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5月,年轻的勒·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第一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 版的最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初的原点。
##还是想打4星的,但读下来总是不太通顺,但那是20岁的柯布西耶啊。20岁的我在烦恼些什么呢?食堂难吃的饭菜听不进的课贫穷无趣又焦灼的校园青春。20岁的柯布西耶,烦恼光辉历史昔日现实当下自省。而我们即使30岁也未必有这样的觉醒。“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说到底旅行之于人的意义,不取决于旅行而取决于人。柯布西耶站在雅典卫城上俯瞰众生的孤独与开阔,在伊斯坦布尔观望的那场大火,终究在读者的记忆里留下几分几两的重量呢?但愿我们不惮节制欲望而后开拓欲望,偶尔也走出现代之神给我们划好的三八线外,看看稀少而广阔的风景。
评分 评分 评分##觉得像年轻人旅游时的通信,夹杂着与友人就所见所闻的杂叙和讨论,一个年轻时期还没有长成大师的勒柯布西耶已有对(流行)建筑独特见解和(古典)深刻解读,给我留下的是青年人满怀热血,臧否起来毫不留情的真诚印象。对建筑不了解,光从文字上有些感受,很值得一读。如果是学建筑的朋友,应该会收获更多吧。
评分##必须得说,作为对柯布钦敬但了解甚浅的一般读者,以看游记的眼光读这本书,最认同作者的或许也就是——他的确不擅长使用文字描写这些景色。撇开文字本身,作为插画的速写反而更让人震撼,色彩和线条都非常漂亮。旅行路线也挺让人羡慕的。
评分##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在十九世纪,甚至二十世纪,我们还丰厚的拥有它们,它们也丰厚的拥有我们。我们不幸的生活在只有人的世界,密集人、密集的关系,抹去人们的面孔,和他们幽静的情感魅力。 在怎样的空间里,我们才能无拘的和光线对话?和树叶对话?和一只鸟对话?和一个人对话?在那里,也不排斥人造物,一支钢笔、一把椅子,都成为身体延展的部分,建筑是我们最舒适的外套,它仿佛不在,而它就在我们的灵魂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