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本书由万维钢作序,并在《得到》日课中多次推荐!中文版未上市之前,中文前沿媒体就在力推这本书!关于注意力争夺战的历史和现在,作者给了权威的梳理和定位!
百年来,在争夺注意力的战场上,媒体、广告、商人、企业和大众成为博弈的主角。商人是如何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获利的?媒体是如何在改变报道形式的?广告是如何进化的?以及,营销是如何变得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呢?这本书讲述了令商人或企业从吸引注意力中获益的各种套路。
从户外广告到社交平台到知识付费再到视频APP的崛起,大众的注意力始终是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注意力逐渐涣散的全过程。
名人推荐
一部大众传媒的发展史,就是媒体、广告商和大众的博弈史。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技术进步,都可能导致博弈格局发生改变……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大概知道书里要讲些什么。可是读完之后,我还是获得了一种社会地位上升了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我现在更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也更加……同情那些随意挥霍注意力的人了。
万维钢 科学作家
媒体推荐
吴修铭优雅的写作给读者带来的愉悦感就像带领着读者走进了一间井井有条的衣橱。
《纽约时报》
这本书中提到了许多试图阻止广告侵犯我们生活的人,但是他们通常都失败了……吴修铭写作中的戏剧化推拉效果很棒。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注意力经济的历史引人入胜……吴修铭向我们展示我们目前的注意力分散是如何产生的。
《华盛顿邮报》
##翻译太差了,弃了。台版翻译的很好。
评分##这本书感觉更像是一本历史小册子,里面介绍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吸引注意力的手段,从1920s到现在,手段变了, 但是内核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具有参考意义
评分##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样的旧媒体,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社交网络、网络视频、直播、网红等等新媒体、自媒体,这些注意力商人无一例外通过高效手段获取人们注意力,然后贩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利润,这一核心逻辑贯穿始终。作者梳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注意力商人的演变史,关键人物、时代风潮、内容形态与媒体技术被巧妙串联,形成一幅大图景,大历史与小故事在其中相得益彰。历史主线叙述一气呵成,评论反思部分发人深省,整体读来酣畅淋漓,堪称商业史典范之作。
评分##娱乐至死的后续,互联网时代,从谷歌到ins到buzzfeed到网飞,甚至到我下载的电子书最后一页的广告,广告商总是在变着法的想要侵入私人领域,占据你的大脑,控制你的行为。甚至于他们被改写成为你自身的需求:通过朋友圈塑造自身形象,通过网剧学习语言,通过清单体学习技能,因此越发地模糊了娱乐与其他生活的界限。 甚至于网瘾这个词都被以时代的名义抛弃了,试看当下哪个不是悲哀的网虫。作者只能做到让读者明了相关专业术语。 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已经起步,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更不要提实际应用了。在媒介与资本的合谋下,我们恐怕看不到什么曙光,最多骂骂腾讯无耻行径,然后我们继续坐下来沉迷于观看。
评分##前几天高铁上终于看了这本,还是旧版译名《注意力商人》更贴切。 注意力套利的模式可以概括大部分内容网络,对Facebook和buzzfeed的分析写的很好,就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内容的焦虑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因为受众的阈值在随着各种吸睛套路的疲惫轰炸而提高,平台的博弈是怎么从用户一天24小时中挤出更多时间,时间上限是明显的,不能无限增多。
评分##注意力商人,这让我想到了网红
评分##翻译太差了,弃了。台版翻译的很好。
评分##大众传媒mass media的连贯商业史,从报纸、广播、杂志、新闻、电视剧、综艺、早期网络社区、互联网社交(脸书)、移动端社交(推特、Ins)、互联网视频(Netflix),感觉把这本书和那本《HBO的内容战略》叠加起来,可以整理出特别完整的娱乐行业发展史。书写的非常扎实(厚),能看得出作者是想着从历史演变中寻找逻辑驱动因素,不仅仅是商业因素,还有时代心理变迁。找到这本书真的是很偶然,某天在图书馆闲逛抽出一本关于数字阅读的书籍,里面提到了Tim Wu的一篇论文,在图书馆网站上搜论文的时候发现18年他还写了这本书,很喜欢这种因缘际会。
评分##翻译腔太浓了,感觉翻得很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