,露西尔和法国士兵的爱欲纠缠看得我入迷的发疯,第14章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完美又“完整”的切换,露西尔即将于米肖夫妇见面的第一二部联动。《法》可以说是让我序言就在感动的作品,它停在我最想看下去的位置,然后永远停止,所以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攀爬到最高点。内米是天才,是个低调的天才,是个很扎实的写作者,她用自己的行为文学性的逝去,留下莫大的遗憾也是一种文学。
评分##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宏观人类命运下的小小个体那一点有限的感知力,比流血死亡来得更有张力且动人。在这本未能完成的皇皇巨著里,你能看到无数个真正的人,卑微的怯懦的不自知的高尚的,是战争下那些日常生活,是贫瘠中的丰盛。伊莱娜本人的命运与书中互文的悲怆,令人扼腕。要是写完了,比肩陀翁曹公也不是不可能。
评分##可惜没能真正完成
评分##近期最佳!本来以为是本阴郁充满绝望的书,读来却充满力量和希望!第二部的故事完全有海的沉默的影子,对于自由、痛苦和情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不沉重的表达方式。伟大的女作家了。超爱
评分刚从印务那儿拿到这套的最后四本书,情绪突然高涨了一秒!这本是整套里最厚的了,又轻又厚,一块嫩豆腐。
评分##“就像旋转木马,我掉进了陷阱”/处处是模仿托尔斯泰的痕迹,但她写不出来战争与和平的,她骨子里是对人类的蔑视,这致死的浪漫好像毒药,虽是法语,也算白银作家吧/现实生活中,读者粉丝、米歇尔·爱泼斯坦、出版界的朋友、素未谋面的荷兰出版社写的信比内米洛夫斯基自己写的结局更贴近她想表达的东西:存留下来的是上帝、艺术、我们那可怜的、令人感动的、戏剧化的日常生活……而她自己这鸳鸯谱点的????/更喜欢《风暴》,但菲利普之死和于佩尔回归有强行转折的嫌疑;《柔板》的年下cp母性意味太强烈了一点:他是她未曾拥有的孩子,她在他身上寻找她被剥夺的、热恋的青春,“母亲和情人,卑鄙的女人……而我两个都不是”,只能说”好遗憾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